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洗手、用公筷……疫情让昆明市民卫生意识提高

勤洗手、用公筷……疫情让昆明市民卫生意识提高

掌上春城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卫生习惯”逐渐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疫情期间,你的家庭卫生习惯改变了吗?记者走访了部分市民,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随便大王”再也不随便了

“父母以前经常说我是‘随便大王’,但现在他们都说我是家里的卫生员。”提及疫情期间家里的变化,李媛媛(化名)有些自豪地说。春节前,李媛媛就开始关注新冠肺炎的相关新闻,作为当时家中唯一关注这件事的人,李媛媛有先见之明地储备了不少酒精和洗手液,还网购了家庭消毒液和84消毒液等各类产品。

以前,李媛媛是家里的“随便大王”,打扫卫生也不积极。但疫情防控刚开始时,李媛媛就成了家里的卫生监督员,打扫卫生、洗手、整理房间等都成了她最常做的事。

复工之后,李媛媛依然坚持每天携带免洗洗手液出门,到了单位就洗手,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周身喷酒精,然后把衣服挂到阳台上通风。“家人都觉得我这样做有点过了,但因为总在外面跑,我觉得还是应该对自己、对家人负责任一些。”李媛媛说着,还拿出她新近最爱的产品进行宣传。“我现在觉得酒精湿巾特别方便,推荐给你们,每天到了办公室我都要用湿巾擦桌子、擦手机,这样感觉安心一些。”李媛媛说,“通过这次疫情,自己的卫生习惯变好了很多。”

勤洗手、用公筷……疫情让昆明市民卫生意识提高

在公共场合要勤洗手

全家勤洗手给孩子做榜样

周女士和丈夫都是上班族,平时很少有精力在家里做扫除。为保证家庭卫生,他们都是请钟点工每周来打扫一次。疫情发生后,外来访客无法进入小区,家政人员不能上门服务,夫妻俩不得不自己打扫卫生,这也成为他们改变家庭卫生习惯的开始。

疫情期间,周女士和丈夫每天都对家里的地板、桌椅、卫生间、厨房进行消毒。“以前我觉得做家务很繁琐、很累,疫情期间自己动手打扫卫生,发现其实也还好,以后我们计划自己打扫卫生,不请家政了。”周女士说。

而对于邓女士来说,通过全家共同示范,也给5岁的孩子做了很好的表率。“疫情之前,我们最多是回家随意用水冲下手,不会很仔细去洗,但现在会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邓女士说,为了给孩子做示范,他们一家现在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触碰了外面的物品如快递、外卖,以及吃东西前都会洗手。5岁的儿子之前不爱洗手,现在只要到饭点就会主动洗手。”邓女士表示,“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当家长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对孩子形成正面影响,算是最大的收获吧。”

95后宅女进化成“小当家”

“宅家让人成长,我学会了做煳辣鸡脚、泡鸡脚,还爱上了打扫卫生,这个假期还是有收获的。”说到疫情期间的生活,大三学生密荣花在微博上分享了她生活日常。

疫情期间,密荣花和家人一直宅在家里,过上了足不出户的生活。“很久没在家里待过这么长时间了,每天在家我就跟着妈妈打扫卫生。”密荣花说,以前自己并不喜欢做家务,但通过这次疫情,发现了做家务的乐趣。“看着自己用双手收拾出的房间,心情会很愉悦。”

李先生是95后,刚工作两年,因为工作繁忙,一直不太讲究个人卫生。“以前一回家就把外套和包往沙发、床上乱扔,穿过的衣服和没有穿过的放在一起。”疫情发生后,李先生认识到去外面会有病毒附在外套上的风险,便特意添置了一根晾衣竿挂外套和背包,穿过的衣服和干净的衣服分开放。“现在生活比以前清爽多了,会把讲卫生的好习惯坚持下去。”

古稀老人在家推动用公筷

今年已经70岁的黄先生在疫情期间第一次用起了公筷。虽然疫情阻止了他外出娱乐,但也让他的家庭卫生意识增强不少。“我和老伴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家里还有一个3岁的孙子,之前和家人一起用餐没有用公筷的习惯,但是疫情发生以后,家里开始用公筷,现在已经慢慢适应了。”黄先生说。

