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李玩是如何迅速長大的?

若把《狗十三》為一部國產的青春劇,它不像以往國產青春劇的主題那麼尖銳,沒有自殘或是自殺,沒有懷孕或是墮胎;若把它當做一部傳統的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影片,它涉及到了從古至今從未正真淡出人們思想的重男輕女這一現象,但卻沒有像《都挺好》或是樊勝美式的家庭那麼偏激。它的故事很簡單,也很平淡,平淡到你以為它就是在講你的故事,但它的內核卻令人深省。


《狗十三》:李玩是如何迅速長大的?

《狗十三》是一部給父母看得電影

當初曹保平看到焦華靜的這個劇本時,覺得既有當年作為子女的共情,又有如今已成父輩的共情。

他說,“中國的家庭、教育方法本質上沒有大的變化,問題從未本質上得到解決。”

所以,不管是影片曾被塵封五年,還是更久,觀看的時候除了那些道具會讓你覺得有年代感,而劇情卻並不會讓人覺得有陳舊之感。因為,存在於我們家庭之中的那些弊病,一直在延續。

如同2018年影片上映之時,我在影院看完《狗十三》,坐在我旁邊的一位阿姨說:“這歲女子(李玩)太不懂事了,我家娃要是這樣,也肯定少不了我一頓好打,不打不長記性。”

同行的阿姨附和:“現在的娃娃太嬌生慣養了撒,說不得,打不得。想我們那個時候,動輒就是掃把打成兩截,這女女她爸教訓的對。”

《狗十三》:李玩是如何迅速長大的?

《狗十三》雖然是一部青春劇,但我覺得它是獻給父母看的。 可倘若是父母們看了只覺得李玩不懂事,那得是讓人多麼的無望。父母曾不曾懂我們年少的心事,而我們一不小心也會是不懂得自己兒女心事的父母。

這大概就是現代的臨床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個成年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

於很多坐在影院裡哭泣的成年人而言,年少的時光早已一去不返,那如同李玩般的無處安放的青春早已風輕雲淡,也終於能體諒父母所有的行為,但忽然有這麼一部電影承認那時不被大人在乎的委屈和傷痛,心裡還是生生地疼了下。


《狗十三》:李玩是如何迅速長大的?

李玩無處安放的委屈和無能無力

十三歲的李玩,父母離異,父親組建了新的家庭。父親和現任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對於家裡添了一個成員的事,李玩的堂姐都知道,但唯獨李玩不知曉,一瞞就是兩年。

父親還未解決如何告知李玩此事的煩惱時,卻又因為李玩報興趣小組的事使得父女兩人產生了矛盾。李玩喜歡物理,所以她選擇了物理興趣小組,但父親卻因為李玩的英語不好,一把扯過報名表強行將物理改成了英語,李玩委屈地當著老師和父親的面哭著跑掉。

這是不被父親尊重的委屈。父親一直當李玩還是那個少不更事的孩子,所以他渴望李玩長大懂事,但其實她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只是她不是父親期待中的“長大”而已。

愛因斯坦丟失時,大家無法理解因找不到狗狗的悲傷,只覺得她是小題大做,覺得她不懂事,她在鬧。將李玩撫養長大得爺爺難過地說:“他爺和他奶不及一條狗重要。”

對於為生活奔波的父親而言,丟失一條狗就跟丟了一分錢一樣。但他不懂於李玩而言,這隻無足輕重的狗狗是她的精神寄託,是可以和她共食的朋友。

丟了愛因斯坦,就相當於丟了平行宇宙裡的另一個自己,是三十歲的年紀裡天塌下來的事。

讓她真正讓她感到委屈和難過的,是家人面對愛因斯坦丟失的態度。她覺得,原來她在乎的,大家一點都不在乎。

而家裡人更加荒唐的是,為了安撫李玩,繼母找來一隻酷似愛因斯坦相似的狗狗,大家皆指鹿為馬,說它就是愛因斯坦。李玩揭穿謊言時,卻被數落“不懂事”。

她不懂大家為何要集體撒謊欺騙於她。雖然這是善意的謊言,但其實不管是善意的謊言,還是惡意的欺騙,都只是有殺傷力的謊言而已。

《狗十三》:李玩是如何迅速長大的?

多年沒有出門的奶奶因尋找李玩而走丟失,父親一怒之下動手打了李玩,找到奶奶回家後,父親繼續教訓李玩,全然不顧李玩流著鮮血的手,直到李玩跟爺爺說道歉,說“我不鬧了”。而弟弟打傷奶奶時,父親卻格外的溫柔地安慰闖了禍的弟弟。

重男輕女之所以傷人,因為我們都有一顆期盼被平等對待的心。所以,比起父母的不愛,更傷人的是有偏差的疼愛。

李玩好不容易和假的愛因斯坦建立了感情,但卻因它傷了弟弟而被送走,一家人全然不顧李玩的感受。

然而,這一切的委屈,皆因不被理解。我們容易看清一個人肉體經歷了什麼,但卻無法看清一個人心靈遭受了什麼,這大概也是代溝和誤會的源頭之一。而這樣的代溝,讓她的青春無處安放,猶豫那隻誤入教室找不到出口的蝙蝠。


《狗十三》:李玩是如何迅速長大的?

