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遊:雨中游謝氏宗祠


紅色旅遊:雨中游謝氏宗祠

謝氏宗祠在哪裡?

沿著銅安公路,從樅陽縣東部經濟重鎮橫埠出發,一路向東,過幾個小站的,就到了現在隸屬銅陵市郊區的陳瑤湖鎮。陳瑤湖鎮大街開發區就分排在銅安公路兩側,有個不是很規則的十字街口。在街口處,折而向西北,進入一條小巷,不遠處就是謝氏宗祠所在地水圩村。

謝氏宗祠,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是桐東抗日民主政府辦公地點,是一處集革命遺址和古建築藝術的雙重文化遺產。據當地人說,宗祠現在是被繁密的街道樓舍遮住了,隱而難現,但七十多年前,這裡是遼闊的陳瑤湖水域,謝家宗祠是建在陳瑤湖岸邊的。我們一到宗祠,立馬就被這座建築的古色古香的氣息以及周圍秀美的中國傳統園林風貌所吸引。天,正下著雨,周遭不見人影,寬敞的祠前廣場,潔淨如境。宗祠的正廳大門和緊鄰在一起的左側院門緊閉著。門是木製的,像所有陳年的木製品一樣,暗紅中透著黑褐色。廣場前面有一方磚石砌就的水塘,塘中水淺量少,池塘邊上立有一塊巨石,白中透著暗紅,上面有介紹宗祠的文字。時令已屆深冬,池塘周圍的柳樹,雖然葉子稀落疏黃,但柳條仍依依在雨中低垂靜默,不失動人的風姿。看到我們一行四人,在雨中打著傘拍照,她們在心中一定暗笑:雨中游,好雅興!

紅色旅遊:雨中游謝氏宗祠

大門不開,我們是無法進入內部觀賞的。家住當地的文友,一面電話宗祠管理者,一邊領著我們在周圍轉了轉。他首先就領我們到祠堂西頭一枯竭的溝壑處,指著一塊標識牌說:“這是林維先上船處”。可不是嘛?牌上寫得清清楚楚。上船?這裡哪有船?哪有水?眼前所見都是廣袤的原野,清雅的村莊。隨著朋友的解釋,我彷彿看見了七十多年前那激盪翻滾的風濤煙雲。林維先,這位桐東抗日民主政府的優秀領導人,剛剛開完會,身上斜背一支駁殼槍,走出宗祠大門,形色匆匆,跨步上了小船,不一會兒,小船就消逝在濛濛的煙濤中,他要向藏身在湖中蘆葦蕩裡的新四軍戰友下達新的作戰任務。此時湖中沙洲上蘆葦俯伏,鳥落鷗翔,我似乎聽見有輕彈的土琵琶聲正悄悄響起。

現在足以告慰先烈們的是,這裡已是人民安樂的家園。

紅色旅遊:雨中游謝氏宗祠

我們沿著池塘周圍花木扶疏的幽僻小路繞到池塘前方,這裡立有東晉名臣謝安的漢白玉雕像。陳瑤湖謝氏正是在淝水之戰中立下不世功勳的決策者謝安的後人。

宗祠的管理人員終於到了,我們進入了內部參觀。我們由西面的側門進入。這是一幢與宗祠正廳相鄰相通的側院,有廊道和廂房,是桐東抗日民主政府舊址陳列館。環繞廊道和廂房,全是當年曾在這裡生活和戰鬥過的新四軍戰士們的圖片資料以及他們當年使用過的物件。其中有兩樣東西,最為引人注目,我在它前面凝視了很久。

一樣,是兩隻掛在一根廊柱上的馬燈。橢圓柱狀的玻璃燈盞上仍留有當年燃熾過的火焰的褐色的斑痕,這是當年新四軍戰士在暗黑的路途用以啟迪光明的燈具啊!這種燈在我的家鄉是常見的,我小時候,也用它照過明呢!這種燈,不怕風,不怕雨,無論路途多麼艱苦,它能堅定幫你照耀前方的路。我似乎看見了,那閃爍在陳瑤湖湖心明滅的燈光了。一星、兩星、三星……最後,無數的星光連成一片,燦爛了整個星空。

