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吼叫是一种利己行为,警惕父母“触发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前天在机场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自己一个带着两个孩子。她一边和工作人员报备文件,一边两个孩子因为戴口罩憋得难受而大哭大闹。

因为值机流程出了问题,孩子又在一旁撕心裂肺地哭叫,那个妈妈转身就大骂起了孩子,“你们干什么呢?一直哭一直哭,都说了不可以摘口罩了!怎么还闹!能不能听话一点儿!” 这一骂,两个孩子哭的更厉害了,两张小脸憋得通红, 叫人在旁边都看的心疼。看着孩子哇哇大哭,那个妈妈也控制不住自己,跟着也哭了起来…

这样的情况大家是不是或多或少的见多了?或许还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过?是不是感觉,有的时候心里就“一团怒火”,一点就着?

一定要骂出来、喊出来,才能解怒。有的时候见到孩子捣乱,就劈头盖脸的一顿责备,骂完了反而心里还内疚,感觉自己在孩子面前失了态?其实能够感到愧疚,已经是一种醒悟了,是改变这种情况的好征兆。

吼叫是一种利己的行为,拒绝了和对方的沟通,意图用自己单方面的“高压”言辞而改变对方的行为。

父母吼叫是一种利己行为,警惕父母“触发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调查分析显示,孩子最反感家长的吼叫有三大类

一种是,过激性吼叫Aggression),往往是因为孩子的小错误、小毛病而触发起的过激反应。这种情况下,父母在发怒的时候很难控制自己,就感觉自己在怒火中燃烧。

孩子根本都还没有时间反应过来,他们的身体也容易因为高分贝的训斥而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况。久而久之,孩子对于细小的一些负面情感都容易有警觉性,而且因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的想法地不断加强,而容易消极处事,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非常消极的影响。

还有一种是,警告式吼叫Warning),目的是为了限制孩子的行为。例如,孩子总是喜欢去玩插座控,妈妈就用高分贝的方式来吓孩子,来凸显事情的严重性。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次数多了,孩子也会产生“免疫力”,对家长的警告“充耳不闻”,反而更加激怒家长,恶化情况。

最后一种是,命令式吼叫Command),也是就想要通过命令式的震慑来让让孩子听话。例如,“你听清楚了嘛!我让你不要再去碰插座了!”等威慑性话语。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因为做什么事情都不容商量、没有自主性。

父母吼叫是一种利己行为,警惕父母“触发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这种“吼叫”的泄愤教育,有非常多消极影响。

在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第二季中,女演员王鸥就哭着讲述过自己破碎的童年:父母总是在自己面前吵架,大喊大闹,让幼小的她感觉无力和孤独;母亲离家的那天,她拉着母亲不愿母亲离开,母亲却无情地一把将她推开,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那时她3岁,今年37岁的她,还感觉一切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她也说到了,自己其实是幸运的,能从这种破碎家庭带来的心理烙印中走出来。简直无法想象,此时此刻有多少孩子正在受着“吼叫”的折磨和摧残。

对于孩子来说,经常受到父母的吼叫,心理层面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不论是谁,自己被不分青红皂白地责备,肯定会感到委屈,甚至恐惧。

父母吼叫是一种利己行为,警惕父母“触发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都说“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的塑造影响深远。美国心理学博士马修·麦肯(Matthew McKay)在《当愤怒毁了你的孩子时》中强调过:大量研究表明,家长发怒情况会对孩子将来各个关键阶段的表现有着消极的影响。

如果孩子的成长充满了暴力和斥责,那么孩子日后的性格也可能往暴戾方向发展。语言的暴力,是一种虐待,它会让孩子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来看待自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很让人失望,也很容易产生心理阴影,心生自卑。

更何况,这种“吼叫”的表达方式是非常容易被孩子模仿的,他们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言语。我家养了一条狗狗,有一天它在和孩子玩耍的时候用爪子蹭伤了我家宝宝。

宝宝一生气,非常用力地踢了狗狗一脚,还一边追着狗狗,一边骂到“你这个坏狗狗、倒霉蛋、我不爱你了!”,口吻和我平时教育狗狗的时候简直一模一样。我特别的震惊,才意识到自己平时给孩子做了多么错误的示范。

父母吼叫是一种利己行为,警惕父母“触发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这也让我想起了俄罗斯心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狗的实验,命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定律。

在此理论基础上,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在4年内做了3次“不倒翁玩偶”,观察儿童在看到大人对待不倒翁玩偶的行为后作出的反应。

第一次试验中,他确定了“直接强化”的概念,即相比对照组,那些现场观察大人暴打不倒翁玩偶的孩子,在接触到不倒翁的时候更有暴力倾向。

第二次实验中,他发现了通过间接地播放大人施暴于不倒翁的视频效果和直接观察类似,引出了“替代强化”概念。第三次实验观察到了,同样是观看施暴视频,但是如果视频最后大人受到了批评而不是鼓励 (Operant Conditioning),孩子在对待不倒翁时的暴力倾向就会减少,这就是“自我强化”概念,即结合社会标准和自己的理解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判断。

