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CFIC导读

◆ 集成电路实现“开门红”,生物医药迎来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出征海外……面对疫情,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进产业率先“破疫复苏”,不仅成为复工复产进程中的“领头雁”,更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势力、新动能。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金伟良/摄集成电路实现“开门红”,生物医药迎来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出征海外……面对疫情,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进产业率先“破疫复苏”,不仅成为复工复产进程中的“领头雁”,更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势力、新动能。

集成电路——产能逆势上扬,大项目加紧落地

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还需要7×24小时不间断生产。面对突发的疫情,沪上集成电路企业“两手抓、两促进”,采取一系列科学防控措施抗疫情促生产,保证了“生产不断线、产能不滑坡”。

疫情最严峻的2月,中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上海华虹集团依然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集团旗下华虹五厂保持满产运行,产出环比增长4.3%,同比增长24.5%,单日最高作业量达129万、单月日均作业量达125万,双双再创新高。

华虹五厂满负荷运转的同时,集团在沪建设并初步投产的另一条12英寸生产线(华力二期),春节至今运行稳定,正向着设定的最高产能加速爬坡。华虹集团董事长张素心告诉记者,这条产线制造工艺达14纳米,芯片产品覆盖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家居、云计算、CPU以及人工智能等各领域应用,将进一步满足国内市场对中高端芯片产品的需求。

华虹集团产能逆势上扬,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复工复产的缩影。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上海集成电路主要制造企业复工率已近100%,包括华虹、中芯、积塔在内的芯片制造企业,员工到岗率均超95%,各产线均进入高位运行状态。

芯片制造逆势上扬,前端的设计研发也没有停下向更高端迈进的脚步。

对行业而言,每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是新品亮相的最重要平台。今年大会因疫情取消,但上海主要的芯片设计力量创新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按原计划面向世界发布全新一代产品。

紫光展锐旗下新一代5G SoC移动平台——虎贲T7520,于2月26日在包括哔哩哔哩在内的多家平台进行了全球直播发布。紫光展锐CEO楚庆表示,虎贲T7520采用6纳米EUV(极紫外光刻)制程工艺,相较于7纳米制程,将晶体管密度提高18%,功耗降低8%。楚庆判断,“疫情改变了产品发布的方式,但市场对5G的需求不会改变,反而可能出现报复性增长。”目前,公司研发已全面恢复,人员到岗率超过95%,正全力备战疫情后市场。

复工复产的同时,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丝毫没有放松。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格科微电子拟在临港新片区投资建设“12英寸CIS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春节刚过,市经信委就会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与格科微电子公司通过电话、视频会议等不见面方式,推动格科微项目落户上海。3月5日,这100亿级项目正式花落临港新片区,计划建设一座12英寸月产6万片晶圆的CMOS图像传感芯片厂,届时将成为全球技术水平最高的图像传感器生产线。

生物医药——迎“疫”而上,彰显“上海力量”

这次疫情,对生物医药行业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机遇。

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高地,上海在抗疫攻坚的关键时刻,迎“疫”而上,在抗疫防护用品、医疗器械、药品和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储备方面彰显了“上海力量”。

市经信委生物医药处负责人李甲说,以最重要的抗疫产品“核酸检测试剂盒”为例,共有超过70家企业研发布局新冠病毒检测系列产品,其中上海之江、上海伯杰、上海捷诺等3家企业的核酸检测试剂产品早在1月26日率先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占全国同类获批产品近三分之一。

位于漕开发的上海之江生物,从早期的科研攻关,到产能爬坡提升,到现在已经扩大了30%的产能。目前,之江生物的检测盒正源源不断供应全国各地。在药物领域,针对新冠病毒的治疗性抗体,之江也正在做进一步研究。

“2月底,我们的检测盒拿到了欧盟的医疗器械许可证,这个产品在欧盟的使用和销售已经合法,企业会根据目前国际国内需要,随时准备去调整产能。”上海之江总经理邵俊斌说。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之江生物新冠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

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上海已累计发货442万人份核酸检测试剂盒,并出口德国、日本、韩国、沙特等22个国家(数量超过8万人份)。另据统计,全市有超过100种各种防疫所需的检测试剂盒、药物、疫苗等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其中,斯微生物的mRNA疫苗、中科院巴斯德所的重组病毒疫苗等一些硬核产品的研发进度全国领先。

