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著環保名義“一刀切”,到“為國養豬”,不能把好經念歪了

從打著環保名義“一刀切”,到“為國養豬”,不能把好經念歪了

“當初打著環保名義一刀切禁止養豬,現在不少地方紛紛鼓勵養豬,甚至還有媒體喊出了‘為國養豬’的口號,我擔心有些地方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一刀切’變成‘一哄而上’。”

前幾天和行業內的朋友聊天時,聽他說了這麼一番話,老崔覺得挺有道理。這種擔心並不是多餘的,今天就聊聊這個話題。

從打著環保名義“一刀切”,到“為國養豬”,不能把好經念歪了

過去有些地方“一刀切”禁止養豬,採取的手段大致有幾個:盲目擴大禁養區範圍;縮小養殖規模,搞無豬市、無豬縣;手段過於簡單粗暴,直接強拆養殖場等。

說實在話,這種打著環保旗號“一刀切”禁止養豬的行為,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導致不少養殖散戶退出,就算是一些規模比較大的養殖戶,有的也損失慘重。

豬肉價格與廣大老百姓的“菜籃子”息息相關,關係到社會大局的穩定,因此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確保生豬產能以及肉價穩定。

從打著環保名義“一刀切”,到“為國養豬”,不能把好經念歪了

這才有了不少地方以及許多部門各種鼓勵養豬,提供貸款優惠、資金補助、財政補貼……這些好處讓不少吃過“一刀切”虧的養殖戶也都再次有了信心,準備重操舊業,繼續養豬。

但是正如老崔前面說的,有環保“一刀切”的前車之籤,在如今大肆鼓勵養豬的情況下,必須要警惕“一哄而上”帶來的潛在風險。

從打著環保名義“一刀切”,到“為國養豬”,不能把好經念歪了

比如,在清理禁養區的過程中,矯枉過正,把真正的禁養區給清掉了,在確實不能養豬的地方重新養殖,以後再次嚴格起來,怕是養殖場仍舊得拆掉,對管理,對養殖戶來說,都不好。

比如,如果單純為了生豬產能,對養殖場的建設降低了環保標準,放寬了要求,等後面產能穩定之後,環保查下來,又是一輪關停查封,最受傷的還是廣大養殖戶們。

再比如,現在有些地方優先支持鼓勵一些大型、超大型的養殖場,可是如果汙染處理能力沒跟上,以後地方環境被破壞,得不償失,廣大人民群眾肯定也不想生活在空氣和水都臭烘烘的環境裡。

從打著環保名義“一刀切”,到“為國養豬”,不能把好經念歪了

對“一刀切”禁止養豬問題進行糾偏,現在鼓勵養豬,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在政策措施落實方面,必須要把握一個度,正如網友們說的:“過了這個度,好事變壞事,不能把好經念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