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成“易子而教”嗎,家庭適合教孩子學習嗎?

經緯大腦智力開發


案例:“王先生家的孩子11歲了,但是最近一年卻非常苦惱,而且也很沒有面子,為什麼呢?具王先生介紹,這一年來自己怎麼教育和溝通,孩子總是不聽他的話。可是有時候鄰居同事或朋友見到孩子,孩子都很願意接受他們的話,這實在讓王先生又生氣,又特別沒面子,更找不到原因!”

這樣的情況,是否也經常發生在您的家庭中呢?

其實,我們的古人早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提出了“易子而教”的智慧,這裡我呢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助到家長和朋友們!

所謂“易子而教”,是教育思想家孟子首先提出來的。

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換著教孩子。正如相聲界的郭德綱徒弟不是自己的兒子郭麒麟,而是于謙的兒子于思洋。于謙的徒弟則也不是自己的兒子于思洋,而是郭德綱的兒子郭麒麟。

對於每一位父親而言,都會把自己認為正確的做人道理和規則教給孩子,但是孩子要麼未必會接受,要麼表面接受而實際上加以違背。作為父親會因為教育目的沒有達到,就會生氣發怒,兒子呢受到了傷害,產生的懷疑和惶惑。結果“父子相夷”,關係陷入了惡劣循環的境地。

所以關於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確實有幾個問題是很難過得去

第一、情感問題

一個家庭的組建,靠的就是情感,情感是維繫家庭最主要的因素,在家庭中講道理是會破裂關係的!

那對於教育,講求的就是認真、負責、講規矩。父母與孩子一旦絕對的認真、講規矩,那親情就容易破壞掉,所以才需要第三方代言,那就是老師。

很多家長教育別人的孩子時候,都挺好的,而且自己也很有耐心;一旦遇到自己的孩子,就很容易控制不住,忍得住開口罵,忍不住直接上手操練了!

第二、嚴格要求問題

我們都知道,家是屬於溫暖和心靈的港灣,是我們在外堅強了一天,回家就是放鬆的時刻。試問自己,我們有幾人能在家的環境中,做到一如既往的嚴格要求。

很多家長“我是老子你是兒子,當然要聽我的”這種慣性思維,容易訓斥孩子和說教,這都很難不讓孩子產生反感,從而逆反心態。

那“易子而教”有什麼好處呢?

最大也是最明顯的好處就是維護了父子關係,這種教育方式不求全責備,不要求完美,不斤斤計較,中間有了轉圜的餘地,避免了父子仇視。有助於兩者和諧相處。

對於“易子而教”要有正確的理解與正確的運用!

畢竟“易子而教”偏重點在於道德教育,而沒有涉及知識教育,但他影響著知識教育;它的目的在於建立理想的父子關係,構建思想的橋樑。

在教育過程當中,老師是沒有辦法完全替代家長完成所有對孩子的教育培養的。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易子而教可以成為家長很好地幫手,處理好兩者的關係。

所以,有時候不是必然需要的,但是卻能帶來必然的影響和結果,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十字路口的地圖


我是很贊成甚至鼓勵易子而教的。因為父母教自己的孩子,他的角色會產生混淆,孩子對家長的角色也會產生混淆。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以愛為主,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以敬為主,當然愛裡面不是沒有敬,敬裡面不是沒有愛,而是以誰為主。父母教孩子讀書,你在平常的時候是他父母,但教讀書的時候變他的老師。一個人要隨時轉換得當,才能把孩子教好,要不然孩子會混淆。

父母跟孩子的關係太親切,所以教學不能制度化,高興就多教點,不高興的時候就少教一點。但是老師就不能這樣,要維持恆定的品質,所以孩子在老師那裡可以保持一個平穩的學習態度,這樣他的學習比較有效果。我不是說家長教學一定沒有效果,只是比較容易出問題。所以古人要易子而教.


黃河教育


我不贊成易子而教。

我承認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擁有著很多博大精深的文化,百家爭鳴各有各的說法。而易子而教不過是家庭教育當中比較偏門的一種教育方式,並不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主流。

有一個綜藝節目叫做《變形計》,這個節目是最貼切於易子而教的。而其中的弊端我不用在此一一說明了。

易子而教:顧名思義,交換兒子進行相互教育,已形成父子之間的不求全責備。

其目的主要是父子關係,這是因為古代的倫理佔很大的文化。你可以不成才,但是不可以不孝順。你可以於才不可以無後……

而隨著文化的不斷髮展。愛的教育變得越來越主流,越來越得到了人們的認可。我文化當中的另一種教育方式。變得越來越受人推崇,家風教育,也就是『複印式』家庭教育。

現在流行的教育是『複印式』,父母是本間孩子是複印件,想要你的孩子喜歡學習。那麼父母便要改掉玩手機的習慣,家中常有書,父母常看書。

讓孩子不知不覺的被教育了,卻不知道。

這其實都是才是中國主流的教育方式,像《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錢氏家訓》我推崇的教育方式都是這種複印式的教育方式。


偷的浮生雲淡風輕


家庭教育會奠定,小孩人格的底色。如果你希望小孩還是自己的,就不要易子而教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