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放回来,为什么朱祁钰要尊他为太上皇?

大马哈鱼12


明英宗朱祁镇继皇帝位后,重用宦官王振,王振利用较长时间侍奉英宗,深得小皇帝倚重的条件,竭力勾结内外官僚,伺机窃权,暗中对皇帝施加影响,他大权独揽,广植私党,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王振渐渐成为左右朝政的力量。

正统十四年(1499),北方蒙古瓦剌部以明廷曾答应联姻又无故反悔为借口,举兵南下,攻打北京。在王振怂恿下,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英宗决意率军亲征,7月,英宗和王振率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8月初,抵达大同,被瓦剌部打败,王振于是下令班师回朝,明军撤退到距怀来县20余里的土木堡,被瓦剌部也先包围,8月16日在双方混战中明廷公侯大臣五十余人遇难,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军俘虏,50万大军损失过半,王振在混乱中被无比仇恨他的明军将领所杀。

英宗被杀的消息传到北京,8月18日,皇太后一方面派使者持金银绢帛,去瓦剌也先处赎英宗,一方面则下诏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三天后,皇太后又下诏,立朱见深(英宗子)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仍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9月份,于谦又率大臣上奏皇太后,大意是,面对瓦剌侵略,国家不能没有皇帝,请求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皇太后准旨,当对郕王转达皇太后的旨意时,朱祁钰颇为惊恐,推辞再三,于谦等大臣极力劝说,同时,曾奉太后之命去瓦剌军中赎买英宗的特使岳谦,也传达了英宗的“口谕”,说:“御弟郕王年长且贤,可代朕继统”,这样,郕王方才同意继位。

9月初6,郕王朱祁钰正式登基即皇帝位,是为景泰帝,遥尊其兄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后英宗被瓦剌也先释放,回到北京后被朱祁钰软禁,此是后话。

那么,朱祁钰当皇帝后为什么要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呢?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太上皇,太上皇是指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给予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就明白朱祁钰为什么要尊英宗为太上皇了。

1,表明朱祁钰继承大统程序正确。

2,表明我这个皇帝是你英宗同意退位,禅让给我的,是合法的继承。

3,表明我这个皇帝不是谋反篡位得来的,是正统之位。

4,向英宗表明,你儿子已立为太子,我尊你为太上皇,将来我把皇位让你儿子继承,消除英宗及大臣们的猜忌。

5,表明我暂时替你当这个皇帝,你回来后我把皇位归还你。事实求是的讲,朱祁钰当时可能还真不愿当这个皇帝,一是他性格懦弱,二是当时形势内外交困,他不愿意收拾这个烂摊子,可是,没想到他当上皇帝后,形势变好了,当皇帝也不错,这才产生了想把皇帝当下去,不愿归位的想法,后来的心态有了改变。才出现了英宗回来他百般阻拦,回来后又把他软禁的情形。

以上就是朱祁钰尊英宗为太上皇的原因。


半亩园书生


为了皇位的名正言顺和明朝朝廷的稳定。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明朝首都危在旦夕,朝廷乱成一团,有主张南迁,有主张拒瓦剌于城下,不失寸土。关键时候,作为明宣宗朱瞻基为儿子留下的肱骨之臣于谦站了出来,主张组织保卫都城,抵御瓦剌于北京都城墙外,并奏请孙太后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同意,皇帝由明宣宗朱瞻基的另外一个儿子朱祁钰继位。

朱祁钰的皇位是继承于朱祁镇的,更何况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还在世,更是支持朱祁钰称帝,无论是为了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还是拉拢孙太后的支持,朱祁钰必须得承认朱祁镇的皇帝。更何况,朱祁镇不是驾崩而是被俘,所以为了明朝的稳定,经孙太后同意,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但只是名义的封号,瓦剌如果以朱祁镇的名义侵害大明王朝,明军可以无视朱祁镇的存在,只当朱祁镇为国捐躯。

所以,经过多方协商,明代宗朱祁钰也认可了这个决议,尊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自己称帝,太子还是明英宗的儿子为太子。

明朝自朱棣以后,皇帝的权威日益衰落,朝廷的决议也不都是皇帝一人决定,而是由皇帝和内阁共同协商、让步,才形成了最后的决定。


八零后爱做梦


说起大明王朝,一定是有很多人喜欢的。不只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豪情,更是因为一本《明朝那些事》的通俗易懂,使得大明王朝拥有了大量的粉丝。

熟悉大明王朝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的危害有多么的大。而在这场土木堡之变的后续发展中,还涉及到了明朝的两位皇帝,那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

明英宗朱祁镇一开始被瓦剌人俘虏,后来因为瓦剌人在北京保卫战中失利,所以就将明英宗放了回来。可是令人奇怪的是,明英宗回国以后,明代宗并没有选择暗中杀害他,而是仅仅将他囚禁住,并尊其为太上皇,这是为什么呢?

