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鬼子六”恭亲王奕䜣被慈禧太后玩得“滴溜转”?

雲清看世界


恭亲王奕䜣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在辛酉政变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担任枢机重臣,广受中外赞许。但是这样一位才智卓绝的出色政治家,却长期受制于慈禧,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间,我认为有下面几个原因:

1、慈禧直接控制皇帝

奕䜣秉政的时代先后有两位皇帝,同治帝和光绪帝。其中同治帝是慈禧的亲儿子,光绪帝是慈禧力排众议、乾纲独断推举登基的。这两位皇帝继位之时,只有几岁,完全在慈禧的掌控之中。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慈禧通过直接控制皇帝,以皇帝的名义发号司令,成为皇权的代言人。

奕䜣虽然位高权重,但毕竟身为臣子,他在面对慈禧时实际上面对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自然不具备和慈禧分庭抗礼的能力。慈禧在几次与奕䜣的冲突中,巧妙的借用皇帝的名义敲打、整肃奕䜣,而奕䜣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2、慈禧拥有最高决策权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和奕䜣对清廷的最高统治权进行了划分。奕䜣虽然获得了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的头衔,但是真正的赢家是慈禧——慈禧通过垂帘听政体制,在法理上获得了对朝政的最高决策权。

同治元年的一份上谕说明了慈禧的这种地位:

“现在一切政务,均蒙两宫皇太后躬亲裁决,谕令议政王军机大臣遵行。”——《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

根据规定,各类奏折需要先交由慈禧、慈安审阅,之后再召见议政王、军机大臣听取两宫指示,最终做出处理。

所以,奕䜣并没有独断专行、处理政务的权力,必须得到慈禧、慈安的认可。清廷的决策权,掌握在慈禧手中(慈安后去世)。

在权力分配和排位上,奕䜣根本无法与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对抗。

3、奕䜣政敌太多

奕䜣长期主政枢机,树敌颇多。

恭王的敌人主要有两派,一伙是奕䜣的弟弟醇亲王奕譞,此人颟顸保守,盲目排外,对引领洋务风潮的奕䜣颇多不满。

“请摒除一切奇技淫巧,洋人器用。”——《翁同龢日记》

奕譞的这种敌视态度受到了慈禧的重视,先是在天津教案中利用奕譞的提议训斥了奕䜣,甲申易枢中直接用奕譞替换了奕䜣。

另一伙是清流党,成员有盛昱、文廷式等人。这些人同样攻讦奕䜣的洋务政策,慈禧对此大加利用。1884年,慈禧以盛昱参奏军机大臣为契机,一举扳倒总领中枢20余年的奕䜣集团,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慈禧充分利用了奕䜣的各路政敌攻讦奕䜣,让本就被慈禧反复打压的恭亲王更加顾此失彼,手忙脚乱。

结论

总之,慈禧掌握着清廷的最高决策权、控制着皇帝,又可以利用奕䜣的诸多政敌,面对这样的对手,身为臣子的奕䜣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任由慈禧宰割。

《清史稿》、《翁同龢日记》、《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


历史深度报道


我们先来看看两人的出身。奕訢是在道光二十年出生的,他是众多皇子中的一员,而且在年少时,才华过人,深受道光帝的器重。但后来在帝位之争中,因为种种原因输给了奕詝。慈禧叶赫那拉氏,她出生在一个中级阶层的满洲贵族家庭,她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通过选秀进入了宫中。

刚进入皇宫的慈禧,身份并不是很高。后来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大清政权摇摇欲坠,咸丰帝破例任命奕訢为军机大臣。奕訢殚精竭虑,包住了大清政权。奕訢在这次危机中不俗的表现,传到了经常关心国家大事的慈禧耳中。

慈禧真正了解奕訢的政治能力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当时外国人攻占了北京城,当时朝廷上下一片惊慌,根本没人知道洋人到底想干什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奕訢绞尽脑汁,稳住了来者不善的洋人。

后来咸丰帝在临死前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大清继承人,但因为年龄小的缘故,于是任命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少的皇帝掌控朝局。在这样的情况,慈禧想到是,她们母子的小命在顾命八大臣的手里,肯定是死路一条。所以,她以生死厉害关系,说服了慈安太后,接着就是找支持自己的同盟,慈禧立即想到了奕訢。

当时在北京主持工作的奕訢也是不甘心,他对皇兄的后事安排非常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和奕訢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后来两人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解除了八位顾命大臣的一切权利。

政变之后,慈禧和慈安共同垂帘听政,奕訢是议政王把持朝政。时间一长,慈禧和奕訢在政治权利上产生了分歧。同治四年,慈禧率先发难,她借一名叫蔡寿祺的人弹劾奕訢,当时奕訢并没有把慈禧的发难当回事。这就让慈禧抓住了轻视太后的把柄,于是慈禧召集大臣讨论奕訢的罪过。于是这些大臣匿了一些莫须有的奏章,奕訢被迫停职。

奕訢也知道弹劾他的罪名都是胡编乱造,但是在慈禧的操作下,因为之前奕訢轻视她的缘故,他又被按了忤逆之罪。这下大清朝野上下一片混乱,慈禧见状,下了一道秘旨,意思是奕訢犯的是忤逆罪名,要罢免他的军机议政。就这样奕訢被挤出了核心政治圈。

