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石窟值得一看嗎?

頻創隨行


洛陽龍門石窟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非常值得一看。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被稱為五A級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伊河兩岸龍門山和香山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本紀初的時候,借到洛陽一拖出差的機會,抽出空閒時間遊覽了一次龍門石窟。據導遊小姐說,龍門石窟開鑿於公元1781年至1853年,歷時72年。由吳來清、楊汝蘭、楊際泰三人分三階段組織眾多石匠開鑿。後來歷朝歷代不斷完善,才有了今天的規模。

在入口處有一圓柱石坊,上書“龍門”二字,並刻有“元寶”,據說能保佑人發財發達,吉祥如意,所以遊人都喜歡用手摸一下。我也學著眾人的樣子試著摸了一下,也想時來運轉,沾點財氣。

整個遊覽都被先們的智慧和創造力所折服,一尊尊佛像栩栩如生,一幅幅圖畫宛如真景再現。每到一處都禁不住感嘆,這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偉大創造力的體顯。加上導遊小姐的解說,更讓我們佩服的無體投地。

美中不足就是中午吃飯時總感覺讓人坑了,但人生地不熟的只能裝著明白當糊塗吧!這次旅遊總體感受還是不錯的,洛陽龍門石窟文化底蘊厚重,非常值得一看。


德州水上泉城


洛陽龍門石窟值得遊覽。在我看來,龍門石窟是洛陽最值得遊覽的景區。這座石窟早在2000年就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是河南省最早的世界遺產項目,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國內,龍門石窟跟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我國四大石窟。

洛陽是我國最知名的古都之一,保留著不少古蹟和遺址,其中龍門石窟就是其代表作。龍門石窟建於公元493年,跟北魏孝文帝遷都有直接關係。在此之前北魏的首都在山西大同,當時崇尚佛教,大同的雲岡石窟就是這個時候開鑿的。大約30多年後,首都南遷到洛陽,於是在洛陽開鑿龍門石窟,一直保留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的開鑿,從北魏開始,一直延續到宋朝,前後延續了400多年,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的佛像,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座是唐朝開鑿的盧舍那大佛,據說是以武則天為原型開鑿的,佛像高17.14米,頭高4米,是龍門石窟10萬尊佛像中最大的一尊,也是龍門石窟的標誌。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所在的龍門山,被伊河分為東山和西山兩部分,其中主要的精華在西山,東山也有一小部分石窟,都是唐朝時開鑿的。遊覽龍門石窟要大半天時間。


river2014大河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13公里處,主要由西山石窟和東山香山寺組成。它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著名的三大佛教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由山西遷都洛陽前後,大約在公元493年左右,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斷續雕刻達400餘年。在1961年首批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0年又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河南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的榮譽稱號。


找幾個典型的景點大概看一下。

No.1 賓陽三洞

因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且並排佈局而得名。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中間的是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No.2 蓮花洞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人民大會堂的蓮花頂就是依據此蓮花設計而成。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南北兩壁上雕有僅2釐米高的小佛像,他們是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每個小佛像的五官清晰可見,栩栩如生,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像,又刻的如此精工細作,可謂是龍門一絕。

No.3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盧舍那大佛龕”,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雕像精美、技藝精湛,是龍門石窟開鑿規模最大的摩崖像龕,也是龍門石窟唐代雕刻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主尊“大盧舍那大佛”坐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相豐滿圓潤,佛首垂微,作俯視狀,似乎在關注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大佛的雙目更是雕刻中的畫龍點睛之筆,其設計者的獨具匠心,使得禮佛朝拜者無論站在任何地方,以任何角度都能與大佛的目光交匯,令人畏而不懼,可敬可親。


No.4 香山寺

香山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並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雲,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遊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新香山寺借鑑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遊道等。


No.5 白園

白園,位於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白居易墓、臥石碑、烏頭門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墓前型石鋪地,墓後草坪如毯,周圍翠柏環抱,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


怎麼樣,是不是很值得一去呢?

我是“旅遊小錦囊”獨立旅遊自媒體,去旅遊帶上小錦囊,看不一樣的風景,走不一樣的路!


旅遊小錦囊


洛陽龍門石窟,文化底蘊深厚,非常值得一看!

提及荒漠,首先印入腦海的是什麼?是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而在河南省洛陽市有這樣一個地方——現存窟2300多個,雕像10萬餘尊,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典範之作,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這裡是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年間,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到底有怎樣的文化底蘊呢?一來起看看吧~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是詩人白居易對於龍門石窟的描述。龍門石窟風景秀麗,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這裡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自古以來,這裡都是游龍門的第一景觀。山水相依,龍門石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同時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夜晚的龍門石窟,燈火通明,又是一番別緻的好風景。

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巧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這裡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前方。高直的鼻樑,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祥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聖潔。

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展現的書法藝術,字體端莊大方、剛健質樸、既具隸書格調,又有楷書因素,是“魏碑”體的代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藏有造像36座、題記8塊、雕像48件、器物32件、瓷器64件、青銅器32件、磚雕64塊、石刻16件、書畫碑刻160件、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龍門石窟是河南人民的寶貴遺產、也是中國人民的、更是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


揹包的路人


洛陽美景首當其衝就是山水形勝的龍門石窟。

龍門之美,感覺除了人文,還有的就是迷人的山與水,二者結合,相得益彰,美輪美奐。

龍門又稱“伊闕”,兩山對峙,碧水中流,春暖花開時節,兩岸綠樹合翠,山花爛漫。登高望遠,惠風和暢,清波盪漾;龍門古橋,長龍臥波;千年大佛,威儀端莊;令人內心震撼,頂禮膜拜。

