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众多男性角色中的一个另类,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另类。他不爱在“仕途经济学问”上下功夫,偏偏喜欢诸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的禁书;他不喜欢结交达官贵人,偏偏喜欢和家里的姐姐妹妹们“厮混”在一处。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到女儿,我便清爽,我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总之,在贾宝玉心目中,女性是要比男性高贵一些的,但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入得了宝玉的“法眼”。比如他曾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鱼眼睛,顾名思义,就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贾宝玉有此形容,大概是因为这些妇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褪去了少女的钟灵秀气,而沾染上了许多世俗的味道,下至奶妈仆妇上至公府诰命,在宝玉眼中大多成了“鱼眼睛”。即使是邢夫人、薛姨妈,甚至自己的母亲王夫人,宝玉也很少与她们亲近。但是有个人却是个例外,她就是贾母。

贾母年过古稀,却有着她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灵性与活力,甚至比年轻女孩更多一份智慧和超然。贾宝玉喜欢与贾母亲近,不仅仅是因为她是整个贾家的灵魂人物,也不仅仅因为她是宝玉的亲祖母,而是她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使然,这也是她超脱于“鱼眼睛”之外的原因。

《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一、非同寻常的出身赋予贾母超凡脱俗的贵族气质

贾母,又称史太君,娘家本是四大家族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一出生便享尽了荣华富贵。后来嫁给荣国公贾源的长子贾代善,成了贾府的当家太太,贾代善死了之后便成了贾府的最高权位者,是封建社会最为典型的豪门贵族里的大家长。

贾府是“诗礼簪缨之族”,贾母便是这诗礼簪缨之族中的贵夫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享乐主义者。但她并不是一个昏庸糊涂的老太太,相反,她见多识广有着很高的修养,也有着常人不能企及的智慧与灵性。

《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元宵节夜宴,贾母点了一出《寻梦》,又吩咐小戏子只用箫和笙笛伴奏。薛姨妈甚为惊奇地说:“实在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过只用箫管的。”贾母却认为没什么稀奇,只是在个人讲究罢了。可见贾母对艺术的赏鉴,是很清雅脱俗的,这也直接反映了她来自骨子里的贵族气质,而不是寻常妇人可比的,甚至连同样贵族出身的王夫人、薛姨妈都没有这样的造诣。

反观其他妇人,在宝玉看来她们是受了“渣滓浊末”的污染,才从“宝珠”转变为“鱼眼睛”的。但是我们作为看客,不能同宝玉一样主观臆断,应该跳脱出大观园来进行客观评价。

贾府里的众媳妇、老婆子们或许也曾是有过灿烂年华的“宝珠”,也曾“风流灵巧招人怨”,但是由于出身的不同就注定了她们不可能像贾母一样永远做一颗惹人爱怜的宝珠。她们一旦嫁了人,妙龄年华不再,红颜老去,更兼为生活所迫,又生存于复杂的世俗社会中,难免就变出多种世故粗俗来。

《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在这种出身与生存环境下,想让她们不沾染“世故”,是何等的苛刻,“腹有诗书气自华”,而贾府的丫鬟婆子们由于出身原因是注定与“诗书”无缘的,她们唯一可以依仗的便是她们的青春年华,当青春年华都失去了,她们成为“鱼眼睛”也是早晚的事。

能始终不落“鱼眼睛”的窠臼的,千百人中也不过就那么一个贾母,即使袭人、晴雯这样的大丫头,也难保她们以后不会变成“鱼眼睛”。也正因为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之下,贾母在宝玉一干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才更加尊崇,贾母的那一份灵性、超然和智慧也才更加难能可贵。

二、惜老怜贫的贾母有着充满智慧的为人之道

年轻时候的贾母作为贾家的当家主母,或许也曾像王熙凤一样凌厉,在管家持物上也有着不为人知的钢铁手腕,不然也不可能管得了这样一个大家族。而王熙凤作为贾母选中的“当家人”,她的一些所作所为,包括图财害命的手段,贾母应该都了如指掌,但却没有制止也没有诘问,而是给予一种默许的态度,这也验证了这一点。

《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但是毋庸置疑,书中年老的贾母给我们的是一种和蔼慈祥的老奶奶形象。除了在续书中她与王夫人、凤姐合谋施掉包计,强使宝玉与薛宝钗结合,断送了宝黛爱情之外,在其他事情的处理上,她都没有让人生厌的地方,更没有落人口舌之处。这应该就是岁月馈赠给她的大智慧。

  • 1. 贾母的少年心境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用塞缪尔《青春》里的这段文字来形容贾母的心态再合适不过了。贾母虽然年过古稀,但是心态却如少年人一般充满青春活力,从她总爱跟自己的孙子孙女们在一处玩笑,而宝玉他们也总爱亲近她的原因。她把孙儿孙女乃至一些亲戚里的小辈都包揽过来,关心他们的吃穿用度和玩乐,甚至和他们联诗作对,全无年龄上的隔阂。