紅色旅遊:雨中游謝氏宗祠

另一樣,是介紹桐東抗日民主政府三位優秀英雄領導人的資料圖片。他們是:林維先、魯生、黃彬。林維先是三位中唯一看到新中國成立的人。他是安徽金寨人,被毛澤東稱為“遊記專家”。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他是光榮的,也是幸運的。魯生,湖北黃梅人。1940年10月任中共桐廬無縣委書記,為建立和發展黨領導的武裝,開闢桐東抗日根據地,打擊日偽頑軍,立下赫赫戰功。1941年2月,在日軍瘋狂掃蕩桐東抗日根據地時,不幸犧牲,年僅25歲。要知道,他的父母曾是國民政府湖北法院法官,曾對他參加共產黨革命行動,百般阻撓過。可是,英雄的血是要灑在征途上的。魯生,就是這樣把他年輕的生命奉獻給了桐東這片熱土,奉獻給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日戰爭!黃彬,是土生土長桐東人,樅陽橫埠人,是解放後著名的將軍外交家黃鎮的胞弟。早年在浮山中學讀書時,就積極參加進步革命運動,並在家鄉開展革命工作。後來,曾赴延安抗大學習。1938年回到桐城,任桐城縣抗日武裝部長兼任第二遊擊大隊長。1942年,因過江執行任務,在返回途中,遭遇日艦,壯烈犧牲。他的英靈永遠留在了他深愛著的家鄉土地上。現在,他和十多位一道犧牲的戰友的紀念碑就巍然屹立在橫埠鎮政府附近一大院內。

看著這些圖片和老物件,我的心受到了一次英雄般的洗禮。我知道,這裡不僅承載著一個家族的歷史,更承載著桐東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紅色記憶。

紅色旅遊:雨中游謝氏宗祠

參觀完抗日舊址,我們穿過後進廊坊一個耳門,進入宗祠的正廳。這是一座典雅恢宏的古建築。寬敞的議事大廳,肅穆的享堂,透亮的天井,高翹欲飛的屋簷,莊嚴的馬頭山牆,粗壯的廊柱,錯綜的木質架樑,無不訴說著家族的興盛和封建古文化的莊重。我對建築藝術實在所知甚少,後來查閱相關資料,才得知,這座宗祠還是一處有著重要藝術價值的中國建築精品。宗祠的主體是三進二天井帶跨院式佈局,具有多元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風貌。既有明顯接近北方乃至中國傳統古建築的營式規範,又有顯現徽派建築風格的馬頭山牆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等細節構件,同時還有古代皖東南,贛東北建築架構等特徵。它兼容南北而有著濃郁的地域歷史文化氣息。據考證,這座宗祠,始建於明宣德七年(1432年),距今有近六百年的歷史,中間風雨駁蝕,幾經毀壞和維修,其基本的風貌仍保留著,是老桐城地區為數甚少的古建築之一。2007年到2008年,當地政府在文物保護單位大力協助下,籌集巨資,歷時一年半,進行了全方位修繕。現在謝氏宗祠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銅陵市首個紅色旅遊基地。

紅色旅遊:雨中游謝氏宗祠

在遊覽過程中,有兩座小樓,讓我們這些自稱文化人好生尷尬,一臉的懵懂。只見在一處不大的四方天井內,振翅欲飛的簷角下,東西相對建有兩棟形式相同的二層小樓,面積不大,估計只有兩米見方,廊柱結構。除了從一樓有個梯子可以爬上二樓外,閣樓與其它建築毫無相通之處。我們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小閣樓到底是幹麼事用的呢?既不能住,又不能放物件,按現代實用建築觀點來說,純粹是浪費建築材料和建築空間嗎?也真是我們少見多怪啊!後來我查找相關資料,它就是“傳說”中的“鐘樓”和“鼓樓”!晨鐘暮鼓,才是一個封建大家族應有的標配啊!

雨,一直在下著。陳瑤湖,波光不再,有的只是周圍寧靜的人間煙火。

紅色旅遊:雨中游謝氏宗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