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兼施”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

□ 馬曉河 劉振中

經過疫情大考,補齊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短板的任務顯得更加緊迫。對此,必須緊緊圍繞農民生產生活需求,明確新的攻堅方向,在物流、網絡、教育、醫療、文化、農業生產等方面“軟硬兼施”、持續發力,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短板。

疫情期間,我國城鄉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都經歷了一次大考。相對而言,城市地區在資源配置、供應保障等方面展現出了較高的發展水平與韌性,而農村地區則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網購與物流體系不夠暢通,封村斷路後購物不便;水電、煤氣等生活基礎設施落後,無法實現在線繳費;公共衛生與醫療資源匱乏,社區防控能力較為薄弱;等等。這些問題表明,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還存在許多深層次的短板。

供需結構不平衡。當前,大部分農村基礎設施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大量“空心村”都擁有了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但一些“老少邊窮”和深度貧困地區,由於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投資成本高,安全飲水、道路等基礎設施缺口依然較大。此外,大多數農村基礎設施為政府代建,難以準確反映不同地區農民對基礎設施的真實需求,供需不匹配造成較低的使用效率。

一體化均等化水平偏低。在基礎設施均等化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導向下,部分在城鎮輻射範圍內的城郊村已經實現了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一體化,但大部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質量不高,特別是道路的質量和寬度標準偏低,社會保障力度也偏弱,尤其是醫療、養老保障水平和能力遠落後於城鎮。此外,城鎮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良好的監管長效機制,但農村基礎設施長期處於“有建無管”的狀態,既缺乏管護資金,也缺乏管護機制。

新基礎設施未能實現城鄉動態均等。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聚焦於水、電、路、氣、房等基礎層面,而信息、物流等現代化基礎設施供給滯後,截至2018年,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保持穩定,達到38.4%,但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農村地區36.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相當一部分城市地區已在積極部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未來城市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和農村基礎設施更新遲緩可能導致新時期的供給不平衡。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軟件”供給不足。目前,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硬件”距均等化越來越近,但鄉村教師、醫生等人才缺口嚴重,鄉村文化建設形式大於內容,鄉村生態環境脆弱,一些村莊“髒亂差”現象依然存在,農村散煤燃燒、秸稈焚燒等大氣汙染問題尚未根治,農村公共服務質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生產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薄弱。當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主要傾向於改善農民生活條件,而生產性基礎設施仍相對薄弱,如,農村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缺失,鄉村旅遊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突出,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不足,農村流通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倉儲物流的短板尤其嚴重,目前只有大概41.7%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建有冷庫,11.1%配備了冷藏車,12.9%有陳列冷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繼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全面小康社會,以農民生產生活需求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需要調整思路,明確新的攻堅方向。

由“全面撒網”轉向“精準清零”。堅持“六個底線思維”,從解決“老少邊窮”地區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精準推進健康鄉村保障線、農村教育公平線、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線、農民社保兜底線、農村養老幸福線、災害綜防安全線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底線建設,走好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公里”。全面推廣中小型基礎設施“政府投資+村民自建”機制,精準滿足不同地區農民的現實需求。落實社會保險扶貧政策,確保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成員全部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健全覆蓋城鄉特困群眾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強化農村低保對象的動態化精細化管理,以扶老、助殘、愛幼、濟困為重點,構建新型社會福利體系,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將殘疾人普遍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予以保障和扶持。

由基本保障轉向優質供給。堅持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質量均等化供給思路,重點建設農村標準化水廠、城鄉垃圾汙水一體化處理體系,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旅遊道路、村組路、資源路、產業路的新建、拓寬和改造。強化城鄉間公交連接,推進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向城鎮周邊延伸,逐步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加快完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和站點,健全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體系。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政策,提供基礎性全方位全週期的健康管理服務,全面提升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聯網直接結算。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養老、醫療衛生、環保、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建立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多元化供給機制,通過競爭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由靜態均等轉向動態一體。按照“適度超前、提質增效、集約節約、安全高效”的原則,均衡合理配置城鄉資源,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構建支持農業農村跨越發展的基礎設施體系,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高農村光纖寬帶接入能力,提高農村光纖網絡家庭住戶覆蓋率和接入速率。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加快推進行政村通寬帶工程建設,推動5G城市、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地區延伸和覆蓋。統籌推動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構建分級分類投入機制。推動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資源向農村傾斜,逐步建立健全深度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動態更新機制,全面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最大程度實現城鄉供給動態一體化。

由“硬件”均等轉向“軟硬”兼施。在加大對鄉鎮衛生院硬件設施投入的同時,注重對農村醫護人員素質的培養。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為農村孩子提供公平有質量的義務教育。建立鄉村教師、醫務人員補充機制,通過穩步提高待遇增強鄉村崗位吸引力。試點推廣城鄉教育聯合體和縣城醫共體建設,增強鄉村公共服務“軟”實力。充分發揮鄉村文化設施的作用,豐富鄉村文化內涵,將鄉村文化陣地建成提升農民素質的“新平臺”、學習新技術的“加油站”、傳播鄉風文明的“靶向”和滋潤農民心靈的“紐帶”。

由側重“生活”轉向“三生”同建。在完善農村生活、治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同時,加強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推進農產品電商配套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村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等短板,構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骨幹網絡,鼓勵商貿、運輸、郵政、快遞、供銷等企業向農村延伸服務網絡,著力解決物流入村“最後一公里”問題。搭建高效的信息服務平臺,提供政策法規、扶持政策、項目信息、專家導師、人才和物資供應等創業資源服務,面向廣大創業青年和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一站式的集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市場資訊、農情預警、專家諮詢於一體的智能化服務平臺。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計劃,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城鄉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深入推進鄉村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設,提升鄉村“顏值”,創造各美其美的鄉村人居環境。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