疫情也让不少年轻的生物医药企业看到了新机遇。张江园区的君实生物,此前尚未经历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推动企业探索解决方案、寻找突破路径。

几天前,公司宣布拟出资1000万元参与斯微生物A+轮融资。斯微生物是国内较早开展mRNA药物研发生产的平台型企业。针对本次疫情,斯微生物与中国疾控中心、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共同设计开发新冠病毒疫苗,该疫苗基于mRNA平台开发,目前正处于动物试验阶段,预计4月可进入临床研究。

“当下本土创新药领域,热门赛道拥挤热闹,但抗病毒、抗感染领域较少涉及。”李宁表示,以往很多创新药企业最先考虑的是短期的成功,然后再考虑长期发展,但是通过这次疫情,行业的眼光会放得更长远。

人工智能——提供“上海方案”,服务全球抗疫

人工智能,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疫情发生后,1100多家重点人工智能企业迅速复工复产,涌现出的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不仅在各行各业显现成效,还服务于兄弟省市,乃至走出国门、服务世界。

在内蒙古乌海市,上海达观数据的RPA(流程自动化)机器人,已经成为疫情期间每位执勤民警的标配。达观数据副总裁兰飞告诉记者,只需将返岗人员的身份证放在警务核查终端上扫描一下,RPA机器人便快速对其航空、铁路出行信息溯源分析,3秒钟内将其活动轨迹上传至“疫情防控管理系统”,生成重点流入人员名单。“如今多地正在与公司联系,RPA机器人将在更多地方落地。”

光启技术公司研发的智能头盔N901更加别致。工作人员配戴即用,解放双手,只要一眼扫过,红外测温摄像头就对前方几米范围内所有目标进行扫描,发现发热人员立刻声光报警,实现高效率无感机动巡查。而云知声公司推出“无接触智能电梯解决方案”,对电梯进行改造后,通过语音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操作电梯,避免按钮成为病毒传播的“温床”。

近年来,上海人工智能将无人驾驶、无人机、工业机器人等作为技术产业化重点之一,相关成果在疫情来临之际发挥了雪中送炭作用,一些产品走出国门,服务海外疫情防控。

“不要聚集,戴上口罩,无人机正在看着你。”上海星逻智能推出的无人机智能化系统“祺云系统”,对工地、园区复工复产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如今已在上海部署了15套。随着欧洲疫情蔓延,“祺云系统”在3月初更是迈出国门远销英国,参与当地的疫情管理。

“祺云系统”远销英国的同时,8台“AI无人驾驶跨运车”近日也顺利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码头交付。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无人跨运车抵达瑞典码头。这是上海AI企业西井科技助力振华重工实施的斯德哥尔摩CTN码头人工智能无人跨运车项目,这也是今年疫情发生后上海AI装备的首个出海项目。这种无人跨运车的定位精准度和控制水平居世界前列。同时,还可组成无人跨运车队,完成港口中相关作业车辆的精准定位、位置追踪、轨迹回放等功能。近年来,当地码头内司机已出现招工难,疫情爆发造成部分司机被隔离,更让原本紧张的运力捉襟见肘,此时无人跨运车上岗可解燃眉之急,并将大大提高港区生产效率和作业安全系数。

特殊时期,企业对上海“店小二”说了这些意想不到的心里话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全市企业复工复产以来,上海市国资委的办公电话成了热线。为了落实国企为中小企业免租金政策,国资委的相关处室第一次干起了服务7万多家民营中小企业的“店小二工作”。

“不光要解答政策,还要多方沟通,协调矛盾,太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国资委工作人员感叹,有点像在社区里弄当“老娘舅”的感觉。

2月8日上海“支持企业28条”政策出台,2月10日开始全市企业有序复工复产,3月份市区两级领导干部集中走访企业、切实解决实际困难……这段共克时艰的日子里,上海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企业之间,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

特殊时期里,上海政府部门的“店小二”们发现,企业就像这座城市里的居民一样,有五花八门的急难愁。他们迫切需要的,是就近找到人,是及时解决问题,是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发展环境。