李玩的忍耐和成長

因為愛因斯坦,爺爺傷了腿,奶奶差點走丟。父親一頓暴打,李玩被迫向爺爺奶奶認錯道歉。在浴室裡,左手端著流血的右手哭泣的李翫忽然間就“懂事了”,長大了,不鬧了,。

似乎,所有的成長都靜待在崩潰的邊沿。往往在我們還未正真明白何為成長時,先銘記住了疼痛的滋味。因為這種不良好的體驗,讓我們在正真懂事之前,先學會了忍耐和偽裝。

其實,讓一個小孩長迅速成大人的,大都是這種帶點血腥的瞬間。父母比孩子更加渴望孩子能長大,能懂事,他們講得那些與孩子年齡不匹配的道理無法使一個孩子更快地成長,所以他們選擇了讓你學會懂事之前,先學會了長記性。

此後,面對父親因為粗心而記錯了科技展覽的父親她沒有再生氣。父親說帶她去滑冰,她滿心期待地到達滑冰場才發現父親只是為了帶她見已經兩歲的弟弟時,她沒有再鬧。只是隔著屏幕,我們都能體會李玩的難過和悲傷。

《狗十三》:李玩是如何迅速長大的?

假的愛因斯坦被送走時,她只是無能無力地不斷地流眼淚,她祈求和尋找,但沒有再在家人面前有任何情緒。

弟弟的那句“姐姐,你真棒你到我家來玩,我們家有好多的玩具,我讓我爸爸也給你買好多玩具。”深深地刺痛了她,她難過,但她依舊平靜。

後來,弟弟過生日,一家人圍著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而忽略了她這個已經能真正體會喜怒哀樂的大孩子時,她落寞,但她可以微笑著一起拍手,一起唱生日歌。

再後來,她可以將狗肉塞進嘴裡,還微笑著說謝謝叔叔,她也學會了將一杯紅酒一飲而盡。

至此,她終於成了大人們期待的“懂事”的模樣,她長大了。


《狗十三》:李玩是如何迅速長大的?

愛需要方法

李玩的爺爺奶奶,還有父親愛李玩嗎?答案肯定是愛啊,尤其爺爺和奶奶。

當李玩的父親抱怨李玩被寵壞了時,爺爺的那句“我不慣著誰慣著,娃是我養大的,你以為娃是條小狗,吃幾口饃就長大了。”讓人瞬間淚如雨下。

李玩被父親打,奶奶心疼到流淚,諸如此類的隔代親都讓人感到溫暖。

父親打了李玩,但他也同樣心疼到落淚,他也為沒能給李玩一個完整的家而感到愧疚。

只是這份疼愛裡少了理解、尊重和細心的呵護,終究顯得簡單粗暴,所以有的時候,始終無法直達心底。

《狗十三》:李玩是如何迅速長大的?

例如,李玩和爺爺奶奶生活多年,但奶奶始終不明白李玩喝不得牛奶的原因。他們寵著李玩,卻在大家都欺騙李玩,指責李玩不懂事時,他們沒有站出來替李玩伸冤,而是一起欺瞞。

甚至在李玩看來,這樣的愛是模糊的。至少,在父親打她的時候,偏愛弟弟的時候,她肯定懷疑過這份沉甸甸的父愛。

十三四歲的孩子,開始逐漸脫離了童年時的天真無邪,稚嫩無知。逐漸有了自我的意識,五服之內滿是似懂非懂,鬱結著的一些複雜的情緒和情感。他們渴望脫離父母的掌控,渴望獨立,但同時又及其渴望被父母關注。然而,這般模糊的愛只怕會更加讓他們困惑。

多年以後,李玩定會體諒到父親的不易,原諒父親的過錯,但只怕父親的那句“爸打你,是因為愛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她始終無法懂得。


《狗十三》:李玩是如何迅速長大的?

2007年武志紅老師有一篇名為《謊言中的No.1》的帖子經久不衰,常年被人翻閱。

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父愛和母愛是偉大的,這是整個人類不斷繁衍並傳遞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這遠不是說,一個人有了孩子就自動成了好父母。


真愛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並不斷檢討和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具體方式。“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懶惰的邏輯,是父母們為自己開脫的最佳藉口,假若你特別迷信這句話,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檢討。

記得,《圓桌派》有期節目的主題是親情,周軼君說,父母對孩子的愛真的需要一定的方法。

中國曆來重視孝道,尤其愛強調父母如何愛孩子。多數人的人格發展、莫名又持久的情結、難以大聲說出但深深受傷的心靈,另一端鏈接的是中國社會乃至中國歷史文化。

古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然而,這句話反過來用在父母對於自己的關愛上也同樣適用,身為父母的我們,努力地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物質生活同時,卻往往忽略了,於那個年紀的孩子所真正重要的懂事,真正能懂得東西。

但願更多的父母能看到《狗十三》,給孩子多一點成長得空間和時間,給他們一份清晰可辨,發自肺腑的愛。

《狗十三》:李玩是如何迅速長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