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如何產生?又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前言

古代世界中,不同的生活環境和地理環境會造成的不同生活習性,在一些河流密集並且土地肥沃之地,這裡的人民主要以耕種農作物作為生存的必要方式。在一些山地不平或者氣候不夠適宜農業耕作的地區經常會出現眾多的草原地帶,在這裡生活的人民則主要依靠放牧為生。

正是因為這種地理上的差異、氣候上的差異才會導致了各自地區人類生活方式的不同,久而久之就容易在這兩種地區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文明。以上我說的就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產生和區別。遠古時代的人類,從被自然支配轉化為人類支配自然的過程是十分漫長的,這不僅僅是當時人類活動能力的弱小,還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巨大差異。

“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如何產生?又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遠古時期的農耕

隨著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的不斷進步,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改造自然的能力。這種進步現象在歷史的發展中能夠得到充分體現,處於平原地區的人類逐漸從原來的採集生活方式轉變為了依靠自己的勞動進行農業勞作來滿足生存需求。而處於草原地帶的人類則從原來的狩獵行為,轉變為將狩獵而來的動物進行人為馴化,最終出現了遊牧文明的最初形態。

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在各自的世界裡不斷髮展、演變,由於文明的巨大差異,也是這些人類在性格上和體制上出現了很多不同。在亞歐大陸的廣闊土地中,大陸的北部形成了一條天然的草原地帶,眾多的遊牧民族生活在此,在大陸的中部及其靠南地區出現了一個個農耕區。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就在廣闊的亞歐大陸上開始了各自的發展並不斷走向接觸。

“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如何產生?又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遠古人制作的陶器

農耕文明的發展狀況

從社會形態的發展階段以及特點來看,農耕文明一直被認為要先進於遊牧文明,這不僅僅是因為雙方生存方式的不同,更為根本的則是農耕社會的發展進程始終要快於遊牧社會。從當時亞歐大陸各文明區的發展現狀來看,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在繁榮昌盛之時,位於它們北方的蠻族正處於尚未開化的狀態,文明遠遠還沒有產生。

上面僅僅是一個對比鮮明的例子,無數的歷史記載和史學研究也充分證明,農耕文明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公元前後亞歐大陸的農耕文明已經處在了比較發達的階段,他們能夠進行有規模的農業耕作,並且在農業的基礎上,人類的生存得到了保證,這就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展別的產業。農耕離不開土地、離不開生產工具,廣大農業人員在長期的摸索和探究中不斷髮明新型生產方式和工具。

“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如何產生?又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牧場

另外,農耕文明不斷得到發展,糧食產量不斷提高,就會使農業人口在不斷增長,人類改變自然的力量也就在不斷提高。而隨著生產工具的更新,越來越多的農業耕地反而卻不再需要更多的農業勞動力,這就使得一部分農業人士轉而去發展別的行業。在那個極度不發達的時代,實物交換始終是農業社會發展初期的重要方式,那些沒有進行農業勞動的人便開始收購農業產品,同時經過自己的加工形成了手工製成品。

就這樣一個新的行業手工業出現了,而越來越多的手工業品開始流入到當時的農業社會當中,這就需要一些實物的替代品來進行高效率地交換,想貝、布匹等等都成為了當時進行手工業和農業之間交換的貨幣。這時候一個更加重要的行業形態出現了,那就是商業,商業作為手工業與農業之間的中介,能夠有效促進雙方之間的交換,並在日後的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農耕文明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行業的出現。

“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如何產生?又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草原地帶

遊牧文明的發展狀況

正當農耕文明在不斷迅速發展時期,幾乎同時期出現的遊牧民族卻出現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式。遊牧民族其實說到底就是逐水草而居,他們對於大自然的依靠其實要比農業更強烈,一旦草原地帶出現了災禍,那麼牧民的生活就會遭到毀滅性打擊。牧民平時靠的就是自己所養的牛羊進行生活,這些牛羊在牧民生活中的地位就和農業中的土地和種子一樣重要。牧民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點都離不開牲畜、離不開草原、離不開大自然的饋贈。

牧民日常所吃的都是牛羊肉,身上穿的都是從牛羊身上剝下來的毛皮,並且生活中的一系列裝飾品都是從牲畜身上取下來打造的。所以我們說遊牧民族的生活十分單一,並且對大自然的依靠性十分強烈。正是因為這種單一的遊牧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遊牧民族的發展,當農耕地區已經進入了國家形態的時候,遊牧民族卻還處於氏族部落階段。羅馬帝國時期,農耕文明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極高水平,而北方的 日耳曼部落卻還在氏族公社當中。

