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腐”字误会它30年,桂林人这样做,一根卖3元


因为一个“腐”字误会它30年,桂林人这样做,一根卖3元

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距桂林市区19公里处,有个近年新开发的漓水人家景区,这里汇集了当地很多濒临失传的老工艺作坊,包括茶油坊、打铁铺、酒坊、腐竹坊等,每个作坊里都是一些掌握这些传统手艺的老人在经营并对游客现做现售。这是一组拍摄于12月的照片,一位北京来的女游客对腐竹房里悬挂晾晒的腐竹十分好奇,她说之前吃过但从来没见过。

因为一个“腐”字误会它30年,桂林人这样做,一根卖3元

腐竹房位于景区内一间半敞开式屋子内,通红的柴火灶上,一字用木条排开10个格子锅,每个锅里的豆浆,正热腾腾冒着热气。房内,满是浓郁的豆浆味。

因为一个“腐”字误会它30年,桂林人这样做,一根卖3元

腐竹是什么?于桂林人来说,这是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一种豆制品,至今全国人的餐桌上基本都能找到它,许多干腐竹就来自于桂林。不过,于北方来的一位女游客来说,如果不是来这看到,她说还从来不知道在冀东吃了30年的豆皮,桂林人是这样做的,不过人家不叫豆皮而是叫腐竹。

因为一个“腐”字误会它30年,桂林人这样做,一根卖3元

冀东一带农村人家也喜欢吃豆皮,这是早年生活困难时期作为如鸡蛋一样的营养品送给生病老人和坐月子女人吃的。与桂林人不同的,他们是在豆浆开锅后直接用一根杆沾到豆腐皮上起出一张圆饼状整张摊开晾晒,而桂林人的腐竹,是卷成一根棍状去晒。

因为一个“腐”字误会它30年,桂林人这样做,一根卖3元

有江南来的游客说,他们那把腐竹叫腐皮。关于腐皮一词,最早出现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他表述的大概意思为,将豆浆加热时表面出现一层膜,将膜取出,干燥后即得腐皮。虽然名称叫腐皮,但这种描述与北方人称的豆皮大概一致。

因为一个“腐”字误会它30年,桂林人这样做,一根卖3元

无论叫它腐皮还是豆皮或是腐竹,前期制作过程大体相似。在桂林这家老作坊里,为传承展示老手艺,看到他们还用豆腐包过滤豆渣,像极了北方女游客小时候父母在家做豆腐场景。

因为一个“腐”字误会它30年,桂林人这样做,一根卖3元

腐竹坊大姐说,她们这做腐竹的过程,是将豆腐皮挑出后卷成一根卷到锅上面的杆上,再去晒干,就是腐竹了。大姐还介绍说,之所以叫它腐竹,是其形类似竹子枝杆,所以称为腐竹。

因为一个“腐”字误会它30年,桂林人这样做,一根卖3元

由于这家腐竹房是面对游客开的,游客可以现场参观,并能喝到豆浆豆腐脑和热豆腐皮。门口黑板上写有价格:腐竹50元一斤,湿腐竹3元一根,还出售豆腐渣,5元一盒。与北方农村豆皮不同的,冀东一带一般按张和大小卖,一张1到2元,豆腐渣都用来喂猪的,少有人吃。

因为一个“腐”字误会它30年,桂林人这样做,一根卖3元

看了这家腐竹坊,让北方女游客感慨的是,原来吃了30年的腐竹,因为其中有个“腐”字,一直认为是腐烂的“腐”,所以当地人很少买它吃,原来,真不是这样子的,误解它了。腐竹在你家那又叫啥名呢?你认识知道它怎么做的了吗?

▌如内容信息有误,请以官方为准,并及时通知我们更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