若臨秋冬之日,或暖陽和風,沙鷗翱翔,鶴鳴九天。或白雪皚皚,瓊花玉樹,清淨世界,更使人心境清淨,釋然超越了。

大環境美輪美奐,涯壁上的石刻更是人類瑰寶,刻像眾多,雕刻精美,鬼斧神工,令人驚歎。

所以說龍門石窟,絕對值得一看。




絲綢之路Ly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被稱為AAAAA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伊河兩岸龍門山和香山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寧靜的藍831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

龍門石窟還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每個石窟都有一段故事,無論從哪個方向看盧舍那大佛,大佛都會朝著你微笑,你說神奇吧!歡迎您來洛陽觀光,到洛陽龍門石窟一遊!


洛邑炎弟


來洛陽,最值得一去的就是龍門石窟。

龍門是洛陽南大門,伊水緩緩中流,兩岸香山、龍門山蔥蘢對峙,遠望像天然的門闕,春秋戰國後獲名“伊闕”。隋煬帝時,因皇宮大門正對伊闕,得名“龍門”,“龍門”二字為陳毅元帥題寫。

“龍門山色”自古為“洛陽八景”之首,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綿延約1公里,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秀美旖旎的風光讓人流連忘返。白居易有詩讚嘆,“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

賞石刻藝術,到龍門石窟。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四大名窟”。歷經400餘年之久雕刻完工的龍門石窟,今存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龍門石窟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

“奉先寺”由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開鑿而成,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主佛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面容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賞書法,龍門石窟中的“龍門二十品”是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來龍門,不可不到白園。白園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眠之地,登上白園所在的東山琵琶峰,可遠眺龍門石窟,賞龍門之盛景,發思古之幽情,是難得的精神享受。


龍門石窟周邊環境宜人,配套設施齊全,是名副其實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隨著高鐵站“洛陽龍門”站的啟用,會有越來越多的遊客到此一遊。


洛陽晚報


如果說中國4大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遺產、五A景區的洛陽龍門石窟不值得一看的話,那麼作為洛陽人,我想說你還是來看看龍門石窟吧,否則能領會世界著名的石窟文化藝術精華麼?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龍門山色!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

北魏以來,這裡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盪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鍾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於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遊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其次,我們來了解一下龍門石窟的藝術價值。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的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鑑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是藝術欣賞的最佳之地。

第三,我們再從野史和民間傳說來佐證一下龍門石窟的名氣和故事。據說盧舍那大佛是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

你知道盧舍那石窟佛像花費了多少銀子?雕刻了多長時間嗎?武則天用兩萬貫脂粉錢贊助建造工程,至上元二年(675年)12月完工,歷時3年9個月。

第四,我們再來談談龍門石窟的龍門2個字是誰題的字?好吧,我把謎底揭曉了吧——龍門大橋上的是共和國元帥陳毅寫的,裡面那個門上的是文藝巨匠郭沫若寫的!

厲害吧?這就是龍門石窟值得一看的理由和論述。


藍毛王


龍門石窟非常值得一看,這是毋庸質疑的。“丁小的時空”不想給你介紹景點,百度上就有詳細介紹,不用我多言,我從龍門石窟的價值方面告訴你非去不可的理由。

  •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建造,時間跨度過400多年之久。石窟長達1公里,現存2345個窟龕,10萬餘尊造像,2800餘品碑刻題記。

龍門石窟的藝術風格,在追蹤印度石窟藝術的基礎上,繼承大同雲岡石窟藝術之風,又與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佛教造像藝術呈現出“改梵為夏”的趨向,出現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造像從神態氣質、衣著服飾到雕刻手法煥然一新。

北魏佛雕造像藝術風格是秀骨清像,唐代造像軀體豐腴,面相圓潤,胸部隆起,典雅端麗,呈現出的盛唐氣象,並且精雕細刻,線條自然流暢,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形似完美的佛雕藝術的頂峰。

代表龍門石窟唐代造像藝術最高成是盧舍那佛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面部飽滿,慈眉修目,微含笑意,是宗教理念與人間審美的完美結合,人神交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石窟造型藝術最完美的代表性作品。

龍門碑刻是書法藝術的精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保留了漢隸的遺風,又孕育了唐楷新體的因子;由岑文本撰文、書法名家褚遂良書丹的《伊闕佛龕之碑》,是初唐時期楷書藝術的典範;《大盧舍那像龕記》則是盛唐時期楷體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

  • 龍門石窟是研究歷史的博物館

龍門石窟不僅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也是研究從魏晉到宋代社會現象的歷史博物館。龍門石窟是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反映了佛教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盛衰命運,從某些側面折射出當時政治風雲變幻和社會發展態勢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記載開窟造像事蹟碑刻題記是研究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領域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石窟造像內容涉及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有華嚴宗、淨土宗、法相宗、三階教、密宗、禪宗等,甚至出現了道教的題材和景教的遺蹟,反映了佛道互相滲透的文化現象,是研究宗教文化大融合的重要資料。

到龍門石窟一遊,不僅能欣賞到高超的石雕藝術,進行藝術的薰陶;同時可以瞭解厚重的華夏文明史,增加民族自豪感,相信你一定不虛此行。春光明媚,正是旅遊好時節,歡迎你到龍門石窟一遊,定會有不小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