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其實我是個廚師


蘇東坡:其實我是個廚師


蘇軾,蘇東坡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的文章縱橫恣肆;他的詩詞大氣磅礴,豪情萬丈;他的書法《寒食帖》被後世稱作第三行書,備受推崇,宋代書法大家 “蘇黃米蔡”蘇東坡位居首位;除了書法,蘇的墨竹、怪石、枯木造詣頗高。蘇軾除了文壇的盛名。蘇東坡最讓人津津樂道是,他還是美食家兼廚藝高手。

蘇東坡:其實我是個廚師


蘇東坡雖然是文學奇才,可惜卻官場不順,為官生涯多次被貶謫,尤其在遭遇“烏臺詩案”後,一貶再貶,先貶黃州(今湖北黃岡),後貶惠州,再貶儋州,一路走來無比艱辛,正應了那句老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正是這些意外情況,讓人們發現蘇東坡的吃貨本性,以及一個被埋沒的天才廚師。

蘇東坡:其實我是個廚師


蘇東坡本就愛吃豬肉,在他謫居黃州的時發現當地豬肉很便宜,可當時人們偏愛羊肉,不怎麼愛吃豬肉,於是他就自己摸索了一套獨特的烹製方法。在《豬肉賦》,裡面詳細描述了東坡肉的做法:“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灶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錢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東坡肉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色、香、味俱佳,一般是用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用小火慢燉。慢火,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當年他去杭州做官,因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當地百姓有時會送他一些豬肉。他就把五花肉切成大塊,加蔥、姜、醬油、料酒,慢火細燜,然後回贈百姓,蘇東坡做的紅燒肉肥而不膩,酥香美味,頗受百姓喜愛。於是民間便把這種紅燒肉命名為東坡肉,一直流傳至今。除了東坡肉,還有東坡肘子,東坡羹,東坡餅,東坡豆腐,東坡魚,等流傳於世,讓我給大家一一道來。

東坡肘子

蘇東坡:其實我是個廚師


東坡肘子純屬意外,據傳是蘇東坡的老婆王弗機緣巧合而得。事情大概是這樣的,有一次,王弗在家燉肘子時忘了時候,不小心糊鍋了,勤儉持家的王弗為了不浪費,又加料再次烹煮,以掩蓋燒焦的味道。出乎意料的是肘子風味奇特,鮮美異常,蘇軾知道後十分高興,於是自己又反覆炮製,並記錄下來,向親朋好友大力推廣,於是便有了這道著名的"東坡肘子",這道菜肥而不膩、糯而不爛,色、香、味、形俱佳。

東坡羹

蘇東坡:其實我是個廚師


無論什麼年代,窮苦人日子都不好過,宋代肉貴菜賤,富人吃肉羹,平常人家就將蘿蔔、大頭菜、芥菜等蔬菜和豆粉混在一起熬煮成菜羹。蘇東坡貶官到黃州初期,還寄居在廟裡,為填飽肚皮,蘇軾只能有什麼算什麼,隨便熬煮,於是創造了那道在飲食史上流芳千古的美食:東坡羹。也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個郎中曾勸解蘇東坡少吃點肉,蘇東坡不以為然,依然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結果蘇東坡生病了不得不吃素療傷,所以開發這道蔬菜羹,這東坡羹既不是菜,也不是飯,更不是湯,乃是將菜與飯同時炮製的一種烹調方式。有一個《東坡羹頌》記載:東坡羹,蓋 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塗釜緣及瓷碗,下菜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薑,以油碗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翻譯成白話菜譜是:第一步,將大白菜、大頭菜、大蘿蔔、野 薺菜 反覆揉洗乾淨,意在除去菜蔬中的苦汁兒;第二步,在大鍋四壁、大瓷碗上塗抹生油;第三步,將切碎的白菜、蘿蔔、薺菜及少許生薑放入鍋中煮菜羹,用油碗覆蓋但不觸碰菜羹,否則會有生油味;第四步,將盛滿米的蒸屜放在鍋上,等到菜完全煮熟後再蓋上屜蓋。煮東坡羹的訣竅在於:菜羹煮沸時必然上溢,但因鍋四壁塗有生油,又有油碗覆蓋,因此不會溢上蒸屜。但是蒸氣上達蒸屜,米飯也就煮熟了。這樣一來,鍋中的菜羹以及蒸屜中的米飯都一次加工而成,方便實惠,價廉飯美,蘇軾曾將它介紹給一些道士、和尚朋友,很受歡迎。因為在油和火候上掌握得很好,所以這道羹不僅美味,而且營養價值很高,可以軟化血管、降低血脂、有利於消化,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也難怪蘇東坡會自豪地在《東坡志林》中寫道:予在東坡,嘗親執槍匕煮魚羹以設客,客未嘗不稱善