《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十一回凤姐说:“老太太因为晚上看着宝兄弟他们吃桃儿,老人家又嘴馋,吃了有大半个,五更天的时候就一连起来了两次,……说有好吃的要几样,还要很烂的。”

从王熙凤的描述来看,贾母活脱脱一个老顽童的形象,也难怪她整天活在年轻人中间,尽管身体机能已经老迈,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个老废物,但是,她的内心,却和年轻人一样活脱,一样热爱生活。

  • 2.贾母的高雅品味

高贵的出身则赋予了贾母非同常人的高雅品位,她很有生活情趣,会吃,会穿,懂茶道,琴棋书画、诗词古玩更是不在话下。

在带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她喝茶须得喝老君眉这样的养生茶,甚至连泡茶的水都很讲究,当妙玉告诉她是用旧年雨水浸泡的她方才满意。她喜欢和大家一起欣赏戏剧,也爱听琴,讲究赏月之道,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年轻人跟她在一起也总能学到不一样的东西,才不觉枯燥。

《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她的音乐审美趣味,是“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她在大观园里指导惜春作画,教宝钗居室布置,见潇湘馆的窗纱颜色旧了,立即说:“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她告诉凤姐蝉翼纱和软烟罗的区别,帮黛玉更换成银红色的“软烟罗”,茜纱薄如蝉翼,映着参差竹影,凝眸的一瞬,必能平添几缕诗情……

她吩咐鸳鸯:“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石头盆景,水墨绫帐,墨烟冻石鼎,依然是素净淡雅的,但却凭空多了点对于生活的热情,有了生活的气息。

《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贾母的优雅品味,乃至于非同一般的见识和修养,固然是有优越的家世撑着,但是反观邢夫人、王夫人,甚至于薛姨妈,同样家境优渥,却没有她这样超凡的品味和见解。归根结底是她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有所不同。

  • 3.贾母的知人善任

贾母是整个贾府的灵魂,她的存在象征着贾府的繁荣富贵,不仅仅体现在她超凡的学识修养上,更在于她的知人善任。

我们都知道王熙凤是贾府的当家奶奶,人称“凤辣子”,其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狠辣决断的处事手段,连男人都比她不过。机制与贾府内一众老小都得罪了个遍都不用害怕,就因为其背后有贾母给她撑腰。

贾母喜欢王熙凤,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又是不同于宝黛一样的喜欢。她跟王熙凤更像是一种忘年交,或许正是从王熙凤身上看到了昔日自己管家时的风采。所以即使王熙凤有做得过分的地方她也并没有加以苛责,甚至王熙凤和贾琏一起伙同鸳鸯“偷拿”她的金银财物去卖,她也默许了,因为她对于管家的艰难深有体会。

《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忽喇喇似大厦倾”,贾府已然到了苟延残喘的状态,虽然所有人都瞒着她,在她面前做出一副表面的体面,但她心里比谁都清楚,但是整个贾府中唯一能堪大任的也只有王熙凤了,所以她纵容王熙凤,无条件信任王熙凤。所以表面看起来是王熙凤当家,但是贾府的一丝一缕都在贾母的心里。

贾母看人的水平是高出别人许多的,从她房里出来的丫头,像鸳鸯、袭人、晴雯、紫鹃,都要比别人的丫鬟更加聪明慧秀。她还特别喜欢晴雯,评价是“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她喜欢的,不只是晴雯的漂亮,还有那股活泛劲儿。

《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反观王夫人之流,看待女孩子则多从外在来看,比如晴雯的美,在她心里则成了狐媚惑主的“病西施”,金钏则直接成了“不要脸的小娼妇”。

王夫人等人对于美并无所求,是彻底的实用主义者,缺乏对于生活的热情,更缺乏对于美的认知。在她们的概念里,只有实用的才是好的,比如“笨笨的”袭人可以给她通风报信,可以保全宝玉也保全她;而美在她们心里则意味着浪费,意味着诱惑,意味着危险。

所以她们几乎在所有事情上,都力图消灭个人色彩,只求循规蹈矩,无功无过。这就是她们跟贾母的差距,也是她们上了年纪会就变成鱼眼睛的原因。

《红楼梦》:年过古稀的贾母为何能成为“鱼眼睛”之外的宝珠?

她们没有进行自身建设的习惯,当年华不再,生命力也逐渐衰退,她们的灵魂便露出了荒芜的底色,在她们的表面或内心就会变得歇斯底里,或是拼命抓权,或是无底线地聚拢钱财,只有这些身外之物才能作为她们精神匮乏的唯一安慰。

写在最后

“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贾母的财富不仅仅在于外在的金钱,更在于精神的富足。贾母的智慧与从容似乎跟她的位高权重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于生活的热爱使然,这是对生活的觉悟。即使年过古稀,她依然充满灵性和活力,而没有成为宝玉口中的“鱼眼睛”,这是灵魂上的通透。

随着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物欲横流的观念充斥人心,我们更应该从贾母身上获得一些借鉴,从众多“鱼眼睛”身上进行一些反思,在自己尚是“宝珠”的灵魂上时常进行擦拭,而不要沦为众多“鱼眼睛”中的一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