勤洗手、用公筷……疫情让昆明市民卫生意识提高

市民在家中储备的各类清洁产品

家庭装消毒液受欢迎

市民家庭卫生习惯的改变,从超市销售产品情况也能窥见一斑。据家乐福工作人员介绍,从春节前开始,免洗洗手液等就成了热销产品,84消毒液也紧随其后成为了消费者购买的主要产品之一。如今,虽然疫情已经逐渐平稳,但消费者对家庭卫生清洁产品的偏爱并未消减。“目前洗手液等产品依然很受欢迎,5公斤家庭装的84消毒液也有很多消费者购买。”该工作人员介绍,家庭装消毒液在疫情前并不畅销,但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可见大家的家庭卫生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对于家庭卫生习惯的养成,24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在通报北京市首例境外输入关联病例时也建议,公众要落实相关防控措施,戴口罩,少聚集,同时注意手卫生,家庭中应常通风并及时打扫卫生,必要时进行卫生间、厨房等消毒处置。物业管理单位也要在小区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污,对共用设施要坚持经常消毒。

新闻延展>>>

改变不良用餐习惯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重新激起了大众对用餐健康风险的关注,幽门螺旋杆菌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也不断被提起。专家表示,小小细菌不容忽视,改变不良用餐习惯势在必行。

唾液是幽门螺旋杆菌传播元凶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也是诱发胃癌的高危因素,我国成人感染率高达50%—60%,这意味着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携带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副主任赵东兵介绍,这种细菌的传播与卫生、用餐习惯直接相关。

他说,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排泄物里存活,如果带有细菌的排泄物污染了食物、水源等,就会造成传播风险。农村地区粪便污染造成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较多。

在城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庭聚集倾向比较明显,经常是全家大人、小孩都感染,元凶就是共餐中的唾液传播:感染者胃中的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返流到口腔,不刷牙等不良的口腔习惯引起的牙菌斑、牙结石里也会有幽门螺旋杆菌。

“好多人习惯用沾过自己唾液的筷子给他人夹菜。这是表达热情,实际上,给他人带去了健康风险。这就是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比例较高的一个原因。”赵东兵说。

而幽门螺旋杆菌容易被忽视同时也很危险的一点在于,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并不知晓自身情况,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共餐传播了细菌。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流行起一村一镇或百人千人大型聚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表示,此类做法有诸多危险,不应提倡。一方面,大聚餐人多近距离接触,很容易造成疾病传播,交叉感染;另一方面,厨师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量饭菜、使用大量餐具,食品卫生与安全很难保证。

非典时就已有行业协会和公共卫生专家呼吁改掉传统的共济一桌、共食一盘的共餐制,新冠肺炎疫情让“分餐”说再度回归人们视野。有专家表示,分餐虽然对疾病的预防有帮助,但也要考虑到它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此外,中餐的烹调形式使得分餐实施起来较为麻烦。

王培玉认为,提倡分餐不具有强制性,所以执行上存在困难。但要打破固有习惯、养成新的文明习惯需要长期、耐心的国民健康教育。

使用公筷公勺

可大幅降低疾病传播可能

那么,改变用餐中的不良习惯要从哪里开始?

“在聚餐时努力提倡一人一餐盘,如果做不到,使用公筷、公勺也能够大幅降低疾病传播的可能。”王培玉说。经过近年来相关行业协会的大力提倡,公共场合聚餐已经有了一定规范。很多饭店会主动为顾客摆上公筷和公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众养成健康卫生的用餐意识。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陶夏平提出,各单位、公司和学校在鼓励自带餐具的同时,可健全相关配套设施,在食堂配备专人专用的餐具柜,为大家用餐提供方便。

居家用餐又该如何培养正确习惯?固定餐具很重要。赵东兵建议,每位家庭成员(尤其是小孩)要有自己固定使用的碗筷勺,可以从颜色或形状上有明显区分,避免混用。

有条件和意愿的家庭,还可以在饭菜出锅后,直接分到每位家庭成员的盘子里,“不仅能更好地避免病菌传播,还有助于均衡营养,限定食量,避免暴饮暴食。”陶夏平说,规范刷牙、饭前便后洗手、尽量不吃生冷或未煮熟的食物等也十分必要。

“给孩子喂食时,大人不要用嘴吹食物,更不要用嘴尝试或咀嚼食物后再喂给孩子;孩子每次吃东西前都要洗手,吃饭时不玩玩具;保持就餐环境卫生,让孩子坐在餐椅上吃饭,大人不要追着孩子喂饭。”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主任王海俊说。

赵东兵提示,家庭用餐不能忽视餐具消毒,应定期高温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柜消毒,“日常普通的清洗无法保证把细菌完全杀灭,必须经过高温消毒或消毒碗柜消毒才能杀灭掉。”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李瑞莹 珍玉琴

编审:杨艳 符亚丽

终审:李严

戳图片关注更多疫情进展

↓↓↓

勤洗手、用公筷……疫情让昆明市民卫生意识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