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吼叫是一種利己行為,警惕父母“觸發器”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前天在機場的時候,看到一個媽媽自己一個帶著兩個孩子。她一邊和工作人員報備文件,一邊兩個孩子因為戴口罩憋得難受而大哭大鬧。

因為值機流程出了問題,孩子又在一旁撕心裂肺地哭叫,那個媽媽轉身就大罵起了孩子,“你們幹什麼呢?一直哭一直哭,都說了不可以摘口罩了!怎麼還鬧!能不能聽話一點兒!” 這一罵,兩個孩子哭的更厲害了,兩張小臉憋得通紅, 叫人在旁邊都看的心疼。看著孩子哇哇大哭,那個媽媽也控制不住自己,跟著也哭了起來…

這樣的情況大家是不是或多或少的見多了?或許還真真切切地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過?是不是感覺,有的時候心裡就“一團怒火”,一點就著?

一定要罵出來、喊出來,才能解怒。有的時候見到孩子搗亂,就劈頭蓋臉的一頓責備,罵完了反而心裡還內疚,感覺自己在孩子面前失了態?其實能夠感到愧疚,已經是一種醒悟了,是改變這種情況的好徵兆。

吼叫是一種利己的行為,拒絕了和對方的溝通,意圖用自己單方面的“高壓”言辭而改變對方的行為。

父母吼叫是一種利己行為,警惕父母“觸發器”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調查分析顯示,孩子最反感家長的吼叫有三大類

一種是,過激性吼叫Aggression),往往是因為孩子的小錯誤、小毛病而觸發起的過激反應。這種情況下,父母在發怒的時候很難控制自己,就感覺自己在怒火中燃燒。

孩子根本都還沒有時間反應過來,他們的身體也容易因為高分貝的訓斥而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況。久而久之,孩子對於細小的一些負面情感都容易有警覺性,而且因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錯的”的想法地不斷加強,而容易消極處事,這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有非常消極的影響。

還有一種是,警告式吼叫Warning),目的是為了限制孩子的行為。例如,孩子總是喜歡去玩插座控,媽媽就用高分貝的方式來嚇孩子,來凸顯事情的嚴重性。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的次數多了,孩子也會產生“免疫力”,對家長的警告“充耳不聞”,反而更加激怒家長,惡化情況。

最後一種是,命令式吼叫Command),也是就想要通過命令式的震懾來讓讓孩子聽話。例如,“你聽清楚了嘛!我讓你不要再去碰插座了!”等威懾性話語。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容易產生挫敗感,因為做什麼事情都不容商量、沒有自主性。

父母吼叫是一種利己行為,警惕父母“觸發器”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這種“吼叫”的洩憤教育,有非常多消極影響。

在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第二季中,女演員王鷗就哭著講述過自己破碎的童年:父母總是在自己面前吵架,大喊大鬧,讓幼小的她感覺無力和孤獨;母親離家的那天,她拉著母親不願母親離開,母親卻無情地一把將她推開,頭也不回地離開了。

那時她3歲,今年37歲的她,還感覺一切歷歷在目,刻骨銘心。她也說到了,自己其實是幸運的,能從這種破碎家庭帶來的心理烙印中走出來。簡直無法想象,此時此刻有多少孩子正在受著“吼叫”的折磨和摧殘。

對於孩子來說,經常受到父母的吼叫,心理層面會受到很大的傷害。不論是誰,自己被不分青紅皂白地責備,肯定會感到委屈,甚至恐懼。

父母吼叫是一種利己行為,警惕父母“觸發器”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都說“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品質的塑造影響深遠。美國心理學博士馬修·麥肯(Matthew McKay)在《當憤怒毀了你的孩子時》中強調過:大量研究表明,家長髮怒情況會對孩子將來各個關鍵階段的表現有著消極的影響。

如果孩子的成長充滿了暴力和斥責,那麼孩子日後的性格也可能往暴戾方向發展。語言的暴力,是一種虐待,它會讓孩子無法用正確的方式來看待自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一文不值、很讓人失望,也很容易產生心理陰影,心生自卑。

更何況,這種“吼叫”的表達方式是非常容易被孩子模仿的,他們很可能在不經意間就學會了這種帶有攻擊性的言語。我家養了一條狗狗,有一天它在和孩子玩耍的時候用爪子蹭傷了我家寶寶。

寶寶一生氣,非常用力地踢了狗狗一腳,還一邊追著狗狗,一邊罵到“你這個壞狗狗、倒黴蛋、我不愛你了!”,口吻和我平時教育狗狗的時候簡直一模一樣。我特別的震驚,才意識到自己平時給孩子做了多麼錯誤的示範。

父母吼叫是一種利己行為,警惕父母“觸發器”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這也讓我想起了俄羅斯心理學家伊萬·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狗的實驗,命名了行為主義心理學中的條件反射定律。

在此理論基礎上,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在4年內做了3次“不倒翁玩偶”,觀察兒童在看到大人對待不倒翁玩偶的行為後作出的反應。

第一次試驗中,他確定了“直接強化”的概念,即相比對照組,那些現場觀察大人暴打不倒翁玩偶的孩子,在接觸到不倒翁的時候更有暴力傾向。

第二次實驗中,他發現了通過間接地播放大人施暴於不倒翁的視頻效果和直接觀察類似,引出了“替代強化”概念。第三次實驗觀察到了,同樣是觀看施暴視頻,但是如果視頻最後大人受到了批評而不是鼓勵 (Operant Conditioning),孩子在對待不倒翁時的暴力傾向就會減少,這就是“自我強化”概念,即結合社會標準和自己的理解來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判斷。

