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之間的“碰撞”更加靈活限制更小

藝術品之間的“碰撞”更加靈活限制更小

財見2020年3月31日,傳統上,藝術史是參照日期、地點、流派和技巧等精確標準來分析藝術趨勢演變的。然而,如今,似乎普遍採用了一種更加靈活、關聯性更強的方法,最大動力可能來自互聯網和社交網絡普及帶來的思想、展覽、藝術家和作品之間的動態碰撞。ArtMarket.com創始人兼總裁蒂埃裡·埃爾曼(Thierry Ehrmann)表示:“博物館習慣了以線性方式向我們展示藝術史,將作品按時代和流派進行分組。但現在博物館更傾向於更自由的展示。這乎反映了另一種拍賣圖錄趨勢,即當代作品在古典大師的作品或現代傑作旁邊展出,反之亦然。”為了紀念其2019年度藝術市場報告的發佈,Artprice在紐約蘇富比藝術學院舉辦了圓桌會議,探討這一範式轉變。

人們現在已經對極具反差的藝術形式習以為常,這種藝術形式目前非常流行。數年來,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邀請了多位當代藝術家在其花園和沙龍展出作品,包括傑夫·昆斯(Jeff Koons)、格扎維耶·威蘭(Xavier Veilhan)、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伯納德·維納(Bernar Venet)、李禹煥(Lee Ufan)、阿尼什·卡普爾(Anish Kapoor)和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當代藝術家之間和華麗的巴洛克裝飾風之間的“碰撞”每次都能夠帶來“視覺衝擊”。這種視覺衝擊將早期藝術與當代作品完美融合在一起。如今,藝術品之間的“碰撞”更加靈活,而且這些“碰撞”的限制性更小,最重要的是不斷地演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一些畫廊每六個月換一次畫,以展示更多畫作,並推動新的“碰撞”。可以肯定的是,藝術市場將不得不開發新的工具來適應這種加速發展。

相關鏈接 :

http://www.artprice.com

https://www.artprice.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