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夾縫中的南詔:我們的名字不是隨隨便便就取的

隋唐時期,雲南地區居住著許多的部族,就種族來說,主要是白蠻和烏蠻,七世紀時由烏蠻貴族建立了六詔,他們分便是蒙舍,蒙雋,越析,浪穹,施浪,邆賧。

其中蒙舍詔位於最南方被稱為南詔。

當時六詔夾在大唐和吐蕃中間,兩邊都是強國,作為中間的小國,六詔不得不尋找靠山,有的歸順了吐蕃,有的歸順了大唐。

大國夾縫中的南詔:我們的名字不是隨隨便便就取的


永徽四年,蒙舍詔首領細奴邏派遣自己的兒子羅盛出使唐朝以求獲取唐朝的支持,唐高宗便封細奴邏為巍州刺史,當然這只是虛名。而其他五詔在面臨吐蕃的威脅的時候,常常舉棋不定,一會依附大唐,一會投靠吐蕃,但是南詔卻始終如一,漸漸獲得了大唐的支持。

開元二十五年,羅盛的孫子,盛邏皮的兒子,皮邏閣打敗河蠻,唐玄宗封他為雲南王,皮邏閣乘勝兼併了其他五詔,並通過賄賂等手段使唐玄宗同意了六詔合一,皮邏閣也就做起了南詔國王。

大國夾縫中的南詔:我們的名字不是隨隨便便就取的


天寶九年當時的南詔國王為閣邏鳳,雲南太守為張虔陀,劍南節度使為鮮于仲通。閣羅鳳一次與張虔陀同行,張虔陀辱罵同行的婦女,並且向閣羅鳳索賄,但是閣羅鳳不答應。但是張虔陀反而誣告閣羅鳳閣羅鳳十分的憤怒,殺了張虔陀,並且奪奪取了羈縻州。

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自然不答應想要開戰,閣羅鳳卻表示願意歸附大唐,因為他知道吐蕃的統治要比大唐更加殘暴,但是鮮于仲通不答應,其實是楊國忠不答應,楊國忠在執政以後總想要為自己建功立業,送上門來的機會自然不可以錯過。

天寶十年派遣八萬軍隊攻打南詔,結果被南詔擊敗,那時候的唐朝已經處於下坡路,軍隊戰力大不如從前。但是楊國忠不死心,天寶十三年又派遣七萬大軍,結果七萬大軍由於是北方人,到了南方便因為疾病,水土不服,還沒有到達南詔就全軍覆沒。

唐朝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再也沒有能力攻打南詔,併為安史之亂埋下了隱患。

大國夾縫中的南詔:我們的名字不是隨隨便便就取的


但是閣羅鳳仍然謀求與大唐和好,並且在太和城立下了南詔德化碑,表明與唐開戰的迫不得已。

寫到這裡你可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南詔後代君王的名字與前代有關:如細奴邏,邏盛,盛羅皮,皮邏閣,閣羅鳳,閣羅鳳的兒子為風伽異,異牟尋,尋閣勸,勸,,,,,,

沒錯,這樣子取名是因為他們有子承父名的傳統,它們的祖先便是彝族哎普氏族分化而來的默部什勺氏族。這麼說來和今天的彝族還是有些關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