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

近日,廣州市第59場疫情防控新聞通氣會(省科學技術獎專場)披露了廣州地區獲得科學技術獎的有關情況。

在3月25日頒發的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中,廣州地區獲獎136項,佔總獎項數179項的76%,獲獎數量位居全省第一。今年1月公佈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廣州地區共有26個項目獲獎,佔全省52%,同比增長23.8%,獲獎數量創歷史新高。

科技殿堂的最高榮譽如何摘得?“科技創新成績離不開廣州注重發揮科研資源集聚效應。同時,全市注重協同創新,支持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一級調研員(市管)梁加寧在總結經驗時這樣談到。

●南方日報記者 李鵬程 賓紅霞

營造創新氛圍:資源集聚讓“強者更強”

“廣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是一個能做事情的地方,更是一個能創新的地方。正是在這樣一個環境裡,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2019年度的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得主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王迎軍在通氣會上點贊廣州的創新氛圍。

王迎軍在廣州學習、生活、工作了40多年,從事生物材料研究已經36年。在通氣會現場,王迎軍回憶了自己從80年代開始跟從導師做研究的歲月:“記得80年代初,我跟著導師拿到第一個有關生物材料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這在國內基本上是生物材料研究最早的研究項目了。”

她坦言,經年累月一步步走下來,“很不容易,但也是樂在其中”。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她長期以來攻關科研的那間實驗室,已經發展成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面積由最初的20平方米變成13000平方米,研究隊伍從我一個人發展到260多人。

“在國內,我們這個領域是規模最大的,在國際上也有比較高的影響力。”在王迎軍看來,這樣的情況,只有在廣州可以做到。她認為,團隊發展的每一步,從科學研究、隊伍建設到平臺發展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每一項創新成果的轉化,都得益於廣州的企業氛圍、創新文化和政策支持。

當前,廣州擁有全省80%的高校、97%的國家級重點學科、69%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58%的獨立研究機構。此外,通過“大學大院大所大裝置大平臺”,廣州集聚了一大批海內外頂尖創新人才。目前在穗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8人、兩院院士97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90人。

去年1月,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初創之時,實驗室的科學家們並未料想,一年以後將從這裡走出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得主張偲院士。

目前,該實驗室構建了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市政府領導以及頂尖科學家組成的頂層架構,在經費管理、人力資源、績效考核等方面開放創新。當前,該實驗室匯聚了包括16個院士團隊的47個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獲批省級科技項目4項,總經費超過7000萬元。

“這就是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科技資源集聚方面的優勢。”梁加寧相信,未來這種集聚效應會讓“強者更強”。

構建創新體系:兼顧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

人體的許多細胞組織都能夠被成功誘導成為多能幹細胞,比如皮膚成纖維細胞、角質細胞、神經幹細胞、血液細胞等。但是,哪種組織細胞來源最好,目前尚無定論。

對此,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西班牙籍研究員Miguel A. Esteban(米蓋爾·埃斯特班)認為,如果是皮膚病或者血友病、艾滋病等血液病的患者,他們的細胞不健康或者根本無法通過手術獲取,傳統方法無法建立誘導多能幹細胞。

為尋找更安全、方便的成體細胞來源,並且避免給患者造成額外的痛苦或不適,Miguel及其團隊首先挑選了13名年齡為20-30歲的不同膚色的健康人,從尿液中尋找突破口。經過努力,他帶領的團隊最終獲得穩定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由於腎小管具備不斷增殖的能力,它除了轉換成誘導多能幹細胞外,還能轉換成為其他的細胞類型,並用於組織重建。”Miguel強調:“在不久的將來,從尿液構建人體器官是完全有可能的。”

作為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史上第一位非華裔科學家獲獎者,米蓋爾·埃斯特班與團隊成員完成的項目《尿液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及體細胞重編程機制》取得了重大科學發現,為進一步研究發育、分化、衰老和疾病等諸多過程提供了全新思路。

除了開展“科學發現”,廣州的科學家們也對技術發明孜孜以求。當天的通氣會上,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淡水池塘環境生態工程調控與尾水減排關鍵技術及應用”第一完成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養殖與營養研究室主任、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謝駿研究員介紹了得獎背後的故事。

他們團隊發明的“太陽能上下水層交換機”利用太陽能實現了養殖水體水層交換,達到了解決水產養殖汙染和提高養殖效果的目的,一舉兩得。《科學美國人》將此評價為“一臺小設備解決池塘養殖大問題”。

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中,廣州共獲得一等獎43項(佔比86%),共獲得自然科學獎20項(佔比83.3%)、技術發明獎10項(佔比71.4%)和科技進步獎100項(佔比74.1%)。

近年來,廣州科技創新工作按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生態優化、人才支撐”的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著力賦能“老城市新活力”,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培植創新力量:將科研勢能轉為產業動能

科研鏈條與產業鏈條的交織相通,是廣州此次領跑省科技獎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此過程中,作為市場主體企業的作用不可忽視。此次省科技獎上的成績,就是對廣州多個科技企業勇闖重點領域“無人區”的褒獎。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我國自行研發的衛星導航系統,可謂“國之重器”。2000年開始,廣州海格通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格通信”)積極參與北斗系統的產品研製和應用推廣,曾研製出國內最早的海用北斗導航儀、最早的抗干擾北斗車載終端、機載終端,是國家重點部門最大的北斗導航設備提供商。

傳統的衛星定位系統受制於衛星信號微弱,很容易受到遮擋或干擾,導致在複雜的城市環境、電磁環境下定位不準的問題。例如在城市高樓林立、狹小街巷、通信基站眾多的情況下,無法準確感知精確位置成為很多用戶的痛點。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海格通信開展自主創新研發。“面向複雜電磁環境的北斗導航創新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應運而生,在複雜環境下能夠將定位成功率從原來的70%提升至95%以上。該項目榮獲2019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作為企業的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域醫學”)在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項上同樣有所斬獲。其牽頭完成的項目《罕見病實驗診斷關鍵技術創新與規模應用》獲得了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們創建了樣本量大、病種齊全的中國人罕見病樣本庫和數據庫,具有廣泛的民族、地域和疾病代表性,其中包含陽性病例近7萬例,涉及2100餘種罕見病,為罕見病的診斷、預防和篩查提供重要科學依據。”金域醫學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梁耀銘介紹,企業通過向全國醫療機構開放共享,打破了長期依賴國外數據庫分析中國人罕見病的局面。

據統計,在廣州地區的獲獎成果中,有100項(佔76.9%)與廣州市重點發展產業高度關聯,生物醫藥、海洋、先進製造領域成果豐碩。例如,生物醫藥領域共33項獲獎,實現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全覆蓋,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首次由企業牽頭摘得。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州科技力量積極應戰,尤其在生物製藥產業,從實驗室、醫院到企業都顯示了硬核的實力。”梁加寧提到:“這種實力來源於前瞻性的產業佈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