土木堡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说起土木堡之变,就要谈起明英宗这位千古罪人了。明朝本来在“仁宣之治”的影响下,已经十分强大。然而年少轻狂的明英宗为了扬名立万,在明军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征,以至于几十万大军被瓦剌人轻松击溃,就连其本人也被瓦剌俘虏。明朝也从此由盛转衰,

明代宗临危受命,即位为皇,并重用于谦等人,在北京保卫战中重创瓦剌,保住了明朝的基业。随后,他更是励精图治,使得整个大明逐渐从土木堡之变的影响中恢复过来。

然而此时,瓦剌人却放回了一个不该回来的人,那就是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相比于朱祁镇, 大明的百姓一定更希望朱祁钰是大明的皇帝。然而大明的臣子却不是这么想的,他们随时渴望重新拥立朱祁镇为皇帝。

终于,机会来了。明代宗长子早夭,膝下又无子,恰巧在此时,明代宗身患重病。于是,大明腐朽的臣子们害怕明朝断嗣,就联合起来,发动了“夺门之变”。最终,明英宗复位,明代宗在之后离奇去世。明朝的主人又变成了昏庸的明英宗。

明代宗为什么不暗中杀死明英宗,反而要尊其为太上皇?

一、明英宗的势力依旧庞大

虽说因为土木堡之变的缘故,明朝的大臣们不得不临时立朱祁钰为皇帝,但是明英宗多年以来树立的威信依旧存在。特别是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依然存在。

土木堡之变以后,明英宗被俘虏,孙太后顾全大局,选择了立明代宗为皇帝。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看出,孙太后作为当时皇家的代言人,依旧掌握着主动权。

虽说明代宗在即位以后,掌握了一部分权力,但是他依旧无法忽略孙太后的存在。而在“夺门之变”的过程中,也正是有了孙太后的首肯,大家才敢发动政变,足可见孙太后的能量有多大。

二、嫡长子继承制的威力

虽说明代宗将大明拯救于水火之中,但是在明朝臣子的眼中,明英宗依旧是最正统的继承人,因为他是嫡长子。

早在朱元璋开国之初,他就已经确定了明朝的嫡长子继承体系,中间除了朱棣篡位,这项制度实际上是被很好地继承了下去。

因此,从明英宗回来开始,明代宗的声望其实就已经大不如前了。也就是说,明代宗除了是名义上的皇帝,其势力并不会比明英宗强大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将明英宗囚禁,并尊其为太上皇已经是极限了。至于杀他,影响就太大了。

结束语

明英宗昏庸,明代宗贤明,然而就因为明代宗的庶出身份,就屡受歧视。不得不说,古代的一些观念是真的无情。


品茗论史


兄弟之情,手足之谊,还是不可以抛却的,虽然有兄弟阋墙之说,但是在总体来说,血缘关系的纽带还是会在的。

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也是一对兄弟,是同父异母的皇家子弟,可能皇家子弟总会多了几分对于权利的向往。但是一开始朱瞻基就立了朱祁镇做皇帝,这时候应该是相安无事的,即使有一些不满的心理活动,也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一些事情总会有转折的机遇,而朱祁镇与朱祁钰的转变,就在土木堡之变后,既然是变,那肯定很多都会发生变化。

一、土木堡之变是所有的起因

朱祁镇受官宦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结果很不幸的发生了“土木堡之变”,他被瓦剌人给生擒了。

皇帝被俘虏,这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敲诈筹码,瓦剌人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想趁此机会,狠狠的敲诈一把。

但是瓦剌人的算盘打得有点早,明朝内部对这件事做了最迅速的反应,孙太后联合众大臣,立刻立朱祁钰为景帝,代理国家大事。其实意思很明显,如果瓦剌人不归还明英宗,明朝还有领导人在,并不是群龙无首的状态。

