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6-謝靈運和陶淵明

謝靈運和陶淵明

謝靈運和陶淵明是中國藝術史上真正的大師級人物,他們二位甚至可以說是中國詩歌裡最負盛名的山水題材和田園題材的開創者。尤其是陶淵明,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古典士大夫風骨和隱逸傳統的代表。在後世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他們兩位基本上可以算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生活在差不多的時代氛圍之中。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這應該不能算是偶然。公元五世紀前後,中國的文字,詩歌經歷了先秦的摸索和兩漢以及後期的沉澱,整體上已經到了可以建立一些穩固的體系,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中國最為典型的藝術形式,詩歌和書法都是大概這個時間段開始興起的。而謝靈運和陶淵明就是這個藝術時代最為有力的代表。

至於他們二位大師的具體分工,老天爺好像也已經給他們安排好了。

謝靈運是世家子弟出身,豪門顯貴。打小就聰敏異常,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他不滿意人們僅僅拿他當一個大才子來對待,他還希望能在政治上有一番大的作為。按理說,這無可厚非,這可是一個有為青年的宏大抱負,任何時候都應該得到鼓勵。只是老天爺也許就是想讓他為未來中國藝術的發展鋪路,而不是做一個誰都可以充任的職業官僚。

謝靈運先生官沒當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時代原因,南北朝時代實在不是一個建功立業,萬里封侯的時代。充斥這個分裂時代的政治多是一些雞零狗碎的事情,連朝代都是幾十年一換,更別說臣子了,根本上就沒有什麼太穩定的關係,這是一個適合左右逢源的職業官僚的時代,志存高遠,懷揣著藝術家那種自我為中心的天真和熱情去從事政治事業幾乎註定是要失敗的。

其二是謝靈運先生的個人原因。他的成長環境顯然使得他自視甚高,任性妄為,而又不知收斂,這樣的人在官場上豈能有不敗之理。據記載,景平二年(424年),劉義隆登基為帝,並於元嘉三年(426年)誅殺權臣徐羨之等人,隨後調任謝靈運為秘書監,但兩次召見,謝靈運都沒理睬。劉義隆派光祿大夫範泰寫信給謝靈運稱賞他,他才應召就任。連皇帝老兒都愛答不理的人,你說這得多牛啊。

後來,事情朝著更邪門的方向發展。在不斷遭到政敵的打壓和詆譭後,他也不願意稍微地韜光養晦,哪怕刻意地保持一個低調也行。依然我行我素,恣意妄為。老實說,按照史籍的記載來看,別人彈劾他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謝靈運一副名士派頭,對經濟事務一知半解,也不願深究,任職期間給治下民眾確實帶來了諸多擾亂,算不上是什麼好官。

這些其實還算不上什麼大事,這麼偉大的詩人,不食人間煙火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是,更荒唐的事情發生了。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思想的,在一次被彈劾之後,他居然興起了反叛之意。

皇帝知道謝靈運是被冤枉的,所以沒有判他有罪,只是不想讓他回會稽,於是讓他做了臨川內史,且增加俸祿到兩千石。謝靈運赴任後仍然如故,和在永嘉太守任上時沒有兩樣,所以再次被有關人員彈劾。司徒派臨川王的從事鄭望生逮捕謝靈運,謝靈運反而抓住鄭望生,起兵叛逃,從而有了叛逆的念頭。 他寫詩說:“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最後他仍被追上並被逮捕,被送到廷尉那裡定罪。廷尉上奏說謝靈運率領部眾造反,應處以死刑,皇帝仍然愛惜他的才華,只想免去他的官職而已。彭城王劉義康堅持說不應該饒恕他,於是皇帝下了一道詔書說:“謝靈運罪過深重,確實應該判處死刑。但念他祖父謝玄有功於國家,應該原諒他的子孫,免死充軍廣州。”

也許只有詩人才能幹出這樣的造反行為。這擱在今天就相當於違反憲法,甚至接近於反人類,反社會的罪行。最後,經由他的一眾宿敵的添油加醋,落井下石,又給他捏造了諸多反叛的證據,皇帝陛下終於被說動了。

元嘉十年(433年),謝靈運在流放地,當時大概還屬於荒蠻之地的廣州被處死,終年四十九歲。

臨死時賦詩道:“龔勝無餘生,李業有終盡。稽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殞。悽悽凌霜葉,惘惘衝風菌。邂逅竟幾何,修短非所憫。送心自覺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獲巖上泯。”

只能說,也許正是這種“非同凡響”的經歷,造就了一代偉大的詩人。高官顯貴之後的謝靈運,一生榮華富貴,衣食無憂,有條件遊山玩水。再加上,屢屢在官場受挫之後,心中自然痛苦憤懣,山水之間也的確是最好的療傷之所。

心境加上自然,讓謝靈運成了中國山水詩當仁不讓的開山祖師。那些曾經不遺餘力地迫害他的人千年之後幾乎沒有一個能被記住,而謝靈運,在這個以“詩歌王國”著稱於世的老大帝國的詩歌史裡,他的名字是能排進前列的。如果老謝泉下有知,想必應該可以瞑目了。

比起一生複雜離奇的謝靈運先生,陶淵明的一生要簡明很多。簡單到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他的故事。我想大概可以這樣來概括一下。少年求學,家道中落。成年後遊宦天涯,以謀生路。這個可能需要稍作解釋,那個時代還沒有什麼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製度,做官主要靠人推薦。世家子弟當然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比如上面介紹的謝靈運先生,憑藉著家族的巨大影響力,一出仕就是中高級官員。可是像陶淵明這樣的寒門子弟,不可能有這樣的便利,只能先從一些級別很低的官員,或者幕僚做起,逐漸積累資歷和聲望。就和我們今天職場上謀求的簡歷和東家的好評是一回事。

為生計所迫,陶淵明成年後的很多年裡就是遊走在這樣的職場之上。基本上,那個時代,升遷是毫無指望的事情。所謂“上品無寒門”。中年以後,陶淵明決定歸隱田園,自耕自食,直到去世。陶淵明的一生經歷大概就是這樣。

陶淵明是中國田園派詩歌的創始人。田園和山水,二者的區別在哪裡呢?似乎田園更樸素,更莊重一些,而山水多多少少給人更為浮華,秀麗的感覺。也許這就是陶謝兩人的氣質上的差別。謝靈運的人生是跳躍的,是不安分的,他的心靈至死都是動盪不安的。而陶淵明的人生是充滿苦難的,是厚重的,是踏實的。這是兩種不一樣的美。

從精神的角度看,秉承著心靈上的保守主義的傳統中國,一般更為看重經歷了苦難的厚重。再加上陶淵明選擇的歸隱之路,更賦予了他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自覺和自我完備的傾向,使得陶淵明在後世幾乎成為了中國人人格偶像一樣的存在,這一點,謝靈運是遠遠也比不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