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書告訴你,碎片化閱讀到底該怎麼碎

三本書告訴你,碎片化閱讀到底該怎麼碎

圖 | 榖依米 | 三亞

先說說關於讀書的三個小故事。

歷史深處的憂慮

我的一位好朋友,河南小夥,一起做過電商數據倉庫項目。

小哥對看書有非常執著的信念,也就是一年不看完200本書,不敢過年的那種。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書,翻案無數。

有一天下午茶點一起散步時,小哥對我說,“今天,我把《歷史深處的憂慮》看完了,你可以讀一讀”。

我問他,“幾天看完的”

他的回答很輕鬆,“兩天半,站在公交車上看完的”

“公交車上,還能靜下心來看書?”

“這有什麼不可以,人家可以玩王者,看《琅琊榜》,為什麼我就不能看書”

Thinking in Java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歡翻閱一些個人自傳。村上春樹,博爾赫斯,當然還有些國內IT作家。

做 Java 的朋友,可能都會知道,有一個哥們是不能不說的,蔡學鏞。

他對 Java 的造詣,用出神入化,一點不為過。他曾經推薦的 Java 書目,一度成為社區的熱門經典書單,可能現在搜一下,也還存在。

臺灣清華出身,在阿里,銀聯,創新工場都做過。

三本書告訴你,碎片化閱讀到底該怎麼碎

乍一看才藝雙修,事實上吉他彈得很棒。

他的自傳中,讓我感受最深的一點,他的《Thinking In Java》,居然是在公交車上看完的。

機器學習實戰

我的不知道第幾任老大,曾經問我,平時通勤你都怎麼安排的?我說一般都用 ipods 的英語新聞打發時間。他又問,每篇新聞大概多長時間?我答,3-4分鐘。他笑了笑,“太碎了,你要聽那種50分鐘以上的新聞,或者公開課。”。我反問,“你怎麼打發通勤?”。老大拿出那本《機器學習實戰》,“我靠這個,本月好幾次坐過站了。”

三本書告訴你,碎片化閱讀到底該怎麼碎

一線城市大家生存壓力都大,哪怕一點時間的浪費,內心都惶恐和內疚。所以我們經常在公交車,地鐵上,看到各類看書,看kindle,聽隨聲書的朋友。我不知道這些朋友到底在看些什麼內容,但大抵都是愛學習的這類。所以“碎片化閱讀”變得越來越流行,於是各種碎片化的內容就出來了。

比如 X分鐘商學院,X分鐘學XX,X分鐘有聲書,每天一點邏輯思維,等等。這些內容,肯定很好,幫你濃縮在了極短時間,能夠瞬間抓住你的注意力,給你一種你在學習的感覺。就像《實況足球》一樣,一局才10分鐘,不知不覺你就能幹掉1個小時的時間。

可以碎時間,但請保留內容的完整

今天我要說的,不是這些內容,而是你消費這些內容的方式。

假設你是個好學的積極分子,你在得到上訂閱了 n 多的課程,滿滿的,看起來很富足,你在《極客時間》上,也購買了很多技術類的課程,文章末尾的評論一條不拉;還訂閱了很多的技術公眾號,跟著 Python2,3,4, Java 12,13,14,SQL 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地跑。每天還很自信地告訴自己,只要不停地讀這些文章,馬上就可以實現碼農翻身

然而,在“碎片化閱讀”這個理念下,你前10分鐘還在公眾號【有關SQL】的文章,覺得SQL技巧寫得真好,後刷到一篇 8 歲俄羅斯神童的 Python 換臉遊戲,立馬又打開追了進去。比女娃追《琅琊榜》還積極。反正是“碎片化閱讀”嘛,讀了那麼多總有收穫吧,於是每天都在不停地切換技術頻道。

收藏了而沒看完的文章越來越多,課程越積越多,已看5%的課也越來越多,你內心的焦慮卻一點沒減少。隨著沒看完的課,你越來越覺得自己是個蠢蛋,看了那麼多天,45頁的《SQL必知必會》都沒看完,蒼天為什麼要讓你承受如此弱智之痛?

看,你是不是這樣的?

當你把希望都寄予更多課程,見更多牛人,參加更多技術峰會這些事情上時,本身就是件邏輯錯誤的事情,尤其對初入行的朋友。因為你把整塊時間與精力,都分散了。你在每個知識維度都撒下一些種子,還沒等到他們開花時,你已經沒有力氣去替他們除草了。最後,一無所獲。你看,你是不是已經後悔那些課程沒什麼用,甚至打心底裡把這些課程視作割韭菜的工具?

再回頭看文章開頭的三個小故事,主人公碎的是時間,卻不是內容。他們專注於非常專業的一本書,從頭到尾,從局部到整體,在構建新領域的知識體系,在不知不覺中,就把厚厚的書本讀透,再切換到下一本書或領域去。

反觀買書買課很多,反而焦慮的朋友,《今日頭條》恨不得每篇文章都看,《得到》《極客時間》上的課程琳琅滿目,完全與本身所從事的行業不聚焦也買,自己也明知消化不了那麼多紛雜的知識,卻奢望在21天內精通C++!

所以,當你打開一篇文章,一頁書,或是一個視頻課程時,好好的讀,往深裡去讀,把每個細小的點,都讀懂,讀透,而不是每天像看花邊新聞一樣,讓你的腦子,成為流水文的焚燒廠。

我認為,這才是“碎片化閱讀”的精髓所在。碎時間而不碎內容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