但是诏令又说得很明白,郕王朱祁钰辅国政,就是说,虽然朱祁钰是皇帝,但是他的任务只是辅政,他有一天驾崩了,或者朱祁镇被释放了,这个位置还必须是朱祁镇一脉的。

郕王朱祁钰做了皇帝,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他自己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说对那个权利的巅峰不向往,肯定换谁也不信,朱祁钰在半推半就中登上了皇帝宝座。

当上皇帝的朱祁钰渐渐爱上了皇权带来的好处,可是这个皇位终究是不稳固的,所以他也担心朱祁镇回来会抢了自己的利益,从一开始朱祁钰就从心底打好了算盘,不能把这个胜利果实再拱手让人。

二、早在立辅国皇帝之时,已经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了

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是早在土木堡之变后,就立下的了,孙太后联合于谦等主战大臣写了两道诏令。

《纲目三编》中对这件事做了一个记录:九月,廷臣合辞请皇太后曰:“车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已安宗社。太后允之,群臣以太后旨告王,王惊谦再三,避归郕邸。群臣复固请……癸未即位,以明年为景泰元年,遥尊帝为太上皇帝。”

从这个史料可以证明,早在尊郕王为辅国之君时,朱祁镇就被封了太上皇。

最后也先觉得那个肉票也确实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就想着归还朱祁镇,所以在明朝与瓦剌人交接之后,最终朱祁镇回到了故国家园。但是这一次回来,就让朱祁钰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毕竟自己皇帝做得好好的,哥哥又突然回来了,他心里也打着小算盘呢,所以在权利、利益面前,手足之间也会互相伤害,朱祁钰也一样,虽然他是皇帝,但是他也有普通人的想法。

朱祁镇被迎接回来,就被幽禁起来,被安排到了一个极其偏僻的地方居住,景帝在这期间,不但幽禁他,还做了一件易储的大事,废太子朱见深,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这样,明英宗不但失去了皇位,还失去了帝统。

在这些利益的角逐中,朱祁镇肯定是会被幽禁的,其实这个结果还算是朱祁钰给的最好待遇,如果遇到再狠一点的人,就不仅仅是帝统,皇位那么简单了,当然历史不可能重新来过。

在这些争斗中,其实能立太上皇,被幽禁起来,已经算是很好的结果了,兄弟之间的猜忌与博弈,最终导致两人都成了悲剧人物


逆风解语


去年比较火的电视剧大明风华,相信大家都看过。电视剧中可能掺杂着比较多的戏曲成分。但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没有被忽略的,比如说,土木堡之变是真实存在的,两帝并存也是存在的,以及夺门之变。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就隐藏朱祁镇被瓦刺释放后,当时的皇帝朱祁玉为什么要尊他为太上皇的答案,下面咱们以来看看吧!

效仿先祖·御驾亲征

史记记载,宣德十年(1435)正月,宣宗死。十日,朱祁镇即皇帝位。遵从宣宗遗诏,天下大事由皇太后协助处理。大赦天下,以第二年为正统元年。九日,封其弟郕王为郕王。


正统十四年(1449) 七月十一日,蒙古部瓦剌也先率军南下侵掠大同,参将吴浩战死。当战报送到北京,此时的英宗像是看到了父亲及曾祖父率军亲征蒙古时的场景,那颗渴望超越先辈们功绩的心在此跳动起来。于是他对着文武百官下诏,决定亲征。把他的亲弟弟郕王郕王留在北京监国。自己率领从京都附近急忙拼凑的二十万大军(号称)远赴大同。

行进半个多月的路程,于同年八月一日,率军抵达大同,由于当时天气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镇守大同太监郭敬进谏,主张回师。 年少的英宗从小生长在皇宫,哪里经受得住军旅生活,一个小小的挫折便动摇了他撤军回京的念头。同时有放不下脸面,当初提出亲征时,众大臣一众反对。回想此时回京,将如何面对他们,甚至会有损自己的皇威。于是绕道回京,

同年八月十四日,行至土木堡,也先的大军也悄然而至。英宗及各级将领军官被围,水源、粮道皆被截断。此时的朱祁镇认清了现实,他的对手也先,不是此刻的他能与之匹敌的。十五日,明军数十万将士战死,而自己却成为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个被俘虏的皇帝。

何以自处·唯有软禁

正统十四年(1449)秋八月,英宗被俘北去,皇太后命郕王监国。也先俘虏了英宗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可惜明朝不同意。于是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

