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漢武帝沒有解決郡國並行的危害,漢朝會不會成為短命王朝?

芬芳杜若


劉邦當時提出這個建議還是好的,畢竟,從西周封建到秦漢建國,有八百年的歷史。大家都認可這一套才跟著你劉邦打天下的,這樣一來,有功之臣不得不封,封了不少異姓王,(當然異姓王很少有好下場的)但既然都封了外人,沒道理不封我們劉家自己的,於是又封了不少同姓王。畢竟大秦帝國就用的郡守制,二世而亡。劉邦兩項融合,成了軍國並行制了。


至於如果沒有推恩令漢朝會不會成為短命王朝,我認為不會哦。周朝實行的分封制,結果他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王朝,足足存活了791年,漢朝要是軍國並行的話,如果不是某個皇帝太過昏庸的話,地方也是不好起來造中央的反的。

就算造反的話,搞不好也會想東周一樣,中央仍然存活,地方上打的不可開交,就像東漢一樣,只有等到剿滅了其他諸侯,曹丕才會逼皇上退位。


時間如水前流


如果漢武帝沒有徹底解決郡國並行的危害,西漢很有可能會成為短命王朝。

郡國並行制之由來

經過幾年楚漢之爭,劉邦率領韓信、蕭何等人終於打敗了項羽,一代霸主就此隕落,中國迎來了西漢王朝。

劉邦認為秦朝之所以如此短命,是沒有實行分封制,沒有分封秦朝王室駐守地方。於是,劉邦封了許多同姓王,並立下盟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就這樣,西漢一方面繼承秦制,實行郡縣制,另一方面,又吸取秦亡教訓,實行封國制,於是西漢初年出現了郡國並行這樣的局面。

郡國並行制的危害

可是劉邦並沒有考慮到,西周實行分封制,由於封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逐漸不聽從周天子號令,從而滅亡。

劉邦去世後,漢文帝和漢景帝一直致力於削藩活動,這個活動在漢景帝達到頂峰。漢景帝聽從晁錯的建議,大規模削藩,引起了藩國的恐慌。

當時,吳國和楚國等七個國家聯合起來,起兵和漢朝中央政府相抗衡,這就是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派大將周亞夫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才將這次反叛鎮壓下去。

但郡國並行制的弊端還沒有徹底得到解決。

漢武帝徹底解決弊端

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治理下,西漢經濟恢復,社會安定,人民富裕,一時之間,出現大治,這就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的徹底解決郡國並行制的弊端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面對郡國並行制,他果斷採取措施,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弊端。

首先,他採取了推恩令,王國被越分越小,最終無力和中央抗衡;

其次,他採取附益之法,不允許朝廷大臣交結諸侯,,幫助其獲得不正當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賄。

第三,通過“酎金奪侯”,許多諸侯王失去了爵位。

就這樣,一直困擾西漢的王國問題,在漢武帝手中終於解決了。

寫在最後

如果漢武帝沒有徹底解決王國問題,西漢很可能也會重蹈西周的覆轍。最終,地方割據勢力越來越強大,進而反叛中央,全國又會陷入無休止的戰爭。可見,漢武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的所作所為,對中國歷史還是很有好處的。


小江侃文史


歷史沒有如果,我們無法知曉結果會怎樣,不過有一些朝代有相似的情況,我們可以做個參考。

漢朝諸侯有威脅,但還未影響穩定

漢朝時的施行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郡縣直接回中央管轄,封國主要是一些同姓諸侯王國,他們擁有封地,享有封地的財權和兵權,不過實力很難威脅中央。

漢景帝時期曾發生“七王之亂”,三年時間就被平息了,漢武帝時期,正是大漢軍威最強的時候,我想諸侯也不會自討苦吃吧,總體上漢朝中央遠強於諸侯,隨後的“推恩令”進一步削弱了諸侯。

漢末十三州刺史,形成割據勢力

漢武帝時期曾將天下劃分為十三州,將諸侯納入州管轄,州長官由皇帝親自任用,用於截至地方郡守和諸侯。東漢時候,州刺史逐漸擁有行政權和兵權,到了漢末,刺史已經成為威脅漢朝的巨大割據勢力。當時的袁紹就因為擁有4州勢力,成為最強大的力量,最後被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曹操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個時候的刺史,實力遠超諸侯,已經可以與中央分庭抗禮,但也僅此而已,因為大家互相不服,都無法一統天下。

唐朝節度使制度,手握強大兵權

唐朝時候施行的節度使制度,相當於封疆大吏,共有十鎮節度使,相互牽制,各種管轄一支龐大的軍隊,保障唐朝的安危。當時唐朝中央只保有少量軍隊,主要力量還是依靠節度使的力量,各個節度使的軍隊可以向四面八方出擊,讓唐朝威服四海,但也造成了都城空虛,長安多次陷落,有吐蕃帝國、安祿山叛軍等。

節度使制度本來很完善,但後來就已經變樣了,安祿山因為受寵,一人掌管三鎮節度使,因實力雄厚發起“安史之亂”,差點滅了唐朝。唐朝的節度使制度,也造就了五代十國的混亂,都是武將手握兵權的原因。

