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O利率下降20个基点,将推动4月LPR利率明显下降


OMO利率下降20个基点,将推动4月LPR利率明显下降

核心观点

货币政策的“双降”在月末落地,此次OMO降息是央行层面进一步逆周期“加码”的举措,是落实政治局会议精神的行动体现,预计4月MLF和LPR利率将迎来等幅下降,帮助企业在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减轻融资成本压力。后续存款基准利率的调降仍然可期,4月或还可期待进一步的降准操作。

事项

2020年3月30日,央行发布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2.20%,较上一次操作利率下降了20个基点。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正文

OMO降息时点在G20会议、政治局会议之后,是全球央行同步抗击疫情的一个措施和信号,也是落实政治局会议精神下央行层面的进一步“降成本”举措。

在过去的两周时间当中,尽管我国国内的新冠疫情已经得到较好的管控,但海外疫情扩散显著,全球确诊人数超70万人,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也对我国的外贸出口行业形成了较大不利影响。因此全球主要经济体领导人在3月26日召开了G20的视频会议,我国政治局会议也在之后召开,对下一阶段的逆周期政策进行了部署,我们认为此次OMO利率的降息也是央行层面进一步逆周期政策的落地。我们此前提示,今年的一季度和二季度将是货币政策的集中窗口期。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下降也是在3月16日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落地后,体现了应对疫情冲击下政策在“量”和“价”两个层面的呵护。

预计OMO-MLF-LPR利率的联动将在4月体现,4月LPR有望下降至3.85%水平。由于近期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已处于极其宽松的状态,因此我们认为OMO利率的下降更多是为了指引MLF利率的下降,进而通过LPR报价模型引导至实体融资利率端。从历史上来看,MLF利率通常跟随OMO利率而调整,因此此次OMO利率20个基点的下降,预计也将对应MLF利率在4月的等幅调降,即下降至2.95%左右水平。对应到LPR的报价模型,我们预计一年期的银行加点端幅度将保持不变,因此一年期LPR利率有望在4月下降至3.85%左右水平,而5年期LPR可能下降10个基点左右,至4.65%左右水平。

存款基准利率降不降?下降概率进一步增加,二季度为主要观察窗口。由于本次OMO利率已先于存款基准利率下降,而LPR利率下降为大概率情形,因此,从净息差角度,短期银行或将承担一定的成本压力。尽管从时点上看,由于新发放贷款利率对银行贷款收益率影响相对迟缓,但拉长来看,若OMO/MLF利率今年下降30个基点,那存款基准利率大概率会有15个基点左右的降幅,否则对银行体系而言的冲击会相对过大,我们认为二季度有望迎来存款基准利率的下降。

货币政策节奏展望:重申主要货币政策观察窗口在Q1和Q2的判断,二季度是存款基准利率调降的窗口期,维持LPR利率有望降至3.7%-3.8%水平的判断。而预计准备金率还有100个基点左右的下降空间。后续来看,我们认为二季度是实体需求回暖、CPI通胀压力下行而PPI仍处低位的时间窗口,是一个较好的利率调降时机,预计存款基准利率有望在这一窗口下调10-15个基点,以帮助实体融资成本的进一步下行,扶持实体经济,一年期LPR利率在4月有望降至3.85%,而后续仍有1-2次下降空间,有望降至3.7-3.8%左右水平。另一方面,数量层面的宽松政策也不会缺席,预计准备金率将还有两次共100个基点左右的下降,若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超预期,则有可能下降150个基点,最早4月下旬将迎来准备金率的下调,而下一次降准时点或在6-7月期间,帮助保持融资环境的合意水平。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0年3月30日发布的报告《2020年3月30日央行OMO降息点评:OMO利率下降20个基点,将推动4月LPR利率明显下降》,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相关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有道云等方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使用本资料。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应首先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完成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并充分了解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在此之前,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订阅号中的所有资料版权均属中信证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复制本订阅号中的内容。除经中信证券认可的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