虽然后来,奕訢、慈安和同治帝合谋杀了慈禧太后的亲信安德海,但当时的慈禧权利已是非常大,对慈禧来说已无大碍。慈禧掌握大权之后奕訢再也没有进入过大清的政治核心圈。


公元前


恭亲王奕訢是一个相当有才能的人,从1861年开始到1884年的“甲申易枢”奕訢被撤职,在这二十多年中,恭亲王奕訢执掌的清政府,恢复了太平天国运动与鸦片战争后所留下的经济创伤。并且,在恭亲王的推动下洋务运动也得以积极发展,从而取得了“同治中兴”的政绩,但是也因为亲近列强,学习西方技术,被朝廷中的清流派文人鄙视,“鬼子六”这个称号就是这些文人起的。

那为啥这样一个有才干且有权势的亲王,却被慈禧给玩弄于股掌之中?

慈禧的权力在恭亲王之上

恭亲王奕訢的权势最高的时候,就是在“辛酉政变”后,因为恭亲王帮助两宫太后夺得权力,而被封为“议政王”。虽然这个时候的奕訢集国家大权与一身,但是他的这个“议政王”称号,却和多尔衮、载沣的“摄政王”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表面上只是一字之差,但实际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议政王的“议”也就是只有讨论、商议的份,没有拍板的权力,拍板还是要经过两宫太后,这可比行使皇权的监国摄政王权力差多了。

而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是垂帘听政,本身这两位没什么权力,但是因为同治皇帝太小,需要两宫太后暂时理政,这两宫太后也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有了这样的权利,那议政王也就不算什么了。

结果在1865年,一个七品翰林院编修蔡寿祺为了升官,弹劾起了恭亲王,就是这么一个小官的弹劾,就让慈禧轻松革除了恭亲王议政王的称号。可见,官大一级压死人,恭亲王权力再大,再有能耐,也只能是慈禧的一个臣子,只能被慈禧摆布。

恭亲王在朝中没有太多人的支持

原本咸丰帝的遗诏是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共同辅政,但是恭亲王却帮助慈禧政变,击败了八大臣,夺取了国家大权。这是有驳咸丰遗旨的,也可以说是谋逆。这样恭亲王就不仅得罪了在政变失利的怡亲王、郑亲王等人,也同样得罪了满清宗室贵族。这样一来,在宗室中就没有太多人支持恭亲王。

还有清朝后期因太平天国崛起的汉族官僚如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虽然恭亲王与这些人走得很近, 但是这些人的功劳都是自己打下来的,因此若是在拥有皇权的慈禧与被打压的恭亲王之间做出选择,那肯定是会支持慈禧。

没有众人的支持,恭亲王想翻身,那是孤掌难鸣。总的来说,恭亲王与慈禧相比,还是慈禧的权谋之术更胜一筹,别看慈禧治国不咋地,但要说勾心斗角、玩弄权术她绝对是一把好手。


虾扯文史


你是太后也会玩的地流转。慈禧老公犯了个错误,当皇帝接班人不如六弟,死了不让老六当顾命大臣。慈禧为了夺权拉拢老六杀肃顺八大顾命大臣。所以 慈禧有权,有知遇之恩。所以玩的他地流转


原来你很帅源自你


鬼子六,玩不过慈禧,是他压根没想与慈禧斗,后世对于恭亲王的评价曾经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一生为奴”,那么事实上恭亲王奕有没有一生为奴呢?换句话说就是,奕和慈禧之间有没有过斗争。

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他出谋划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危机,迎来同治中兴。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让他经历了很多不幸,儿女多早殇,侥幸活下来的则难堪造就。

事实是肯定的,如果恭亲王和慈禧太后之间没有斗争的话,那么在1884年,慈禧太后就不会拿掉恭亲王的职权了。咸丰帝在位的时候对于恭亲王一直不是很信任,也担心奕在自己驾崩后篡权夺政,所以,在咸丰帝临终前任命的辅政大臣名单中,并没有恭亲王。咸丰帝死后,八大臣辅政,八大臣在内外政策上面与慈禧太后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矛盾日增。最后是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一同把八大臣拿下,从而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叔嫂共治的局面。

恭亲王之所以斗不过慈禧太后,首先当然与慈禧太后处于上面,恭亲王再怎么说只是一个臣僚,而且慈禧太后还不是一个普通的上面,她是掌握实权的,所以只要一个随便的理由,就可以置恭亲王于死地。而清朝的时候,正统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会再像明朝或者元朝那样,皇室内部经常发生叛乱,所以恭亲王根本没有实力反击。其次,慈禧太后的权谋之术也绝非恭亲王所能比,虽然恭亲王点子多,但充其量也就是鬼点子,所以有外号“鬼子六”,而慈禧太后则是多少年在政坛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谙熟政治斗争,其性格也是阴险狡诈型的,所以,恭亲王根本不是老太后的对手。

不过,在1895年后,清廷又面临巨大的危机,慈禧太后在情急之下还是决定让恭亲王出来主持政局,一直到戊戌变法前期,恭亲王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