综合这些心理学研究,我们可看到在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中,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等对儿童习得性行为的影响。因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首先做好榜样,拒绝“吼叫“行为,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吼叫”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父母吼叫是一种利己行为,警惕父母“触发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在这里,我也总结分享一下一些经验。

☀ 首先,我们要对吼叫这种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一个人会生气,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泄怒,是人之常情。我们要学会自我同情,在减少、告别吼叫的路上,自我同情是一个核心环节,即理解并原谅自己,而不是自责。

自我同情,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on)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克里斯廷·内夫(Kristin Neff)提出,和自我批判、怀疑、焦虑、压抑等行为相对立。

重点在对于对自己的接纳,不去苛求自己,对自己友好一点。这不是给自己找借口,而是真诚的面对自己的感受,而获得改进的动力。我们需要积极的情绪来修补情感裂痕,关注自己的感受,找到好的方式给压力一个“释放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创设的 “正念减压法”(MBSR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是一个值得练习的方法。正念,是佛教禅修的核心,卡巴金借用这个该概念,把它定义为一种有意识的察觉,他认为我们要时刻去有意识地、不批判地注意那些我们平时并不关心的细节。

例如,时时关注我们自己的内心状态。这是一个基于数据分析的体系化的“认知行为疗法”,可以让我们很好的培养注意力和觉知。现在很多app、小程序都有关于正念减压方法的课程,大家跟着课程打卡,学会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压抑。

父母吼叫是一种利己行为,警惕父母“触发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 其次,我们要思考我们吼叫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美国亲子教育家罗娜.雷纳(Rona Renne)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提出了“触发器”一词来形容引发愤怒的原因,可以分成“外部触发器”和“内部触发器”。

“外部触发器”就是一些客观的因素,例如,孩子不理会自己、和自己对着干、打打闹闹非常吵、拖拉不做事,或者自己工作被老板批评了,丈夫(妻子)不按时回家,生理期的到来,等等。

“内部触发器”和自己的身心感受状况有关。例如,委屈、烦躁、抑郁、饥饿、孤独、疲劳、压力。

内外部“触发器”互相作用,就容易让自己的愤怒不断升级,直到爆发。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气质”对于家庭模式的影响性作用。作者认为,家长个人的气质,孩子的气质,和两种气质的化学反应影响了他们的关系。

人与人在气质上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9个维度上:活动量、节律性、接近或者回避性、适应性、敏感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

举个例子,一个雷厉风行的家长遇到了天生慢性子的孩子,相处起来难免就有摩擦。或者,如果孩子对于外界的环境敏感度低,当自己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的时候,对他人自带“屏蔽”属性,那么家长再怎么唠叨说教也是对牛弹琴。

父母吼叫是一种利己行为,警惕父母“触发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 为此,书中也针对家长习惯性怒吼孩子的问题提出了ABCDE方法,非常有借鉴意义。

第一步,自问(Ask)。想清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把清楚定义出来。

第二步,呼吸(Breath)。有意识地用腹部做深呼吸。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心的感受上。

第三步,平静自我 (Calm yourself)。集中注意力在调整自己的情绪上。可以用一些积极的想法来让自己稳定。确定自己冷静下来,才去进一步和孩子沟通。

第四步,确定孩子的需要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我们需要可以通过细心观察、理性沟通等方式,了解孩子的做法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心深层需求。

第五步,同理心 (Empathise)。将心比心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受,同时向孩子表示理解和尊重。

父母吼叫是一种利己行为,警惕父母“触发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这本书中还提出了“吼叫追踪表”,让我们记录下自己吼叫的情况

让观察自己的表现和觉知成为一种习惯。改变是一场持久战,我们需要时刻“追踪”自己的变化。

第一项,记录事件。记录下那些导火索、和背后的“触发器”。

第二项,记录自己的反应。写下当时自己的身心感受。例如,是否感觉很疲惫或者头昏?是否感觉呼吸困难?

第三项,记录自己的回应,特别是自己的行为,但是不要批判自己。

第四项,记录后续的情况。例如,自己的心情是不是得到了舒展,还是更加内疚?孩子是不是不闻不问,还是奋力反抗?

第五项,记录相关气质。例如,你是不是那一刻特别敏感和“易燃易爆”?

第六项,记录自己的评估。对于这一件事情,你自己怎么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处理方法?

父母吼叫是一种利己行为,警惕父母“触发器”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除此之外,我建议大家可以找一些辅助的方法来稳定心情、缓解压力。例如,去爬爬山,散散心,妈妈们可以去跟闺蜜做皮肤,爸爸们可以去打球、泡茶,夫妻之间可以有一些旅行或者约会,都可以很好的分散注意力,让自己的情绪得到抒发。

要相信,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没有人生而就会做父母,教育也是一门学习。相信你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进步,找到更好的方式,构建更健康的家庭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