于是同年九月六日让郕王朱祁钰皇帝继承,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史记记载: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遥尊皇帝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大赦天下,免景泰二年田租十之三。

根据史记的记载,朱祁镇的太上皇地位是被孙太后及于谦为首的官员尊封的,我想新即位的朱祁钰没有想到过朱祁镇能不能回来的事。对于被尊封的太上皇也是个可能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其次,他刚继位朝中的官员还是以孙太后为主,孙太后作为朱祁镇的生母,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儿子。

也先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发现明朝不吃这一套,还另立新君。于是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这时景泰帝可能会想这个回来的太上皇会不会再次跟他竞争皇位的归属权。事实证明,被俘虏的朱祁镇此时在朝中的威望远不及朱祁钰,朱祁钰于危亡之际拯救了当时的大明王朝,挫败了也先。由此可知此时的朱祁镇不足以威胁皇权。最后还是去迎会了太上皇朱祁镇 。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朱祁钰在迎会朱祁镇后,还是不放心自己的统治,然后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又在景泰三年(1452年),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可不到到了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朱祁钰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重拾君位·再临天下

话说身为太上皇的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自己的儿子曾经的皇太子早已被废。现在唯一能保全自己的也唯有自己的母亲了。同时要想走出深宫重见天日,也还需要一次机遇。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明代宗朱祁钰突然得了重病,朝堂之上一时就炸开了锅。因为皇储的继承人不知道是谁,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在立为皇太子时就去世了。

就在几天后的夜里石亨与徐有贞秘密策划,准备迎请英宗复辟。二人密禀孙太后,等到了她并取得了她的懿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徐有贞等人领军打开长安门,接着迅速赶到南宫,请明英宗复登大位。到东华门,守卫大声喝止,明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东华门随声而开。明英宗堂而皇之进入大殿,五更时分,百官在午门外朝房等待朱祁钰升朝,忽然听到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出来高声宣布:“太上皇复位了!此时的朱祁钰已经奄奄一息了,朱祁镇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明英宗复辟当日即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等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大臣,纷纷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景泰朝结束。正月二十一,明英宗改景泰八年(1457年)为天顺元年。

看到此处,我想大家能感受到朱祁镇有多痛恨朱祁钰了。当时的朱祁钰又何尝不想杀掉这个被迫于时势承认的太上皇呢?


百里少年郎


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也就是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俘后,国内动荡,朱祁钰是临危受命。

之后,朱祁钰就是再这样的局势下被立为皇帝的,他被立为皇帝,那么之前的皇帝自然就成了太上皇。

景泰帝没有任何理由去杀朱祁镇,毕竟大臣不愿,道义不通。

虽然,朱祁镇被放回来了,但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太上皇,被囚禁于宫中。而这时的朱祁钰尝到了当皇帝的甜头,不愿意让位。

“斩草不除根必留后患”,之后,夺门之变,朱祁镇有一次夺回了自己的皇位,成功复辟。

朱祁钰被软禁于西苑,不久便去世了,享年三十。


山颠一壶清酒r


这是流传已久的规矩,景帝必须尊英宗为太上皇。这不是他想不想,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明英宗


李渊禅位,也被太宗尊为太上皇

“太上皇”之号始自秦始皇,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当时庄襄王早己去世,但因嬴政自称“始皇帝”,所以上追一代。

《史记-秦始皇本纪》:“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裴骃《集解》:“汉高祖尊父曰太上皇,亦放此也。”)

汉高祖刘邦称帝,其父刘太公尚在人世。刘邦仿效秦始皇,尊其父为“太上皇”。从此,形成制度——如果上一代君主或开国皇帝的父亲(无论是父辈,还是兄辈;无论是禅位,还是特殊情况)尚在世,只要不存在篡弑的情况,嗣君均尊其为“太上皇”。

《史记-高祖本纪》:“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裴骃【集解】:李奇曰:“为恭也。如今卒持帚者也。”)迎门卻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裴骃【集解】:蔡邕曰:“不言帝,非天子也。”司马贞【索隐】:“按:蔡邕云‘不言帝,非天子也’。又按:本纪秦始皇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已有故事矣。盖太上者,无上也。皇者德大于帝,欲尊其父,故号曰太上皇也。)”