東坡餅

蘇東坡:其實我是個廚師


還是蘇東坡在黃州期間,經常去黃州的安國寺與那裡的和尚擺龍門陣聊天,因為知道蘇東坡喜歡吃油酥類的食品,所以和尚就用精緻的千層油酥餅款待他,蘇東坡又在此基礎上做了改良,後人將這種餅命名為東坡餅,這個姑且看作蘇東坡代言吧?這種餅用上等細麵粉做成蟠龍狀,和麻油煎炸,片片如薄絲條,然後撒上雪花白糖,香甜酥脆,落口消融,風味不同凡響,現在是湖北當地的一道名小吃了。後世有詩云:門泊戰船憶公瑾,吾來茶話續東坡。

東坡豆腐

蘇東坡:其實我是個廚師


蘇軾被貶黃州時,俸祿不高,生活過得也比較簡樸,故而經常在家下廚待客。奈何食材有限,只能儘量用有限的食材做出最美的味道。除了用便宜的豬肉做的紅燒肉外,還有一次用黃州豆腐製作了一道菜,大家吃過後決口稱讚,後來這道東坡豆腐隨著蘇軾被貶到哪裡,就在那裡流傳開來。這道菜以黃州豆腐為主料,將豆腐裹入麵粉、雞蛋、鹽等製成的糊中,再放入五成熱的油鍋裡炸制後撈出來;然後在鍋內放油、筍片、香菇和各種調味料,最後放入瀝過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鍋即成。東坡豆腐外形醬紅,質嫩色豔,鮮香味醇,營養豐富,是素食中的精品。相傳,清代時廣東惠州知府伊秉綬回到故鄉福建,特意帶去“東坡豆腐”的製作技術,“東坡豆腐”逐漸成為那裡家喻戶曉的名菜。

東坡魚

蘇東坡:其實我是個廚師


傳說蘇東坡最愛吃魚,不僅吃,他也常常是自己動手烹製,頗有心得。在他寫的《魚蠻子》詩中就記述了他做鯉魚的方法:“擘水取魴鯉,易如拾諸途。破釜不著鹽,雪鱗筆青蔬。” 蘇東坡的老家在四川,有一次,蘇東坡和其弟蘇轍在四川樂山一帶時,把當地岷江中出產的一種黑頭魚,用香油、豆瓣、蔥、姜、蒜等調料,以炸、烹、收汁之法制作了一道菜餚,鮮美無比,這道菜後來被叫作“東坡墨魚”。蘇東坡的詩詞中存在大量和魚有關的段落,如在《過新息留示鄉人任師中》中寫道:“怪君便爾忘故鄉,稻熟魚肥信清美。” 在《後赤壁賦》中 “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的鱖魚烹煮以佐酒的故事。在《浣溪沙》中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州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的美好詩句。在《惠崇春江晚/曉景二首》中“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登州為官時有次吃了鮑魚後讚不絕口,“膳夫善治薦華堂,坐令雕俎生輝光。“肉芝石耳不足數,醋筆魚皮真倚牆。” 現今留傳的東坡魚有各種做法,如東坡糖醋魚、東坡鯿魚、東坡墨魚、東坡鱖魚、東坡鰣魚、東坡魚頭、東坡鰒魚、東坡鱸魚等。

蘇東坡是個“好吃”的人,也是喜歡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人,在經歷過人生沉浮,見過大風大浪的蘇東坡看來,做菜該是特別享受吧?於他而言,烹飪之法該是技巧之上的求實求真,毫不賣弄,是對食材食物的感悟理解。蘇東坡把 一飯一粥,一菜一羹,都吃得清麗芬芳,樂趣橫生!這正是“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