我覺得我又該要炒房了,畢竟人生康波難得

冬炒煤來夏炒電,五一十一旅遊見。

航空造紙人民幣,通脹保值就買地。

朗朗上口的股諺,是年年割肉年年前赴後繼的散戶們的智慧結晶。

炒房的人呢,也總結了很多類似的東西,比如:

全國房價看海南,環京漲跌看燕郊

這種說法的產生,要從宏觀背景和群體心理兩方面去講。

你瞧,這麼一頓兩百字開頭,主題還沒開始,

說實話這篇我打算寫五千字的。


一、海南樓市的前世今生

說到海南樓市,如果有人給你講自貿啊,賽馬啊,還有一堆虛虛實實的政策,我可以明確告訴你,他對海南研究還不夠。

人人都知道的東西,整這些有用嗎?

出生於長沙的美籍華人黃仁宇教授,一本《萬曆十五年》享譽中外。

不過他另外一本小眾的《大歷史不會萎縮》,其中觀點能更好的去用來理解海南房價。

當然啊,黃教授的大歷史觀,在傳統史學界來看是個異類,不過我們本來今天就是庸俗的談談錢,談談炒房,就甭去參與這些形而上的論戰了。

大歷史這本書裡,有一個章節是講地理位置決定各國改革進程,有意思嗎?

是不是黃教授的邏輯,跟你在歷史課本上學的不一樣?

順著這個大歷史的邏輯,從地理位置先看。

海南是全國獨一份,熱帶季風性氣候的陽光島,也是不少國人夢寐以求的養老地。

傻子都知道,海南的房子好。

我身邊的好朋友,天津的上海的北京的瀋陽的等等,不少都在海南買過房。

對於海南的認同,全國人民還是很一致的。

這種基於地理位置的一致性選擇,真的跟政策什麼的關係沒那麼大。

現在你們侃侃而談的自貿政策,其實,跟三十多年前海南獲批設省級行政區沒什麼區別。

正如你們關注的球鞋遊戲抖音蹦迪,跟八十年代爆炸頭喇叭褲迪斯科本質也沒區別。

海南的區位地理優勢,就註定了它的不可替代。

1988年那會,剛獲批設海南省,海南房價每平1350元,第二年也沒漲,到了1992年一舉衝到了5000元,又過了一年,直接衝上了7500元。

對這三十年前的價格沒概念?

豬肉不是你們都喜歡的嗎?

92年那會豬肉大概1元上下一斤吧。

那幾年盛傳一句話:

要掙錢,到海南;

要發財,炒樓花。

你們熟悉的SOHO中國潘石屹,也是90年那會去海南,成立了萬通公司的前身。

當時他一起的小夥伴,還有很多現在如雷貫耳的名字,比如馮侖,比如王功權。

當然了,一平米普通住宅的房價能買7500斤豬肉,這肯定是個泡沫了。

畢竟現在北上廣豪宅售價,一般每平米也就十幾萬,如果去買現在20多元一斤的豬肉的話,也未必能買到7500斤。

於是當年一紙令下,“提高利率,嚴控信貸,限時收回違規資金。”

這個針對中國地產的首個調控政策,直接讓當年海南13000家地產企業,死了95%。

土崩瓦解之下,當年的海南發展銀行,也成為了我國第一家倒閉的銀行。

而當年作為房價旗手的海南,它的消沉,也帶動了全國地產的沉寂。

到了1995年,房價連續陰跌,全國商品房累計空置建築面積高達5031萬平方米。

說歷史,是為了看清未來。

因為房產投資和炒股一樣,龍頭是會有資金記憶的。

而一地之樓市,跟一隻股票一樣,之所以成為龍頭,都是源於有其深刻的背景。

你們解讀了海南樓市的前世,才能更好理解它的今生。

當然,不是讓你去海南買房,這裡只是舉例!舉例!舉例!