人心中的历史


太上皇,是皇权政治的特产。由皇帝变成太上皇, 算是“退居二线”。但皇帝禅位而为太上皇,有以下几种情形:其一,国事艰难,朝不保夕,于是主动禅位;最著名的就是宋徽宗,为了避难卸责,把烂摊子甩给太子赵桓去收拾。其二,受武力胁迫,比如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让位给其子李世民;其三,厌倦政务,欲求清闲的。比如乾隆皇帝,二十五岁继位,整整做了六十年皇帝,实在无心政事了,才禅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其四,为了纵欲享乐去当太上皇。比如北周宣帝宇文赟。其五,因为健康原因没法视事的,比如唐顺宗李诵,中风失语,无法处理军国大事,继位仅八个月,便传位于太子李纯,做了太上皇。

而明英宗被景帝尊为太上皇,与上面几种情形又不太一样。这一事件背后反映的是:明与蒙古的角力、明朝内部文官系统与宦官势力、孙太后一系斗争和利益平衡的结果。


一、土木之变之初明朝的反应

明英宗时候,宦官王振窃取朝政大权。为树威和建功,王振唆使英宗几次对少数民族地区用兵,翰林侍讲刘球上书反对,并劝说英宗勿使大权旁落,结果被王振下狱折磨而死。此事激化了宦官势力与文官势力的矛盾。

此时瓦剌也先犯边,在战备很不充分的情况下,正统十四年七月,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结果在战争中,明英宗被蒙古俘虏,公侯50人遇难,明军50万人折损过半,王振则在乱中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所杀,史称“土木之变”。

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土木之变给明朝统治造成了空前的危机,统治能否继续维持下去,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南宋的危险,如阴云笼罩在明统治者集团。有人提议南迁,于谦则坚决反对,官僚集团中也存在巨大争议。在此危局之下,为避免宋南迁之悲剧重演,最后决议固守北京。

在宫廷中最为忧心和忙乱的是孙太后,她下了懿旨,由郕王监国,主持国政;接着又急忙下旨,把英宗的三岁儿子朱见深立为太子。她的本意,当然是想把皇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英宗留着;同时又搜集大量珠宝送往也先军中,试图赎回英宗。但她并未如愿以偿,因为也先也有自己的盘算。也先俘获英宗以后,最先是欣喜若狂,甚至想借此一鼓作气恢复元朝蒙古对中原的统治,因而曾几次挟持着英宗,想叩开明朝边关。也先本以为有皇帝在手应该易如反掌,但此时于谦主持朝政与军务,明令边将“社稷为重,君为轻”,不准开边关纳英宗,使也先算盘落空。


二、内廷势力与文官集团的角力——文官锤死马顺事件

土木之变后,孙太后出于时势和私情双重考虑,由郕王监国、又立英宗之子为太子;由于王振的内廷势力为英宗之人,孙太后、太子与内廷势力互为依靠,因此对于王振旧党,也一概不予追究。而文官集团在宦官为核心、锦衣卫等为辅助的内廷势力压制下,所产生的压抑、仇恨情绪,在“土木之变”国难背景下,出于对政权存亡的关注、伸张文官力量的期望,从而爆发出清洗内廷势力的政治氛围。这其中,郕王府官僚又有趁机清洗英宗系势力、拥立郕王的考虑,结果就发生了午门议政时,文官捶死马顺的事件。

郕王御午门之左,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镒率诸臣廷启王振罪。王曰:“待取旨。”百官趋进,伏地不起,曰:“王振罪不容诛,殿下不即正典刑族灭之,臣等今日皆死此廷中。”痛哭呼号,不辨人声。郕府长史仪铭膝行前,锦衣卫指挥同知马顺叱退之。户科给事中王竑起,直前搏顺曰:“是非奸人党。”即众争击之。或脱顺靴,捶眼洒血于廷,立死。《国榷》

文官集团既将王振视为“土木之变”之祸首,打击王振一系内廷势力就顺理成章。之所以集中于马顺身上,因为马顺是王振打击文官集团的爪牙,且在刘球之死一事上,与文官集团酿成刻骨仇恨。文官集团将国难归咎于内廷派,从而不仅掌握了政治舆论,而且清除了反对派势力,成为“土木之变”后主导政局的决定性政治势力。


三、文官集团占上风最终导致英宗被遥尊为太上皇

文官集团打击王振一系的内廷势力,对明朝皇位更替产生了直接影响。文官集团经捶杀马顺事件后,不仅清除了王振系内廷势力,对其他内廷势力也形成了巨大威慑,从而有趁机控制朝政、振兴文官集团的愿望。伴随王振集团的覆灭,英宗或者说孙太后在宫廷及政权的势力与影响大受削弱,而郕王朱祁钰成为这一变化的受益者。

