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下,經營者到底應該具備怎樣的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的實學 經營與會計》讀後感:

是什麼招致了日本的泡沫經濟,又是什麼使得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的經濟蕭條持續了那麼長的時間,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經營者的“思維方式”。


經濟危機下,經營者到底應該具備怎樣的思維方式?

“會計”也完全-樣。因為我總是不斷思考會計的本質,所以當實際結算的數字與我的預計不一致時, 我馬上要求財務人員做出詳細的說明。我要知道的,不是會計和稅務教科書上的那種說教,而是會計的本質,以及在其中發揮作用的原理。但是,財務人員卻往往不能給我滿意的解答。他們說“會計就是這樣規定的”,我卻問“那是為什麼?”我不斷追問,直到我能理解、接受為止。

請輸入圖片描述

我卻不罷手:“這種回答沒有說服力。不能回答經營者想知道的事情,這樣的會計沒有價值。”直到他的解答能說服我接受為止。

比如說,機器設備折舊年限,從經營的角度思維方式,是按設備的實際使用年限作為計算折舊費的依據,而不是法定年限。

另外,相對於銷售額,在銷售費用、一般管理費用的比例上,也有對所謂常識的迷信。比如某行業,銷售費用、一般管理費用佔銷售額的15%,這是常識,因為行業內各企業的銷售組織、銷售方法都大體雷同。

銷售額是收益的源泉,要把銷售額最大化,關鍵是定價。

有的經營者或許認為,產品定價之類的事,委託給負責銷售的董事或部長就行了。但我認為“定價即經營”,一定要強調定價的重要性。定價不僅是為了好賣或為了容易獲取訂單,而是決定企業生死的關鍵。制定價格必須使買賣雙方都滿意,定價是- -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最終應該由經營者做出判斷。

這本書,講述了會計應以經營者的思維方面來做好會計工作。或者說,改變會計原有的思維認知方式。比如說,很多企業都認為不斷的購買先進設備來提高生產效率,而作者認為,花費十幾倍的成本購買新設備,來提高一倍的生產效率,不划算。

還不如,用二手設備。雖然二手設備只是先進設備生產效率的一半,但更划算。

也就是說,要評估固定資產的效益。

在材料成本控制方面,很多公司的作法是在材料便宜時,囤一些材料。而作者認為,只購買當下夠用的材料,這樣可以節省倉庫成本,員工會更珍惜材料,減少浪費。那怕,購買的材料貴一點,也只購買當下夠用的材料。

另外,會計的單據處理與實物的狀態要一一對應。比如,實物銷售出庫了,就要開具發票,確認收入,這樣單據處理才能真實反應公司的實物運作,財務報表數據才能真實反映公司的實際運作。

在預算方面,作者主張不作預算,而是立即支付。

認為預算只是按計劃的執行了成本費用支出,而銷售預算卻無法按計劃執行。因為市場銷售情況,無法按計劃執行,這樣制定出來的預算沒有用處。

在成本控制方面,多數企業都是制定標準成本,用來監控實際成本的差異。來考核車間的管理效益。

作者認為,標準成本管理方面不能滿足市場的快速反應。

而應該用市場銷售價格來還原成本。

也就是,把製造部門變成獨立核算,產出的成品用報價來管理。

也就是以上思維認知的不同,造就了不一樣的會計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