綜合這些心理學研究,我們可看到在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中,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等對兒童習得性行為的影響。因為,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首先做好榜樣,拒絕“吼叫“行為,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吼叫”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父母吼叫是一種利己行為,警惕父母“觸發器”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在這裡,我也總結分享一下一些經驗。

☀ 首先,我們要對吼叫這種行為有正確的認識。

一個人會生氣,想要通過各種方式洩怒,是人之常情。我們要學會自我同情,在減少、告別吼叫的路上,自我同情是一個核心環節,即理解並原諒自己,而不是自責。

自我同情,並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on)這個概念由美國心理學教授克里斯廷·內夫(Kristin Neff)提出,和自我批判、懷疑、焦慮、壓抑等行為相對立。

重點在對於對自己的接納,不去苛求自己,對自己友好一點。這不是給自己找藉口,而是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感受,而獲得改進的動力。我們需要積極的情緒來修補情感裂痕,關注自己的感受,找到好的方式給壓力一個“釋放口”。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創設的 “正念減壓法”(MBSR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是一個值得練習的方法。正念,是佛教禪修的核心,卡巴金借用這個該概念,把它定義為一種有意識的察覺,他認為我們要時刻去有意識地、不批判地注意那些我們平時並不關心的細節。

例如,時時關注我們自己的內心狀態。這是一個基於數據分析的體系化的“認知行為療法”,可以讓我們很好的培養注意力和覺知。現在很多app、小程序都有關於正念減壓方法的課程,大家跟著課程打卡,學會緩解自己的焦慮和壓抑。

父母吼叫是一種利己行為,警惕父母“觸發器”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 其次,我們要思考我們吼叫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美國親子教育家羅娜.雷納(Rona Renne)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提出了“觸發器”一詞來形容引發憤怒的原因,可以分成“外部觸發器”和“內部觸發器”。

“外部觸發器”就是一些客觀的因素,例如,孩子不理會自己、和自己對著幹、打打鬧鬧非常吵、拖拉不做事,或者自己工作被老闆批評了,丈夫(妻子)不按時回家,生理期的到來,等等。

“內部觸發器”和自己的身心感受狀況有關。例如,委屈、煩躁、抑鬱、飢餓、孤獨、疲勞、壓力。

內外部“觸發器”互相作用,就容易讓自己的憤怒不斷升級,直到爆發。

同時,書中也強調了“氣質”對於家庭模式的影響性作用。作者認為,家長個人的氣質,孩子的氣質,和兩種氣質的化學反應影響了他們的關係。

人與人在氣質上存在差別,主要表現在9個維度上:活動量、節律性、接近或者回避性、適應性、敏感度、反應強度、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

舉個例子,一個雷厲風行的家長遇到了天生慢性子的孩子,相處起來難免就有摩擦。或者,如果孩子對於外界的環境敏感度低,當自己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的時候,對他人自帶“屏蔽”屬性,那麼家長再怎麼嘮叨說教也是對牛彈琴。

父母吼叫是一種利己行為,警惕父母“觸發器”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 為此,書中也針對家長習慣性怒吼孩子的問題提出了ABCDE方法,非常有借鑑意義。

第一步,自問(Ask)。想清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把清楚定義出來。

第二步,呼吸(Breath)。有意識地用腹部做深呼吸。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心的感受上。

第三步,平靜自我 (Calm yourself)。集中注意力在調整自己的情緒上。可以用一些積極的想法來讓自己穩定。確定自己冷靜下來,才去進一步和孩子溝通。

第四步,確定孩子的需要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我們需要可以通過細心觀察、理性溝通等方式,瞭解孩子的做法表達了什麼樣的內心深層需求。

第五步,同理心 (Empathise)。將心比心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感受,同時向孩子表示理解和尊重。

父母吼叫是一種利己行為,警惕父母“觸發器”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這本書中還提出了“吼叫追蹤表”,讓我們記錄下自己吼叫的情況

讓觀察自己的表現和覺知成為一種習慣。改變是一場持久戰,我們需要時刻“追蹤”自己的變化。

第一項,記錄事件。記錄下那些導火索、和背後的“觸發器”。

第二項,記錄自己的反應。寫下當時自己的身心感受。例如,是否感覺很疲憊或者頭昏?是否感覺呼吸困難?

第三項,記錄自己的回應,特別是自己的行為,但是不要批判自己。

第四項,記錄後續的情況。例如,自己的心情是不是得到了舒展,還是更加內疚?孩子是不是不聞不問,還是奮力反抗?

第五項,記錄相關氣質。例如,你是不是那一刻特別敏感和“易燃易爆”?

第六項,記錄自己的評估。對於這一件事情,你自己怎麼看?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處理方法?

父母吼叫是一種利己行為,警惕父母“觸發器”對孩子帶來的影響

除此之外,我建議大家可以找一些輔助的方法來穩定心情、緩解壓力。例如,去爬爬山,散散心,媽媽們可以去跟閨蜜做皮膚,爸爸們可以去打球、泡茶,夫妻之間可以有一些旅行或者約會,都可以很好的分散注意力,讓自己的情緒得到抒發。

要相信,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沒有人生而就會做父母,教育也是一門學習。相信你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進步,找到更好的方式,構建更健康的家庭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