“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如何產生?又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農耕文明國家的農民

中國古代中原的三代時期,中原的農耕文明同樣已處於一個較為發達的階段,並且整個以農耕文明為發展基礎的社會已經有了越來越多的剩餘財產,手工業與工商業也正在蓬勃發展,這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極度落後的社會形態和發展樣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僅如此,遊牧民族在原始社會發展階段停留的時間要比農耕文明長的多。

在中國的明朝時期,中原文化已經進去了一個高度發達的封建制度,而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居然還處在氏族部落階段,這種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的發展速度差異,可以說令人瞠目結舌。不僅如此,遊牧民族對於牲畜馴養的極度依賴,對於草原和氣候的依賴隨著他們文化的發展,卻一直沒有減弱。等到他們與農耕文明的人民進行交往之後這種情況才有所改善,而且遊牧民族所需要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需要從農耕社會中獲取。

“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如何產生?又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四大文明古國的分佈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的和平交流與戰爭爭奪

農耕文明相對遊牧文明既有諸多方面的進步性,並且在這種進步性的長期影響下,農耕文明率先進入了國家形態。國家的出現對於一種文明的影響可以說是具有質變意義的,一方面國家的出現證明了某種文明已經達到了極高的程度,其社會已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就是在文明的長期發展演變中出現並不斷擴大的。農耕文明最早出現國家形態,充分說明了農耕文明在社會形態的影響上是遠高於遊牧文明的。

正因如此,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國家最先建立之後,便開始尋求對外擴張,同時也為了宣揚自己的先進文明去和周邊的落後的遊牧部族去進行一系列的文化和經濟交流。雙方也是在和平的交往與殘酷的戰爭中不斷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這種不同文明間不同方式的交流和發展在世界各國的古代社會發展中均有所體現。農耕文明建立國家之後,便需要更多的人口和土地,以及加強與周邊地區和民族的聯繫。

“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如何產生?又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蠻族

農耕區的人民不斷向周邊民族提供各種糧作物以及手工製成品,周邊的遊牧民族也在向先進的農耕文明不斷汲取養分。在那個武力還不是主要溝通方式的時代,雙方在和平穩定的交往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但是隨著農耕文明國家的勢力不斷壯大,其原來狹小的農業區已經沒有辦法在繼續承擔整個國家的發展,因此對外擴張領土成為國家發展的必要途徑。這種擴張以和平的方式很難實現,因此武力征服開始成為農耕國家的主要手段。

反過來看遊牧民族同樣如此,他們在氏族部落期間只是在漫長的時間內發展,並且從就近的農耕國家吸取先進的文明,久而久之這些遊牧民族逐漸擺脫原來落後的狀態,開始走向國家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需要擴張,像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胡亂華、羅馬帝國時期的大規模蠻族入侵等等都是這種情況。

“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如何產生?又會碰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蠻族與羅馬文明的衝突

評價

文明作為一個名詞,在今天的人類社會中有著不同的意思,從小的範圍上看,文明指的是某個人的道德品質、行為修養等是否符合整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如果從廣義上來闡釋文明,那麼其中蘊意就十分複雜了,它可以代表某個時期社會發展的形態、人類的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同時文明一詞也可以作為具有不同生活習性的民族之間的區分,此刻這種文明無疑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多樣性能夠做出更豐富的闡釋和更明確的區分。

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作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人類文明成果,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演變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基礎。雖然兩種文明在產生初期,於各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差農耕文明總體來說有其先進性,遊牧文明稍顯落後,但是也不能說遊牧文明就沒有農耕文明值得借鑑的地方。

農耕文明率先建立國家之後,便開始進行了全方面的發展,他們有固定的國家機構、社會分工,有較為齊全的社會生產門類,這對於同時期的遊牧民族來說都是陌生的。正因如此,兩種文明的人類開始了進行頻繁的互動和交。這種交往是具有多種形式的,最主要的就是和平與戰爭,人們總是以為遊牧民族好戰,總是喜歡入侵農耕政權,但是農耕文明迅速發展時期何嘗又不是不斷入侵那些遊牧民族呢?

所以對於雙方互動的方式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千萬不能忽視各自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時期的不同需求。遊牧民族在農耕文明建立國家許久之後,才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軍事民主制,因此他此時的階段正是當初農耕文明建立國家前需要迅速擴張的階段,所以遊牧民族必然給人留下了經常入侵農耕文明國家的印象了。

參考文獻:《日耳曼尼亞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