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131個壩區聚焦9大產業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本報訊 (記者 張賽 胡彪)3月26日,安順市舉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暨壩區建設專題採訪活動。人民日報、新華社和省內主要新聞單位共27家媒體記者組成的採訪團,兩天時間走進平壩區、西秀區、普定縣、紫雲自治縣。緊緊圍繞農村產業革命特別是壩區建設,深入壩區、企業、合作社、農戶進行實地採訪,展現安順壩區產業革命的成果。


  “請問你們的產業如何選擇?”“市場銷售情況咋樣?”“群眾的利益聯結怎麼實現?”……望著安順市各縣區寬闊平坦的高標準蔬菜示範壩區,記者們紛紛舉起手機或相機,按下快門,定格眼前美景。除了記錄壩區建設的場景,他們更關心壩區如何因地制宜選準產業?做好利益聯結?
  走進平壩區雲盤壩區,200個滑子菇大棚依次排開,20餘名村民各自分工,有的在大棚裡上棒,有的正在採菇,一片繁忙景象。“這是滑子菇,別看個頭小,可是致富的‘大寶貝’,一個菌棒可以產1.7斤滑子菇,每斤滑子菇價格3元,一棒的產值約5元,一個棚有6000個菌棒,產值能達到3萬元呢!”貴州華創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馬顯桃介紹。
  雲盤壩區主導產業是蔬菜和中藥材產業,引進黔安源藥科技有限公司、寶仁生公司、華創產投公司等3家公司,9家合作社。目前,種植經濟作物1169畝(其中蔬菜627畝),中藥材542畝,種植糧油作物500畝(其中油菜500畝)。
  在平壩區天龍鎮高田壩區,記者們瞭解到該壩區實行“反租倒包”模式,由村民承包土地,根據合作社統一規劃種植蔬菜,並由合作社統一收購,便於壩區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確保規模和品質,提高工作效率,節約成本。
  “按照‘產業發展有市場、生產經營有收益、農民集體有分紅’原則,高田壩區探索在安順市平壩區天地合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引領下的‘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反租倒包’利益聯結模式。”高田村村支書朱高學說。

  “我在高田壩區流轉耕地24畝,實現總產值32.16萬元,淨增純收入13.3萬元,比單純務工收入增長10萬元。”天龍鎮合旺村村民李樹偉說。
  產銷對接,點單式預定、訂單式生產讓普定縣水母河壩區得以快速發展。
  “兩個星期前,壩區就簽訂了銷往東南亞的1400萬元訂單。務工人員每月有四五千元工資,去年,發給老百姓的務工費就有2800萬元。”普定縣水母河流域壩區化處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羅小東在韭黃基地裡高興地說。
  羅小東介紹,壩區探索創新韭黃種植技術,實現韭黃“立著長、站著生”和“調節韭黃成熟上市時間”的技術突破,使韭黃產品從“以產尋銷”轉變為“以銷定產”的農產品。
  媒體採訪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從當地政府、企業、農戶們的角度看成果,問方法,為社會傳播安順市壩區建設的好方法、好經驗。
  “通過採訪我們瞭解到安順壩區發展十分迅速,在當地政府帶領下,壩區建設和發展如火如荼,產業欣欣向榮,村民們也因為壩區發展得到實惠。”人民網記者李宇表示。
  據瞭解,今年以來,安順市委、市政府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以131個壩區為主戰場,緊緊圍繞蔬菜、食用菌、辣椒、金刺梨、水果、茶葉、中藥材、生態畜牧、生態漁業等九大特色產業,以壩區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規模化佈局、特色化選擇、標準化生產、規範化管理、品牌化經營、共享化分配、組織化推動”,推動安順市農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