孙太后最初是期望立太子为正统,但由于太子年幼,不仅有瓦剌挟英宗以夺明朝政权的风险,而且有重演宦官专权之祸的可能,对于文官集团而言,于公于私皆存在巨大政治隐患,文官集团就决定扶立郕王朱祁钰即位。这样,不仅能更好应对国难局势,文官集团也可因拥立之功而获政治权势。

正统十四年九月初一,群臣一起请求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孙太后虽然不愿意,但也别无办法。最终景帝登基,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而景帝登基以后,瓦剌闻讯在草原上为英宗举行复位仪式。也先曰:

“中国别立皇帝,终不使皇帝还也。我当立皇帝为皇帝,帝之大都以南。”《国榷》

也先实际是想挟制英宗,扶植英宗为傀儡政权。意图不只是财帛,更在政权,其后来率军南下,攻打北京,就是这种想法的体现。瓦剌这一计划颇类于契丹之扶立石晋、金朝之扶立楚齐,是缺乏对中原有效统治时的一种间接方式。只是由于明朝另立年长之君,坚决抗战,使瓦剌诱降明朝尤其北方诸镇的愿望不能实现。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官集团扶立景帝之高瞻远瞩。

明代史学家黄景昉撰《国史唯疑》一书中,对此评价是很中肯的:

郕王立······立最合机宜,可使丑虏息心,且为将来求讲詟地。令当时只立太子,虏挟驾至,不出迎,得乎?不迎罪同拒父,迎即坠彼术中矣。即郕王不蚤正大位,仅监国,亦终格格……或疑晋元、宋高非立弟乎?曰:是不同。元帝、高宗虽以亲王继统,在晋怀愍、宋徽钦国破君辱之后;我朝第惩舆被羁耳,全盛天下晏如也。故胡得以之挟晋,晋得以之挟宋,而也先无所借以挟我朝,一再犯不应,随气索矣。”追维景泰初诸臣定策之功,真不可诬。

事实也是如此。由于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策略,也先挟英宗以逼破城的计划不断落空。景帝即位后,十月初至十一月,也先挟明英宗绕过大同,直逼北京城下,但明朝已经有年长君王在位,也先手里的筹码已经无足轻重,因此在于谦等人的指挥下,京师居民同仇敌忾,挫败了也先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另一方面,由于接连征战,蒙汉贸易中断,北方草原各族受战争之苦,损失严重,内部厌战情绪不断增长。这种情况下,也先终于由主战变成主和,主动提出议和和送还明英宗。

这就说明,在土木之变后文官集团决定由郕王朱祁钰即位、尊英宗为太上皇,同时积极抵抗瓦剌入侵的策略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很正确的。


叮当猫游历史


明英宗在北京保卫战之后,处境就一直非常的尴尬,一方面是蒙古的首领也先觉得朱祁镇非常多余,他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钱财,而且还要自己养着 ,像以前那样利用皇上的身份去叫门更不可行。而作为一个战败者,为了不和明朝撕破脸,他也不能杀了朱祁镇,所以他一再的通知明朝来接朱祁镇。

明朝也希望朱祁镇回来,毕竟是当过皇上的人,老是在外面也不成体统,可这么想的只是大部分的大臣,至于皇上,就不这么想了。

朱祁钰能当这个皇上基本属于意外之喜,朱祁镇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子,依照大明的继承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朱祁镇死了,朱祁钰也做不成皇帝。

可是土木堡之变发生了,国家急需要一个人主政,而朱祁镇的儿子只有两岁,于是,上天垂青于朱祁钰,他终于当上了皇帝。而他的哥哥,被遥尊为太上皇。

皇帝这个位置有点像毒品,沾上了就很难摆脱它的诱惑。朱祁钰并不能免俗,他也不想让出皇位。

只有朱祁镇不回来,他的皇帝才当得名正言顺,因为谁都知道,这个皇位是他哥哥的。

面对大臣的一再要求,他能拖就拖,甚至不予理睬,大臣于谦看出他的顾虑,对他说,现在皇位已定,就是太上皇回来了,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朱祁钰才松了口。

