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为什么可以受益终身?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家,儒、释、道都说到了“天人合一”。

公元前300年的《郭店楚简》:“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意思就是《周易》是一部讲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书。道家的《道德经》同样说的是“天人合一”。那“天人合一”到底有怎样的内涵呢?为什么会说它是受益终身的传统理念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为什么可以受益终身?

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神州,神州意思就是神选定的一块天赐宝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不少人通过修道成为神。中国人被称作是炎黄子孙,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战胜蚩尤以后成为了天下的共主。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黄帝的传说故事,据说黄帝在位100年,天下没有出现盗贼斗殴的现象,人们和睦相处,虎豹也不伤人,是“道行天下,德泽八方”的盛世典范。黄帝最后的圆满飞升,启迪了炎黄子孙可以通过修炼回归于天,这里的天就是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为什么可以受益终身?

中国人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天命不可违”等等说的天,其实就是指的是神,人与神相连通,人怎么可以达到神的境界呢?方式就是修炼。

“天人合一”的第二个理解是治,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讲,古人认为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够解决内忧外患。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从而提出了“天人合一”学说,继而引申出“天人感应”。司马迁写《史记》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为什么可以受益终身?

在《史记 天官书》中,司马迁罗列了不少史实说明很多事情都是先天象表现出来,然后再在人间得到应验的,所以古代的君主都非常重视敬天祭天,随时体察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天道,当出现天灾人祸的时候,往往会去思考,甚至下给自己下罪己诏。

下罪己诏最多的是唐太宗,一共下了28份。公元628年,旱、蝗并至,唐太宗下诏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乂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这份诏令的意思是希望上天把灾难都降临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是实实在在的忧国忧民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