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告诉你:面对下属的无理要求,当领导的该如何应对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十九》

【原文】乐陵侯史高以外属旧恩侍中,贵重,霸荐高可太尉。天子使尚书召问霸:“太尉官罢久矣。夫宣明教化,通达幽隐,使狱无冤刑,邑无盗贼,君之职也。将相之官,朕之任焉。侍中、乐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亲,君何越职而举之?”尚书令丞相对,霸免冠谢罪,数日,乃决,自是后不敢复有所请。

【解读】

一、背景介绍

史高:是汉宣帝的表叔,朝廷中外戚的代表人物。

黄霸:西汉时期循吏的代表人物,汉宣帝时期官至丞相。

当时,黄霸运气爆棚,官运亨通。前58年,从颍川太守的位置升任太子太傅;公元前56年,升任御史大夫;公元前55年,又接替去世的丙吉担任丞相之位。

三年之内跳三级,位居副国级干部的老大,引起了其他京官的嫉妒。

《资治通鉴》告诉你:面对下属的无理要求,当领导的该如何应对

此时发生了有名的“鹖雀事件”:当时京兆尹张敞家中的鹖雀飞到丞相府,黄霸还以为是神雀,想上报为祥瑞。张敞听说后,赶紧来阻止,说这是从自己家飞来的,不是什么神雀;还劝谏黄霸,说您手下明明多有知道情况的人,却不告诉您,和您为政有些好虚名,也不无关系,望您今后凡事务以法令为式。

天子嘉纳敞言,召上计吏,使侍中临饬,如敞指意。霸甚惭。

这本是一件“一对一进言的小事”,汉宣帝居然知道了,而且还召集各地来京报告工作的官员,派侍中前往发布指示张敞的建议。

显然,张敞的进言行动是向汉宣帝报备过的,甚至也可能是汉宣帝授意的,而目的是为了敲打官运亨通、有些膨胀的丞相黄霸。

《资治通鉴》告诉你:面对下属的无理要求,当领导的该如何应对

二、黄霸的目的

鹖雀事件发生后,黄霸有些惴惴不安,于是玩起了一招投石问路的小把戏。

当时,汉宣帝的表叔、乐陵侯史高依靠外戚的身份及对汉宣帝的旧时恩义,担任侍中,地位尊贵、显赫。而黄霸居然向汉宣帝推荐史高担任太尉一职。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太尉和丞相职能相近,在汉武帝时期,朝廷就已经废除了太尉一职。

黄霸之所以推荐史高担任这么一个莫须有的职位,其内心的小算盘打得非常紧凑:

一是推荐外戚担任朝廷要职,主动向乐陵侯史高示好,不管汉宣帝同意或者不同意,都能进一步赢得外戚集团的好感;

二是测试一下自己在汉宣帝心目中的地位,摸清楚鹖雀事件对于自己的影响有多大;

三是由于太尉是一个不存在的岗位,无论事态如何发展,都不会影响丞相的权力和地位。

《资治通鉴》告诉你:面对下属的无理要求,当领导的该如何应对

三、汉宣帝的反映

汉宣帝是西汉王朝一等一的吏治高手。当黄霸向他推荐史高担任太尉一职时,他一眼就看透了黄霸的“小算盘”,立马进行了措辞严厉的批评,非常见水平:

第一句:太尉官罢久矣:

太尉这一官职早就不没有了,黄霸你这个丞相不知道吗?

第二句:夫宣明教化,通达幽隐,使狱无冤刑,邑无盗贼,君之职也。

你黄霸的职责是:宣明教化,让隐情上达,使国家无冤狱,城乡无盗贼。管好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了,别的事情轮不到你来操心。

第三句:将相之官,朕之任焉。

将相一类官员的任免是我皇帝的事情。这是乾纲独断的事情,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染指。

第四句:侍中、乐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亲,君何越职而举之?

侍中、乐陵侯史高,是朕的亲近大臣,我对他非常了解,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是我皇帝说了算。黄霸你可把手伸到了我的地盘了,你想干什么!

汉宣帝从摆事实、明职责、讲道理三个方面,有理有据地对黄霸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吓得黄霸摘下帽子不断谢罪。

此后,汉宣帝还对采取了“数日”的冷处理,对黄霸不理不睬好几天,既不追加处罚,也不豁免罪责。让黄霸悬着的心一直不敢放下来,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把天威难测的恐惧。

从此以后,黄霸被治得老老实实,再也不敢有所建议。

《资治通鉴》告诉你:面对下属的无理要求,当领导的该如何应对

四、这个事情告诉我们:

一是职场中,每个人都是聪明人,谁都不要把别人当傻子。随意去测试别人、特别是测试领导的想法和意图,一旦被人看透,后果会很惨。

二是人事权是领导的核心权力。作为领导,必须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权力,不能与别人分享,不能别人染指。

三是作为下属,守住规矩非常重要,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干到完美才是最核心的。越权去干的事情,即便干好了也不一定会有好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