明初藩王實力雄厚,燕王朱棣更是取代建文帝

明初朱元璋將兒子分為藩王,保有軍事實力,這樣做是為了保障朱氏江山,另外就是戍守邊境,當時的燕王坐鎮北京,實力最為雄厚,手下精兵強將。

朱元璋能夠鎮住這些藩王,朱標也可以,可惜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無奈只好讓朱允文繼位,不就朱元璋也去世了。建文帝登上帝位後深知藩王制度得弊端,遂開啟了削藩,這直接造成了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取代了建文帝。朱棣登基後,逐步解除了藩王的兵權,保留封地和賦稅,藩王實力不足以威脅朝廷了。

可以看到,無論是諸侯、藩王、節度使這些制度,一旦坐鎮一方,手握兵權就會對中央造成威脅,王朝強大的時候可以消除威脅,一旦衰落,那就無法預料了。


史知今


如果漢武帝劉徹沒有解決好郡國並行制,漢王朝不會成為短命王朝。

因為他的父皇,已成功削藩了一次。收斂了一些諸候國的軍權、財權、治權、任命權等歸屬中央。

其次,漢武帝劉徹,很有個性,很有能力的皇帝。能治服,控制好統治下的小諸候國,經他父皇削藩,已沒有大的足夠抗衡中央的諸候國了。

郡國並行制,就是郡縣制、諸候國並行兩種制度。這種情況,在漢武帝劉徹登基前,都已存在,經他施行“推恩令”,諸候國威脅,徹底不存在了。

採用郡國並行,兩種制度,順應時代快速發展,減少社會動盪一種措施而已。

不施行郡國並行制,就有可能引起內亂,就不會快速強大起來,對付外部的威脅。因內亂,可能外來勢力,趁火打劫入侵中原漢王朝。但這些不會威脅漢王朝的政權。

漢王朝郡國並行制,相當於現在的“一國兩制”,只不過為了減少社會動盪、為了和平發展的一種權宜之策。即不實行,也不會威脅政權的!


評古論今1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什麼是郡國並行制?就是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國,郡國兩制並行。郡縣制始於秦朝,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這是秦始皇開創帝制而匹配的利於中央集權的行政制度。郡國的國就是沿襲周朝以來的封國,是分封制的模式,也就是以血緣宗法分封諸侯王的行政模式諸侯王擁有高度自治權。然而西周後期禮崩樂壞,分封諸侯王的制度的土壤已經不存在,西漢初期劉邦實行的分封異姓諸侯王的封國諸侯,實際上是不吻合西周正統的以血緣宗法為基礎的分封的,大漢天子當然心知肚明,其實也是暫時拉攏穩固漢朝初立的需要而已,不久異姓諸侯王也就被劉邦逐個消滅了。郡縣雖然屬於漢王室管轄,但當時諸侯國擁有高度自制,地位遠在漢郡之上且擁有較大的疆域,這些諸侯國為了各自的利益,土地兼併嚴重,他們自己王國的勢力利益與專制皇權的勢力利益是必然相矛盾的,由此造就社會矛盾重重,西漢末年諸侯王叛變,也就是“七王之亂”的發生無疑就是其弊端的表現。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頒佈推恩令,新的王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史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的自治地方王國自動的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徹底消除了對中央政府的威脅。如果漢武帝沒有解決郡國並行的危害,那地方諸侯國逐漸坐大坐強,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多次“七王之亂”可能重演,極大不利於西漢政權的穩固,以及對匈奴的大規模統一用兵,也很可能成為第二個二世而亡的王朝。



西亞66215881


好高興回答你問題。如果漢武帝沒有解決郡國並行的狀態應該會導致國家內亂,政權崩塌。

因為有前車之鑑,西周實行的就是分封制,導致後期群國並列。當中央皇帝震懾力不足時,地方上諸國會直接威脅皇權,各列國都想取而代之成為一國之主。

漢景帝時,看到分封的制度不好,一度採用晁錯的削蕃政策,導致七國之亂威脅皇權。經周亞夫平叛終於穩定了中央的權利。一些勢力大的藩王在這次事件中實力被很大的削弱。假如漢武帝時不實行諸侯國土地分封政策,任由其做大做強,終有一天會往事再現,在來一波七國之亂,或許更大的。就像春秋戰國爭霸一樣,你來我往都想成為霸主。

所以,漢武帝若沒解決郡國並列問題肯定會導致亡國,國家分裂。


楚霸王歸來


這個一定會的,只是時間問題。

漢朝不是周朝,周朝時期禮樂制度剛剛建立,各位諸侯都遵守規矩,所以周朝可以持續800年。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各位諸侯相互討伐的口號就是恢復周朝;當時各位諸侯雖然不聽從周天子的指揮,但是表面文章還是要做的。

漢朝劉邦傳至漢武帝劉啟已經發生多起叛亂,叛亂者均是諸侯王,所以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瓦解諸侯王。

漢武帝傳位時殺了皇后,不想後宮干政,但是新上位的皇帝年幼,無力執掌朝政,因此漢朝進入衰退時期。

這就是說如果漢武帝沒有解決諸侯王的問題,新黃帝根本無法控制局面,各位諸侯王都想做皇帝,這時戰亂四起是註定的。有漢武帝的時候都敢造反,別說一個年幼的小皇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