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新石器時代的濟陽足跡—玉皇冢、鄺家文化遺址

【歷史長河】新石器時代的濟陽足跡—玉皇冢、鄺家文化遺址

今天給大家介紹咱們濟陽地區原始社會兩個文化遺址:玉皇冢遺址、鄺冢遺址。

玉皇冢遺址又名玉皇寺遺址,位於我區濟陽街道店子村南250米處。據《濟陽縣誌》記載,明代曾兩次在冢上修建玉皇寺,故名“玉皇冢遺址”。1977年12月23日被列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長河】新石器時代的濟陽足跡—玉皇冢、鄺家文化遺址

玉皇冢遺址屬於大汶口文化一直延續至漢代的遺址。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佈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漢族先民首領少昊氏的統治地區,為龍山文化的源頭。玉皇冢遺址呈冢子狀,為一隆起的高地,東西長77米,南北寬64米,面積4928平方米。從採集的標本看,遺址延續時間較長,有大汶口文化早中期類型的紅陶缽口沿、紅陶鼎足及彩陶殘片;龍山文化的石刀、石鐮、蚌刀、骨鏃及磨光黑陶殘片;商周時期的夾砂灰陶鬲足;漢代磚瓦殘片以及為數不少的鹿角、骨角矛等。這些遺存足以證明我們濟陽這片土地自五千年前就是古代人類居住較長、狩獵發達的地方,是魯北地區罕見的早期遺址之一。

鄺冢遺址 位於太平街道鄺家村西南400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中心為高臺地,最高處高於周圍地表4米,東西寬122米、南北長138米。1973年夏,考古人員在此試掘探溝1條,出土了龍山、商周、春秋、戰國、秦漢等時期遺物,有灰陶三足盤(殘)、商代蚌質魚鉤、淺褐陶器之鑿形足及石鏟、石刀等,主體為龍山文化遺址。

【歷史長河】新石器時代的濟陽足跡—玉皇冢、鄺家文化遺址

經過專家考證,以上兩處遺址存在4300年前大汶口文化至龍山文化期間,是典型的農業文明遺址,那時北方的主要農作物慄已經開始普及種植,生產工具仍以石器為主,兼有一些骨器,但經古人在生產生活不斷改進技術,產生了大量精美農業和狩獵工具。

大家欣賞珍藏在濟陽博物館的部分大汶口文化時期文物。

石錛,新石器時代生產工具,用於加工木料或製成各種器具。

骨矛,投刺獵具,殺傷力大,是常用的狩獵工具。

骨鏃,骨制的箭頭,鋒長而粗壯,鋒端尖銳,鋌部加工成斜面,以便綁紮箭桿,因損耗大,故遺址出土此類文物的數量較多,是常用的狩獵工具。

骨簪,固定髮式或美髮的用品,可見當時的人們十分重視梳理頭髮,並流行梳髻。

【歷史長河】新石器時代的濟陽足跡—玉皇冢、鄺家文化遺址

【歷史長河】新石器時代的濟陽足跡—玉皇冢、鄺家文化遺址

【歷史長河】新石器時代的濟陽足跡—玉皇冢、鄺家文化遺址

骨針,用動物肢骨加工而成,用於縫製衣服,亦用於醫療(早期針灸的萌芽)。

蚌鐮,用蚌殼磨製的鐮刀,用於收割穀物。

骨鏟,用動物的骨頭製作的手工工具,古老的挖土工具。

蚌魚鉤,漁獵工具,用於捕魚,屬於國家二級文物。

鹿角,採集工具,為柄部的段及穿孔凹槽都是為了方便綁縛於棍棒上進行採集或是繃線的紡織工具等。

【歷史長河】新石器時代的濟陽足跡—玉皇冢、鄺家文化遺址

【歷史長河】新石器時代的濟陽足跡—玉皇冢、鄺家文化遺址

【歷史長河】新石器時代的濟陽足跡—玉皇冢、鄺家文化遺址


大汶口文化視頻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