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刬”这一动作目的何在?结合李白的人生?

俊凯小棉袄


个人见解,这是我国诗人李白所著作的诗歌《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其二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其三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这首诗里的划的意思是作者李白想表达出他想铲除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坎坷跟障碍,这就是划这一动作词的目地所在。第一首古诗李白表达出了自己的仕途不通,借用了小阮和他的叔父来抒写的,他们都是同怜人,欲用酒来解愁,排除心中的的忧愁。

第二首李白表达出了一种美景。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描绘出一幅酒船管弦齐奏、皓月浮光静影沉璧、白鸥盘旋飞翔的湖上美景图。

第三首“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铲去挡住湘水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的君山,概括出李白想铲除自己人生道路坎坷障碍,他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

这里抒写出李白通过借酒消愁,来排除心中的苦闷情绪,排遣出心中数十年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的九死一生又遭心中所希望的幻想而破灭。而他的幻想是什么呢?,是因为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湖南。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当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湖,心中充满感慨,才有此著作。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其诗以抒情为主。希望对你有帮助哦![害羞]



A珍小铺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刬却”是“铲去”的意思。要是能铲去这兀立的君山多好呀!乾元二年(759)李白行至夔州白帝城,遇赦获释,迫不及待地返至江陵。直到岳阳,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于是李白、族叔李晔和被砭官的友人贾至一起同游洞庭湖,写下此诗,抒发豪情。写此诗时,尽管内心郁闷,面对秀丽的洞庭秋色,仍然兴致盎然地喝酒谈诗。表达了乐观豁达的情感。


飞越彩虹888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五十九岁时的作品。

时年始,李白因永王兵乱获罪在流放夜郎的途中。

三月,唐肃宗以关内大旱而大赦天下,李白行至夔州时遇赦,故心情大好神采飞扬而千里江陵一日还。

乾元二年这一年,李白自夔州至江陵,自江夏往鄂州,离鄂州而游岳阳洞庭湖,别洞庭经永州而至零陵,凡一年时间里数地往来访游加宴游,诗词酬唱多多而约三十六首之多,是李白晚年诗文创作的一个高峰年月。

此年,李白人生虽由悲转喜而出现转折,然而他心怀天下济苍生的抱负依旧是水中花镜中月一场空,所以,李白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懑不平,人生短短数十秋纵是天才亦堙没!

李白在年初流放三峡途中发出了“巴水忽可尽,青山无到时”悲叹,紧接着遇赦而“早发白帝城”

,浮舟荆门时赏“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的云烟水月之美景。

江山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白此时已经垂垂老矣,一片雄心壮志化作了无数愤慨的悲情,理想的渐次破灭让李白发出了“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的向天呐喊,此诗中的“刬”正是此意。

“刬”为“铲”的异体字,诗中意思自然是铲除铲平之意,那么,李白与其彼时遭贬的族叔李晔游洞庭赋诗为何要“刬却君山好”呢?这或许与其视角有关,当然更与其心情有关,借景寓意其意在试图一消块垒也。

《岳阳风土纪》曰“君山在洞庭湖中,昔人有诗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正谓此也。夏秋水涨皆巨浸,不可以陆行往。”

据此,君山在洞庭湖之东,自岳阳楼西望,君山横陈而阻碍视线,作者以浩渺湖水因君山阻遏而不得畅流,所以,李太白居岳阳楼观之而直言“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眼前景是实景,却也正巧吻合李白叔侄二人的胸臆,“刬君山”明为江水无阻,实则是寓意铲除世间不平事,让自己和有才有抱负的人有一条坦途而然!

试为解答如上,兹录全诗如下: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小刺猬的吉他声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行至夔州白帝城,遇赦获释,迫不及待地返至江陵。直到岳阳,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于是李白、族叔李晔和被砭官的友人贾至一起同游洞庭湖而作。“刬却”即是铲平、削去之意,为什么要“刬却”呢?且看下句:“平铺湘水流”,难道铲却君山仅仅是让湘水无阻无挡奔流入湖?当然不是,这是诗人郁积心头苦楚的渲泄。李白曾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胸怀大济苍生的抱负,而朝廷昏聩,诗人的才华无处施展,屡遭挫折。诗人从流放中遇赦归来,九死一生,多么希望能够重获朝廷重用,不料幻想破灭,内心既多悲愤,又感渺茫,眼看横阻在湖中的君山,不正是阻挡湘水奔流入湖的障碍么?又象极了自己人生大道上屡遭阻碍的奸佞群小!“刬却君山好”,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抒发了心中的愤懑和不平之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