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重要考点之“宋明理学”


教师招聘重要考点之“宋明理学”

一、考情分析

宋明理学的内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频频出现,该部分内容为思想史模块当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常考的考点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内涵及其产生的影响,重点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现将该部分常见的考查形式展示如下,以供各位考生学习和参考。

二、典型参考

1.萧公权评价王阳明学说时提到:“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 )。

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2.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

A.主张“格物致知” B.反对“天人合一”

C.主张克服私欲 D.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3.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

A.藩镇割据的危害 B.伦理纲常的必要

C.佛道思想的猖獗 D.宗法制度被破坏

4.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

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5.宋人的审美目光不是专注于外在的形体、状态,而是内在的神理、涵质。形成宋代这一审美倾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社会制度的转型

C.主流思想的发展 D.个性解放的推动

【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皆纯由个人自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等、自由”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这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说明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权威,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并不宣扬自由平等,故B项错误;王阳明也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

2.【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王阳明把人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从哲学派别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是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故D正确。格物致知是指“考察事物,获得知识”,与材料中王阳明的主张不符,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与题干中的叙述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未体现“克服私欲”的相关论述,故C项错误。

3.【答案】B。解析:材料认为唐代虽然天下太平,但由于官方儒学的地位被削弱,导致少数民族风俗流行,三纲五常风气不正,以致没有君臣、父子、夫妇应有的样子,究其原因在于唐太宗……这样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所以出现藩镇不服从中央领导,朝中权臣横行专权的局面,从反面说明儒家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B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藩镇割据的危害,A错误;佛道思想此时被儒家思想吸收,演变为理学,C错误;宗法制度被破坏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意在强调儒家伦理在元代已经走向了通俗化普及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文学艺术有自身的追求而非以教化为主要追求,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是在宋代而非元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地位依赖官方而非民间力量维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出宋人的审美思维的调整由外在走向内在,使审美出现新的变化,形成思维的内敛性,当时倡导理学—心学—美学的建构,理学家的理学通过文学艺术美术等表现出来,又回到理性,把美学观从外向转为内在的神理、涵质,得益于主流思想的发展,故答案为C。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的是通俗性的发展,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制度的转型,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审美的内敛,不是个性解放,D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