“把企业当作居民”“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企业”,经历疫情考验的上海,许多“店小二”在实践中形成了新的服务共识。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只要在这里经营,

服务工作就我们兜底”

“不管企业在哪里注册,税交在哪里,只要在陆家嘴经营,服务工作就是我们来兜底。”陆家嘴管理局经济发展服务部处长梁庆打了个比方:就像社区居民,不管是不是人户分离,住在哪个社区,遇上事,人们总是先找当地街道居委。

最近,世纪大道上的世纪大都会写字楼里,美国苹果公司位于上海的五家相关板块分公司同时拿到了陆家嘴管理局开具的复工复产证明件。五家公司中,三家注册在浦东,两家注册在外区,但企业遇到复工复产困难,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还是所在地的政府部门。

薄薄一张证明纸,开起来不麻烦,但关键是需要有人担责。“企业在我们辖区内复工,就是我们的责任,不能让他们来回折腾,一张担保函上盖一堆章。”梁庆表示。

人员出差、门店重开、供应链恢复……有了政府的帮助支持,苹果在上海的各家公司得以全国各地走访客户、洽谈业务,协调上下游供应商恢复经营。为此,苹果公司特地向陆家嘴管理局等浦东新区相关政府部门发来感谢信。

疫情期间,居民“闷”在家中时,“小巷总理”兜着底,人们便能安下心来;复工复产时,企业怕奔波、怕耽搁,大到苹果这样的跨国巨头,小到一家家沿街店铺,都想着能找到有求必应的“楼宇总理”“园区总理”……

徐汇区建业里,黄秋平经营着一家花店,她和同行们建了个微信群。疫情期间最困难时,大家的现金流、营业额急转直下,群里每天分享信息,交流怎么渡过难关。“花店太小了,一开始,我们确实感到无助,只能抱团取暖,不知道谁能帮忙。”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黄秋平重新开业的花店,沈阳 摄

3月初,黄秋平先是接到徐汇区税务专管员的减税电话,后来又通过微信获得了详细的政策推送:3月1日起至5月底,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从3%降至1%。

推送政策之余,徐汇区税务专管员详细询问了花店今年1至2月的开票情况,得知有些发票依然按照3%的税率开具后,立马提醒黄秋平追回发票。“现在估算下来,3至5月可以少缴增值税约2万元。”黄秋平告诉记者,如今那个“抱团取暖”微信群里,大家交流的话里明显多了信心,就算客流还没有恢复,安全感却先一步回来了。

疫情期间,上海不少区里,还有一批特殊的“店小二”坐镇服务一线。在宝钢,宝山区委书记汪泓到企业现场办公,为企业协调海关口岸部门的物流运输事项;在金山重点企业建设现场,区委书记胡卫国为企业协调跨省“点对点”包车,接工人返沪;在静安,区委书记陆晓栋记下外资总部复工时用餐、出差等各种困难,一一落实解决…… “他们到企业来解决问题,给我们传递了可以放心复工复产的积极信号,也增强了我们的归属感。”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

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都写在文件上

疫情中,企业期待及时给力的政策,但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写在文件上。

上海“支持企业28条”中明确,全市国企免收2至3月中小企业承租方的租金。初步估算,政策惠及全市7万多家中小企业,这项预计超过50亿元的“真金白银减负”,广受关切。

政策确定不久,一张张告示就出现在全市大大小小的园区、商场、办公楼里。循着告示上的电话,每天上百通来电咨询,打乱了市国资委工作人员原先的工作节奏。

“租户们不清楚出租方是不是国企,是哪家国企,有的物业还有好几个‘二房东’。”市国资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政策涉及对象量大面广,环节复杂。中小企业掌握信息少,口耳相传中,他们的心态既充满期待,又焦虑自己会不会“错过”。一个多月来,市国资委一面组织各大国企做好政策落实的公告、受理、办理等工作,一面开通服务热线,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及查明承租房产所属企业等工商信息。

政策落实中,“二房东”成为攻坚的关键。“既要精准落实政策,又要做实做细具体工作,很多转租方不是国企,政府不能强制要求,这时就需要做通思想工作,靠说服和鼓励。”市国资委主任白廷辉介绍,市国资委推动下,各大国企坚持“底线”,说服民营转租方获得租金减免后,切实将让利传递给最终租户;同时鼓励转租方将原先增值部分租金,也向中小租户减免。

