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站點都有風景”,我的父親


“每個站點都有風景”,我的父親

在我眼裡中國式的教育應該說從老莊的時代就已經確立,兩千多年一直延續到近代。中國社會也是一個家族觀念特別強的民族,長幼有序,以孝為先。中國教育理念中崇尚做事先學做人,以君子為標準,約束個人的行為,顯示出小我服從於大我,個人服從於集體的家國情懷。這與西方注重個人成長,追求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十分不同。

“每個站點都有風景”,我的父親

中國式教育到底好不好?帶著這些問題,我想以我父親做為例子展開我的看法。

我的父親生於1935年,1937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國全面進入抗日戰爭,在那樣一個戰爭紛飛的年代,為了躲避戰亂,我父親隨著父母從城裡搬到了鄉下,到了上學的年紀,鄉下沒有正式的小學,所以我的父親最早接受的是傳統的中國式教育——私塾,一直到14歲才開始在當時正規的中學上學,在中學裡他一直都學校裡的優等生,因為成績優異,大學都可以保送。但最後他還是選擇高考上了家鄉最著名的學府西北工業大學。上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工程系。雖然我父親是工科生,但是上大學時,卻能擅長演奏二十多種樂器,並能畫一手在建築系都展覽過的好畫,這對我們當代的大學生來說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每個站點都有風景”,我的父親

父親是61年畢業,是那年代最後一批正牌大學生,因為品學兼優,所以畢業後被選入當時的航天系統的軍工科研單位。父親從來沒有換過單位和工作,一直到退休都是單位唯一的一個大學生。一個單位一干就是一輩子,這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也應該非常奇葩,記得在70年代末,父親因為做事認真踏實,調回北京時被當時國內成立的一個重要的單位相中,想調他過去,但是父親放棄了這個機會。我那時很小,並不清楚為什麼父親沒有選擇跳槽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反而選擇繼續留在原單位,一直到退休,也許對父親來說從一而終是最好的選擇吧。

“每個站點都有風景”,我的父親

父親不僅工作出色,在單位是受人尊重的技術領導。在家中也非常擅長做家務,只要他在,家中就會乾淨整齊,井然有序。父親能做得一手好菜,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做菜都會把每一食材事先切好碼放得整整齊,每每做好飯菜,菜板案臺也都是收拾得乾乾淨淨。在我的印象中,父親是一個高度自覺的人,無論做什麼都是言出必行,行出必果。是什麼推動著父親能保持這麼好的優良品質呢,我想應該是在腦子中根深蒂固的自立觀念與養成的勞動習慣。從來沒有見過父親會去爭名奪利,也沒有見過他會為得不到什麼而煩惱。換句話來說,就是認真的埋頭實幹、,只要有一點能力他就會選擇去幹,反正不是幹這麼就是幹那個。在父親的身上,我切身感受他就是一個保持了中國傳統思想教育培養出來又學習了新技能的知識分子,他一輩子都在奉獻,不管對單位還是對待家人,他們那代人的喜歡奉獻精神不是我們現在的人所能比擬的。

“每個站點都有風景”,我的父親

父親對人也非常的寬厚,很少責備別人,我也從未有印象見他議論過旁人,他總是把自己的事做得最好,然後影響他人。母親常招外人來家吃住,有時候我都特別不喜歡來者,但是父親總是以禮招待,從不怠慢。從小父親就在外地,我常年與母親生活,後來父親回京後也是常在郊區上班,不能天天在家。快上初中時,父親分了房,終於把我轉學到他身邊,與父親單獨相處的那幾年,才知道父親是多麼可親的一個父親,每天早餐晚餐都是父親親自做,從不馬虎,他對我的照料是那麼的順其自然。以前我數學從來沒有得過100分,總是因為馬虎錯題。但與父親在一起的時候,卻能總考100分,平淡的生活才能讓感受到什麼是真。後來我到外上學上班,有時候需要起得非常早,第二天凌晨,我還未起,父親一定起來叫我,怕我起晚了,這叫我非常的感動。所以在我的思想裡,什麼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不如身教,你的做人做事的態度自然而然會影響到下一代。

“每個站點都有風景”,我的父親

父親這種不爭名利,自強自力、只爭朝夕的品格,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正如易經所宣揚的“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而這種人生態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知識份子。在積貧積弱的年代,古老的中國正是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出一大批踏實肯幹,不計名利的優秀人材才讓新中國安然渡過一個一個劫難,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如果沒有父親那樣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付出,中國何談過去,又何談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