可就是这样,朱祁钰对接回哥哥的事情也并不积极,派到蒙古的使者既没有钱财也没有接回朱祁镇的诏书,甚至连一点生活用品都没有。

但有个叫杨善的大臣还是把朱祁镇接回来了,这让朱祁钰很不高兴,可是也不好明说。大臣们制定了一整套繁琐的礼仪欢迎朱祁镇,可朱祁钰一口否定,最后派了一顶轿子,两匹马,就把朱祁镇拉回了皇宫。

所以,朱祁镇不是在被瓦刺放回后被尊为太上皇的,而是在北京保卫战的时候就被尊为太上皇了,现在回来,改变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朱祁钰退位,他当回皇上。

朱祁钰不会愿意的。

于是朱祁镇和朱祁钰草草说了几句话之后,就被软禁于南宫,开始了他长达七年囚徒生活。





澜僡摆历史


朱瞻基死后,长子,也是孙皇后的儿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年号正统。正统十四年,英宗听信太监王振之言,御驾亲征瓦剌,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俘,瓦剌人进攻北京,朱祁钰在孙太后的支持下率领群臣打赢北京保卫战。此后,于谦等大臣提议让朱祁钰即位为君,因为当时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恐主少国疑。孙太后深明大义,同意了这个建议,于是,朱祁钰称帝,改元景泰。因为朱祁钰即位皇帝,其母吴贤妃母凭子贵,被尊为皇太后,与孙太后并列。家人也多有升赏。所以,朱祁钰的生母不是孙太后而是这位“吴太后”。

再说说夺门之变孙太后为什么支持的问题。之前已经说了,朱祁钰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所以更偏向朱祁镇也是可能,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朝局的稳固。朱祁钰即位后,明朝多方努力,终于从瓦剌手中赎回了英宗朱祁镇。但是朱祁镇回来后,朱祁钰不愿意将皇位交还哥哥,而是将朱祁镇软禁于南宫,称太上皇。不仅如此,景泰三年,朱祁钰废掉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但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朱祁钰面临没有继承人的尴尬。大臣们多次建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都被朱祁钰拒绝了。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将领石亨、大臣徐有贞等联合宦官曹吉祥等发动政变,拥立英宗朱祁镇复位。政变之前,石亨等先秘密告知孙太后,获得了孙太后的许可,方才行动。朱祁镇成功复位后废朱祁钰为郕王,其生母吴氏也被废为“宣庙贤妃”,褫夺了太后尊号。一个月后,朱祁钰去世。要说孙太后不偏向自己儿子,那也是不可能的。毕竟是亲儿子,而且回宫后一直被软禁,也受了不少苦。但孙太后绝不是一个不顾大局的人。这点从她支持朱祁钰即位抵抗外敌就可以看出。所以,她支持夺门也是从大局出发。如果没有夺门之变,之后的朝局可能出现变数。

第一,皇位可能旁落。虽然很多人说夺门之变没有必要,因为朱祁钰没有儿子了,只能传位给朱见深。事实上未必如此,朱祁钰不愿将皇位还给朱祁镇,又废掉侄子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所以他深深知道如果朱祁镇、朱见深父子重登大位,自己死后一定背负骂名(后来证明事实也确实如此)。做过了皇帝,享受了荣华富贵,最后最放心不下的大概就是死后的名声了。所以,可能朱祁钰宁可传位远亲也不会给哥哥或者侄子。一旦临终传下遗诏由别人继位,悔之晚矣。对孙太后来说,朱祁钰至少还是自己丈夫的儿子,也勉强能算自己的儿子,换了皇室远亲,就彻底不一样了。

第二,朱见深还太年轻,无法应对这种局面。尽管朱祁钰最终把王位传给了朱见深,但这仍然是个问题。朱见深只有10岁,根本无法控制局势,朝政可能陷入混乱。如果朱祁镇的王座没有正确命名。自古以来,只有父亲死去的儿子、兄弟和兄弟继位。如果你没有儿子,侄子可以。但没有理由让弟弟传位给哥哥,儿子传给父亲的道理。因此,只有朱见深才能继位。当时,如果有人支持朱祁镇复位,最终导致两国朝廷对立,这可能是另一场政变,但如果两国对立,情况会更糟。对于孙太后来说,与其看着儿子和孙子对立,只有夺门而出,朱祁镇继位,朱见深才能继续做太子,父子关系才能稳定。这是为了政治稳定,也是为了父子间的和谐。这可能是太后决定支持的最重要的想法。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评论点赞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