我覺得我又該要炒房了,畢竟人生康波難得

海南對於房地產的依賴度經常性的位居全國第一。

所謂依賴度,就是房地產開發投資佔GDP的比例。

上面這個圖是去年的,其實在2018年,這個依賴度比值更是達到了35.5%。

在島內來講,三亞又是VIP中P,依賴度高達44.2%。

我覺得我又該要炒房了,畢竟人生康波難得

無論是基於地理位置的宏觀背景,還是這些歷史經濟數據,其實都指引著我們,關注海南房價(可以不買,但是關注是必要的)。

從市場走勢結果來看,其實也得到驗證。

2019年,其實調控已經偏緊了,全國百城房價平均上漲3.34%,五年來首次低於通貨膨脹。

這對於大部分等待購房的人來說,年度漲幅收縮確實是一個好事。

但這並意味著,做房產投資的人一定兩手空空。

2018年海南房價漲幅高達20%,2019年就算海南落實了全國最嚴格的限購和最嚴格的調控,房價依然是從1.35萬上漲到1.58萬,漲幅接近15%。

不過,3月初,海南又重拳出擊繼續收緊調控了。

不僅限購升級,而且實行商品房現房銷售制度。

一般的媒體會評價,這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調整產業結構,破除經濟發展對房地產的依賴。

不鹹不淡,無關痛癢的正確的廢話,對於投資者來說並無營養。

買還是不買,媒體你倒是說句話啊?


二、你不知道的巴菲特早年投資

這裡扯一段題外話,就是價值投資。

價值投資,長期複利,對於中產以上家庭來說,確實是投資的不二真法門。

但是對於家庭財富還不能穩固到中產以上的家庭來講,

就有點“道理都懂,但是過不好這一生”的味道了。

什麼是中產家庭?

按照某局的口徑,家庭年收入6萬以上就過線了。

不知道你們認不認同,反正我是不信的。

而胡潤的數據,我覺得有一定參考價值。

胡潤研究院發佈《2019胡潤財富報告》,統計目前大中華區擁有600萬人民幣資產、千萬人民幣資產、億元人民幣資產和3000萬美金資產的家庭數量和分佈。

而這個600萬人民幣資產起點,我覺得挺中肯的。

關於中產,說這麼多其實是為了引出一個結論:

財富增長需要抓住一些特定歷史時期的機遇,不然你很難過這個中產的線。

你們會說,哎呀,巴菲特不都是慢慢價值投資成為世界鉅富的嗎?

其實,早年巴菲特聚集財富的速度,一般媒體不會告訴你。

1956年,巴菲特辭職下海,從親戚朋友處籌集了10.5萬美元,開始了自己規模私募投資之旅。

到了1965年,不到10年時間,他掌管的資金飆升到2600萬美元。

從資金規模來說,十年250倍。

當然,除了超高速的年增長率,支持規模增長的還有巴菲特掌管的基金不斷被認購。

我覺得我又該要炒房了,畢竟人生康波難得

從超過60餘年的超長投資週期來看,巴菲特的第一個十年,年化收益率也是巔峰。

這跟他早年頻繁換股的短線操作關係很大,巴菲特的短線賺錢敏感度不是天生的,更多是對財富的渴望而驅動的。

畢竟,童年時期的巴菲特,還跟小夥伴研究賽馬(賽馬和賣賽馬讀物賺到錢了),甚至是造幣(不過後面沒有付諸實踐)。

當然,有了個人眼光和經驗膽識的基礎,配合美股市場的整體宏觀向好,自然收益不菲。

這就是剛說的“特定歷史時期的機遇”。

這個口語化的表述,在週期天王周金濤眼中,就叫做“人生的康波”


三、人生髮財靠康波

周金濤這個名字,很多人會陌生,這位英年早逝的才俊,曾經是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

2007年成功預測次貸危機,

2013年提出房地產週期拐點,

2015年成功預測了全球資產價格動盪,

2015年11月預言中國經濟將於2016年一季度觸底。

可嘆的是天妒英才,2016年周金濤因為胰腺癌而去世。

他對我們最大的功績,是在於:

在中國開拓了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理論研究。

康波週期即康德拉季耶夫週期,是世界經濟運動週期中最長的週期,大概60年一個循環,是由前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指的是經濟成長過程中上升與衰退交替出現的一種週期性波動。

它分為回升、繁榮、衰退、蕭條四個階段。

多年之前,周金濤斷言:

我們目前正在經歷康波的蕭條期,而這個過程會持續到2025年左右,在這之前康波已經走過了四次完整的週期。

整個的康波週期描述的就是經濟運行的機制和規律,一個完整的康波週期循環大致60年,而我們一個人一生的經濟活動大致也只有60年,我們的一生大概只經歷一場完整的康波週期。

因此也就有了周金濤的名言:

人生就是一場康波。

而在人生的康波中,有四類資產跟我們緊密相關:

