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閥花光積蓄,請人將自己親信部隊全滅掉,從此中國多了個成語

軍閥和武將是有根本區別的,這兩者都早在封建社會就比較活躍,但武將聽命於皇帝,心中以皇帝為至尊,哪怕皇帝冤屈了他,他也不會想著造反,參考岳飛;軍閥就不一樣了,皇帝的命令比不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果皇帝亂來,他也不會束手就擒,必定鬧出點事兒才罷休。

一軍閥花光積蓄,請人將自己親信部隊全滅掉,從此中國多了個成語

亂世出軍閥,比如東漢末年、隋朝末年都有一大批軍閥出現,說得文雅一點,他們也可以稱為“諸侯”。無論是古代軍閥還是近代軍閥,正常人都會很看重自己手裡的武裝力量,為什麼會出現軍閥花光積蓄,請人將自己親信部隊全滅掉的反常情況呢?

俗話說得好,事出反常,必有妖孽。這妖孽還得從唐朝安史之亂開始說起,眾所周知,唐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節度使割據,皇權旁落,所以節度使就是唐朝的軍閥代表,安史之亂前,唐王朝還能把這些節度使管得服服帖帖,安史之亂後,事情完全不一樣了。

一軍閥花光積蓄,請人將自己親信部隊全滅掉,從此中國多了個成語

跟著安祿山、史思明亂來的一大幫人見勢頭不好,紛紛生出了投降的想法。其中有個叫田承嗣的武將比較精明,他唯恐皇帝秋後算賬,便給重臣送了不少金銀,唐代宗也出於儘快穩定天下的想法,對這些投降的武將來者不拒,許了種種好處,從此田承嗣成了魏博節度使。

不得不說田承嗣很有危機意識,就算唐代宗把永樂公主嫁給他,還封他做郡王,田承嗣也沒放下自己的警惕心,他開始發展自己的地方武裝,四處斂財,招兵買馬,逐漸聚起了十萬大軍,朝廷拿這些節度使沒辦法,一旦大舉征討可能激起眾變,只好由得田承嗣去。

一軍閥花光積蓄,請人將自己親信部隊全滅掉,從此中國多了個成語

經過一系列事情後,田承嗣晚年統領七州,擁兵五萬,已然成了魏博的霸王,不僅如此,他死後還把節度使的位子傳給了侄兒,開了河北軍閥首領位置世襲的先河。當然,田承嗣留下的最重要隊伍不是整個魏博的軍隊,而是他的私人“牙兵”,這才是田承嗣善終的秘密武器。

魏博牙兵是田承嗣挑出來的士兵精英,他們的待遇比一般士兵高很多,甚至算得上奢侈,而田承嗣的唯一要求,就是牙兵們必須只效忠他。靠著這幫人,田承嗣安然老死,可他死後事情發生了變化,這支驕縱慣了的牙兵,內部將官開始花樣結黨,竟然變成了一支獨立的武裝。

一軍閥花光積蓄,請人將自己親信部隊全滅掉,從此中國多了個成語

他們誰的話也不聽,接任的節度使被他們玩弄於鼓掌之中,朝廷下的詔書對他們來說形同廢紙。因此在整個唐朝,魏博節度使更新換代頻率是最高的,魏博牙兵想廢誰就廢誰,想立誰就立誰,這情況一直持續到唐朝末年,最後一個魏博節度使羅紹威一忍再忍,終於忍無可忍。

他打算用“借刀殺人”之計,處理掉魏博最大的地頭蛇。他請來的這把刀就是後來滅亡唐朝的朱溫,朱溫一聽不禁興高采烈,但他要求羅紹威給他供應馬匹糧草,不然他才不碰這個硬點子。一般人應該不會願意做虧本買賣,可魏博的情況太特殊了。

一軍閥花光積蓄,請人將自己親信部隊全滅掉,從此中國多了個成語

羅紹威早被魏博牙兵弄得氣急敗壞,這幫人表面上是自己的親信部隊,實際壓根不把自己放眼裡,他絕對不容許這幫人繼續活下去。所以,羅紹威答應了朱溫的所有要求,朱溫得到充足補給後,領著10萬多軍馬將魏博牙兵全滅,順便殺了他們的族人,撈了不少好處。

一軍閥花光積蓄,請人將自己親信部隊全滅掉,從此中國多了個成語

可羅紹威萬萬沒想到,牙兵的覆滅引發了所有魏博士兵恐慌,許多人起來反叛,大大削弱了魏博的軍事力量,從此羅紹威實力日漸衰落,再無爭奪天下的資本,他後悔得捶胸頓足:“就算把魏博所有州縣的鐵合到一起,也鑄不成這麼大的錯啊!”從此,中國就有了“鑄成大錯”這個成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