简单明了的一条政策,落到现实中,却是纷繁复杂的沟通协调:一些房东已经收了租金,要及时退回;不在上海的,要找到他们;个别人不理解、不支持、有顾虑,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市国资委疫情期间开设的热线电话

“有些中小租户提出实际困难,希望两个月后减免租金政策还能延续。我们再协调租赁双方沟通,有的实施后续租金减半,有的同意延期支付。”落实免租政策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政策落地过程中,国企和大多数民营转租方都非常支持,主动让利到位;在国企带动下,全市还有不少大型民营物业自发加入,积极响应为中小租户减免租金。

“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居民本就有相似之处。疫情下,更是如此。”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主任葛东波表示。

早在2月9日复工前夜,上海博泰公司向中小办提出银行贷款、房租减免、缓交社保等一揽子诉求。彼时,上海“支持企业28条”刚刚发布,一些政策操作细则尚待明确,如果等着“照章办事”,这家颇有前景的企业可能就会被疫情压垮。次日,中小办就向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单位发函,几天内协调各方为企业“会诊”,按照政策框架,结合实际情况,帮企业制订了一整套脱困办法。

“我们因为在湖北有分公司,对疫情认识充分,所以很早向政府提出帮扶需求,所幸得到及时高效的回应。”企业负责人应宜伦说。

要尊重企业“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行”

“保持节奏”,是近两个月来,沪上不少政府部门“店小二”在走访服务企业时,时常听到的话。

漕河泾综保区内,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对政府部门提出,虽然疫情中困难不少,但最需要的,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恢复运行”。言下之意,即需要一定的政府支持,但又希望拥有主动权和灵活性。

深入了解、充分理解企业需求后,龙吴海关为企业定制了“四自一简”的新型进口监管模式:允许企业自主备案、自主确定核销周期、自主开展账册的核销申报、自行办理货物补缴税款的申报缴税手续。同时简化手续,一次性赋予企业清单范围内业务资质,不再另行核准。

这些政策让企业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面对滚动而高频的海外订单,生产忙而不乱,往往上午10时接单,晚上8时就能发货。疫情下“淡定”复工,还保持原先的出货节奏,企业的欧美客户感到不可思议。上海英华达经营者对海关方面的服务表示感谢,同时更认同其“尊重企业”“理解企业”的服务态度。

相似的故事发生在徐家汇街道。疫情初期,街道领导和营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围绕防疫物资保障问题走访企业,位于港汇中心的田中贵金属上海有限公司经营者却表示,已经从日本总公司调来一批口罩,经营没有受到影响,请街道暂时不用担心。

然而近日,街道营商服务中心再次上门走访,刚坐下,企业负责人就提出,能否帮忙找一家具备进出口资格的代理商,为企业寄一批口罩回日本。一问才知,日本国内疫情暴发后,企业打算把收到的口罩库存寄回去支援总部,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物流。

几经寻觅无果后,3月26日早上,徐家汇街道副主任傅晓在朋友圈看到,一家徐汇区青联委员所在的医疗健康企业最近正在做防疫物资的进出口代理,并且具备二类医疗许可证。傅晓第一时间联系了两家企业,沟通好口罩数量、订单价格后,两家企业就在街道牵线搭桥下“接上了头”。“到这一步我们就可以暂时‘放手’,让市场自己去对接。”

“疫情特殊时期,许多企业并不是坐等救助,等着政府大包大揽。”上海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走访过程中,一些企业坦诚相告:他们不需要政府给钱给物,却需要来自政府的尊重和理解,需要特殊时期更稳定的营商环境,需要“店小二”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和真正需求。

“比如,有国际知名零售商虽遭遇损失,却仍准备逆势扩张,在上海布局旗舰店;有海外制造商看好中国市场潜力和政府执行力,想把更多的总部功能搬到上海……”市发改委介绍,目前正协调各方,为相关企业创造发展条件,满足多样需求,全力支持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助力企业在上海安心放心地投资发展。

争当复工复产“领头雁”,上海三大重点产业“破疫复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