大宗商品、房地產、股票和藝術品投資。

  • 大宗商品是我們人生最主要的資產,康波循環的60年當中,大宗商品是最暴利的行業。因為大宗商品牛市幾十年才出現一次,往往出現在康波的衰退階段。曾經的煤炭,如火如荼的稀土,都是這個範疇。
  • 股票資產不是長週期的,所以不在康波的預測範圍內。
  • 藝術品投資過去一些年漲的很好,但是之後又遭到雪崩,漲漲跌跌,也不符合長週期的預測模型。
  • 而最後的房地產,就是周金濤眼裡的普通人一生最重要的資產。

這個穿插一個小段子,多年前,我跟一些同時做股票和炒房的朋友聊天,

大家的一個普遍情況是,即便是股市和樓市都處於牛市中,在股市中賺大錢的人不多,而在樓市賺大錢的人不少。究其原因,有一個啼笑皆非的實際情況:

股票好賣,所以經常拿不住,賺一點就拋了。

而房子買賣沒有股票方便,往往略有波動也就拿住了。

至於這個一生中最重要的資產,按照周金濤的觀點,每個人有生之年能遇到兩次房地產週期。

因為一個人一生大概會有兩次的購房需求,第一次是結婚的時候,大概27歲左右。第二次是改善性需求,大概在42歲左右。而一個人消費的高峰期大概是在46歲,46歲以後消費就會慢慢由房子等轉變成醫療養老等消費。

我們本次經歷的房產週期是從1999年開始的,經歷三波上漲,第一波是2000年到2007年,第二波是2009年,第三波是2013年到2014年的上漲,此時房價高點基本可以確認。

但是2015年過後,房價又漲了,為什麼?

周金濤認為這不是房地產重新開始新週期,而只是一個B浪的反彈,因為核心地區的房價上漲不能代表全部,全體城市漲才是牛市。他認為房價的反彈會在2017年結束,而2019年會是房價的一個低點。這就是一個房地產週期的循環,15年升,5年降。

從過去幾年房價的實際走勢來看,周金濤多年前的預測,跟實際情況相差無幾。

一個人60歲的人生中,其中30年參與經濟生活。30年中康波給予你的財富機會只有三次,不以你的主觀意志為轉移。40歲以上的人,人生第一次機會在2008年,如果那時候買股票、房產,你的人生是很成功的。

2008年之前的上一次人生機會是1999年,40歲的人抓住那次機會的人不多,這是出生時間決定的。而第二次機會在2019年附近,最後一次在2030年附近。能夠抓住一次你就能夠成為中產階級,這就是人生髮財靠康波的道理。

跟我們上文的觀點一樣,周金濤也說明了巴菲特的成功的特定背景,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出生在第五次康波週期的回升階段。

除了上文提到的海南房價,以燕郊為代表的環京房價,也在之前幾年給足了大家落袋為安的時間。

以燕京航城為例,該項目在2008年時曾賣過3800元每平米,但目前該項目2017年接近30000元每平米。到了2019年,2年時間該項目的價格跌到了18000元附近,以90平米為例,差價可以高達百萬之多,足以改變很多普通家庭的人生軌跡。

康波的機會,抓沒抓住?也就是那麼一瞬間的決定。錯過之後等燕郊重回30000元?對不起,一旦錯過,再等十年。

你們很明顯注意到,周金濤的人生康波預測中,很少提及政策,因為康波週期,本質是生產力發展的週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這裡放上一張早年報紙的截圖,箇中滋味自行體會。

我覺得我又該要炒房了,畢竟人生康波難得


四、幾點提醒

在本文的最後,對於這麼長篇大論的分析,還是有必要總結幾點:

首先就是要為“房產投資”正名,“炒房”的“炒”字,本來就帶有歧視意味,一旦跟炒房扯上關係,就是旁門左道不誤正業。但是“炒房”和“投資房產”,我認為還是有截然界限的,而界限的最關鍵因素就是“數量”。

你組織一批親戚朋友,盤下一棟樓,這是炒房無疑。但是工薪家庭,節衣縮食和承擔一定債務,買下一兩套房投資,把這種行為叫做“炒房”是不是也有點矯枉過正了?

“房住不炒”沒問題,改善型換一套大的,然後再投資一套,這種再普通不過的自住兼有投資屬性的行為,顯然是不能被千夫所指的。

另外,房地產投資從康波週期來講,即便是買在新週期起點,想要有足夠吸引人漲幅,也需要等待康波週期的回升,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前文以海南和燕郊舉例,只是因為這兩地是樓市的代表,拋磚引玉分析一下而已。很多新一線城市,比如武漢、杭州、合肥、廈門、青島等等,它們的某些特定地段的投資價值,也值得大家去挖掘。

在最後,預祝大家踏準這次2019年-2020年之交的人生康波,資產更上層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