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棲霞北芳講述,唐家泊鎮迎門口村的歷史變遷

(編者按:此前,大家看過不少棲霞農民作家北芳講述的故事。不少讀者都好奇,北芳是哪裡人?其實北芳本名盧翠蓮,1968年生於棲霞縣唐家泊公社的迎門口村。這雖然是個小山村,但也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在這歷史長河當中,迎門口村也流傳下了不少故事,下面就聽聽北芳的講述。)

聽棲霞北芳講述,唐家泊鎮迎門口村的歷史變遷

以下是正文——

膠東棲霞的地氣到處冒著蘋果的香味,蘋果樹覆蓋著棲霞的丘陵山地,而棲霞的山脈更像一棵枝繁葉茂的蘋果樹,膠東屋脊牙山是粗壯的樹幹,波浪一樣連綿而去的丘陵就是樹枝,一個個村莊是枝上的蘋果。我的老家——唐家泊鎮迎門口村,就是在清水河旁、鳳彩頂山下的一個“小蘋果”。

聽棲霞北芳講述,唐家泊鎮迎門口村的歷史變遷

每逢有人問起我村有多少戶人家?我說一個小瓢就扣了。小村不大,卻住著盧、王、林、李、劉、蓋、牟、吳等八姓人家。建村三百多年,最繁盛的時候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口也不過七十多戶。村莊雖小,但水利條件好、耕地比較肥沃,一度也是全公社有名的富裕村。

迎門口這個名字的由來,與地形有關。在離村莊東二百多米的清水河西岸,有一處30多米高的小懸崖,一塊青色巨石懸空向東伸出幾丈,遠觀很像一老鷹嘴懸空彎曲。河的兩岸,東山和西山對峙,像兩扇石門,因此山形村莊取名鷹門口,後演變成迎門口,這個迎字,便帶了喜慶,歡迎客人到家門口。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戰山河時期,公社要在鷹嘴石下的東河建一座橋,那時都是就地取材。鷹嘴石就填了攔河閘的底座,如今已經看不出當初的模樣。

在清朝初年,說不準是康熙還是雍正年間,有于姓人家來此建村。一說于姓由鐵口大莊遷此,一說由蛇窩泊東河南村遷過來。但不久之後,于姓遷回東河南,尹姓人家遷來。可尹姓也男丁不旺,到五十年代,只剩下一個閨女,出嫁後不久又遷回迎門口。

乾隆年間,盧姓人家又入住迎門口。聽老人們說,盧姓先從“雲南”遷到萊陽西河頭村。乾隆年間,又有盧氏兄弟五人由西河頭遷出,有的在蛇窩泊盧家落戶,有的搬入迎門口,還有的在海陽徐家店秋口村落戶。

有一次,迎門口的盧姓先人去徐家店趕集,碰上秋口村的兄弟,問及日子過得怎麼樣?對方說,在秋口村給人家帶工夫,就是給人當長工抗活。迎門口的盧姓先人說,既然如此,還不如搬到迎門口吧,給你一些地種著,把街南的一排房子也給你,不要給人扛活了。秋口這一支人也搬到迎門口,盧姓很快成為村裡的大戶。第一輩祖先下世後,埋入老塋,並樹碑紀念,碑文寫著乾隆某年,因為石碑被迎春花遮蔽,我沒有到老塋去細看,只聽叔伯介紹此事。盧姓從來村裡落戶的第一代祖宗開始算起,如今已發展到16世人,我在第14世上。

盧姓之後,王姓和林姓人家也從鄰村搬來落戶,有一百多年了。上世紀,又有劉姓、牟姓、蓋姓因各種原因落戶迎門口,比如蓋姓三兄妹是因從廣饒逃荒來到此地,覺得村莊很富裕,就此紮下了根,又有李姓弟兄二人是解放前來村裡幹石匠活而落戶。

聽棲霞北芳講述,唐家泊鎮迎門口村的歷史變遷

據說盧氏在第十世,出了一位人物叫做盧維成。聽說,他當時在京師做買賣,後來無意中救了一位皇親國戚,得到一筆豐厚的饋贈,便帶著高人畫的圖紙,回家建了一個”雷”字大宅,中間一豎是個衚衕,衚衕兩邊各三間房子,房子後面是一字牆,代表那個雷字的橫,房子前面又在衚衕兩邊分別蓋三間房子,前面是一塊方田。

聽棲霞北芳講述,唐家泊鎮迎門口村的歷史變遷

一百多年前,村裡大部分都是土胚草房,這幾大間青磚小瓦紅木椽梁的瓦房建起來,自然很顯氣派。衚衕也就是過道的門樓兩邊,雕刻著麒麟送子和松鶴延年等圖案,房屋不高,但建築密集精巧。如今,青磚的縫隙里長滿了綠苔,密集的小瓦簷上,搖曳著枯草,燻黑的木格窗像黯淡的眼睛,無聲地訴說著光陰的故事。

聽棲霞北芳講述,唐家泊鎮迎門口村的歷史變遷

老家的房屋落成後,盧維成又回到京城繼續經營買賣。後來得病了,便要落葉歸根,當時不知是不是坐著馬車往回趕,只知半路上病重,雖然帶著藥,但荒山野嶺沒有找到水,就這樣死在路上。消息傳到迎門口老家,我的高祖父盧維鵬親自去把他的弟兄盧維成的遺骸接回來。聽老人講,我高祖父少年曾出家學功夫,後還俗回家,高祖父的拳頭有沙大碗那麼大,一頭馬和騾子打架,高祖父一隻手握住馬的籠嚼,一手握住騾子的籠嚼,輕而易舉就可以把它們制服,力氣大得驚人。

盧維成的兒子盧明珠和孫子盧志周,靠著父輩殷實的家業,擁有很多土地,有漏粉條的粉坊,造桑皮紙的作坊。把桑皮在河裡泡出來,在鍋裡熬製成紙張,熬出來的紙韌性大,撕不碎,專門賣給藥鋪包草藥的。晴天晾曬在外面,雨天貼在雷宅衚衕的白石灰牆上晾乾。白牆因為有屋簷遮護,雖經歷百年滄桑,如今牆壁有些灰暗,但前人在牆上隨手用毛筆記錄的收桑葉的賬目卻清晰可見。

在西地旁邊的那座老房子,是盧氏專門盛放桑皮紙的倉庫,作坊在村南小河旁。盧志周因為管理家中的作坊生意,從來不幹粗活,兩隻手白白嫩嫩的,正是這雙白淨的手,給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日偽在蛇窩泊設立據點,號稱膠東第一大碉堡。炮樓裡的敵人,時常到清水河上下的村莊掃蕩。有一天,敵人從東凰跳村沿山路進入迎門口,人們四散躲藏。敵人走到雷宅衚衕,正好碰上林文生和盧志周正準備往外跑,拉起林文生的手一看,兩隻手佈滿老繭;又拉起盧志周的手一看,細皮嫩肉。因此誤認為盧志周是知識分子,他就這樣遇害了。 不久之後,盧志周17歲的大兒子盧漢章便參了軍,後來才回到了村裡。

三百多年來,迎門口的故事數不勝數,剛才介紹的只是我從曾祖母以及其他老一輩人那裡聽來的一小部分。而更多的細節,或許已經隨著他們的離世,成為了一個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