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UCLA教授張作風:全球疫情將在什麼時候結束?

中國的疫情已經開始平穩,第二波主要發生在歐美。現在很難預測什麼時候全球疫情會結束,也許南半球流行後,又會回到北半球。所以關鍵是先發現有效的治療方法、抓緊攻克疫苗。

專訪UCLA教授張作風:全球疫情將在什麼時候結束?

3月下旬以來,除了境外輸入的病例,中國內地新增確診病例趨近“清零”。截至3月28日24時,國內新增確診病例45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44例,本土僅河南1例。

但看全球疫情,情況卻不容樂觀。《財經》數據中心統計,至北京時間3月29日9時30分,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共新增確診69433例,全球累計確診已達581222例,其中美國確診病例最多,疫情嚴重程度超乎多數人預期。

根據公開報道,此前部分國家感染確診病例中,曾出現無症狀感染者。國內也有案例,3月23日,武漢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患者系湖北省人民醫院(本部)醫生,這位醫生曾在門診接診一名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3月19日,武漢市礄口區一人核酸檢測為陽性,最終證實,此人也是無症狀感染者。

近期全球疫情加速蔓延,在世界各地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但有關專家注意到,英國等海外感染區域輸入中國內地的新增病例裡,存在疑似無症狀感染者,這令疫情防控的難度增加。醫學專家建議,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存在傳染性,在家最好先集中隔離14天再做進一步檢測。

如何認定無症狀感染者,這一群體有多大,還有哪些未知風險?更重要的是,全球疫情將在什麼時候出現拐點,何時才能真正結束?活粒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流行病學教授、世界衛生組織慢性疾病預防和控制前顧問張作風。

在他看來,疫情二次暴發的風險仍然存在,無症狀感染者的潛在風險應引起關注。當前中國的疫情已經開始平穩,第二波主要發生在歐美。但現在還很難預測什麼時候全球疫情會結束,也許南半球流行後,又會回到北半球。所以現在關鍵是先發現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及抓緊攻克疫苗。

活粒:公眾關注的一個問題是疫情會有二次暴發的風險嗎?

張作風:只要社區裡還存在可能的病例或者傳染源,就可能會引起二次暴發。中國大部分人因為隔離,沒有獲得自然免疫,所以他們還是易感人群。

現在中國的策略是:首先控制輸入性的病例,其次是要及時發現控制隔離散發的病例,和控制小規模的暴發。建議未來這段時間,65歲以上的老人或者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基本居家,避免外出;學校最好在線上教學;一般人群避免扎堆群聚,關閉電影院、劇院、博物館,保持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距離。

活粒:最近中國國內發現無症狀感染者,一些專家也在提醒對此保持警覺。這會是一種普遍現象嗎?應該如何定義無症狀感染者?

張作風:首先,無症狀感染者的定義要明確。無症狀是否是無呼吸道症狀,無發熱,無胃腸道症狀?根據第六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目前中國的診斷標準是無臨床症狀(如發熱、咳嗽、咽痛等),以及呼吸道等採集標本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或血清抗體檢測呈陽性。但因不包括消化系統症狀、眼部感染等,可能導致分類錯誤。

目前有兩項關於無症狀患者的研究,一項是在武漢,另一項是在上海,但這兩項研究都包括輕度有症狀的患者,而不是單純的無症狀患者。因此,研究結果不能應用於沒有症狀的患者。

第二,儘管核酸檢測是病毒診斷的金標準,但測試套件的質量必須是達標的。如果檢測試劑的質量存在問題,則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和假陰性結果。如正常健康的人沒有感染,但是檢測出感染陽性,這就是所謂的假陽性。

目前,我們不能排除有一部分檢測呈陽性的無症狀感染者是假陽性。還有一部分確診患者認定治癒就出院了,然後又復陽,是沒有治癒,還是測試方法不穩定?檢測結果的反覆都可能與檢測試劑穩定性有關。

第三,樣品採集的部位是否正確,也會影響到測定結果。比如採樣時沒有得到足夠的感染細胞。

最後,核酸診斷試劑對實驗室環境、檢測操作要求都很嚴格,樣品汙染也可能導致檢測結果假陰性或假陽性。

如果我們可以排除上述四點,並且患者測試呈陽性而沒有任何症狀,我們才可以稱他們為無症狀患者。

活粒:是否可以說,部分病例可能並不是真正的“無症狀感染者”?在你看來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會成為傳染源,具有高風險因素嗎?

張作風:很難預測無症狀感染者的風險因素更高。我們需要先判斷這些患者是感染前期但還沒有症狀,還是具有傳染性的隱性病毒攜帶者。一般都是發病以後才具有傳染性,在潛伏期一般病毒不具備傳染性。因為潛伏期是病毒在人體內複製的時機,當達到能使你產生症狀,才具備傳染性。

但是,無症狀感染者具備傳染性是有可能的。在流行病學史上,典型案例是傷寒瑪麗。傷寒瑪麗是無症狀但具備傳染性的感染者,或者稱之為隱性傳播者。瑪麗是紐約的廚師,雖然身體一直健康,卻攜帶傷寒桿菌。後來瑪麗相繼傳染47人,導致3人死亡。瑪麗被隔離在紐約的傳染病房時,醫生使用了可以治療傷寒病的所有藥物,但傷寒病菌卻一直存在瑪麗體內。最終瑪麗於1938年死於肺炎,而非傷寒。

活粒:對無症狀感染者和他們密切接觸者應採取哪些防控措施?

張作風:無症狀感染是有可能具備傳染性的,因此保險起見,要把無症狀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隔離觀察14天。

活粒:中國地方疾控部門針對30餘人的無症狀感染者進行了一個追蹤研究,最終這30餘人全部發病,你怎麼看?

張作風:這項研究表明,這些患者均處於症狀前期。建議最好也研究這些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以觀察症狀前期的患者是否具有傳染性。如果有,則需要進一步研究傳播的嚴重程度。

這也涉及我提到的,他可能不發燒,不咳嗽,但是可能有胃痛和腹瀉這種情況,病人不一定會告訴你,實際上已經是一個早期的症狀。

活粒:無症狀感染者目前不納入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單獨統計但數據並不公開,有觀點認為這會影響對病毒傳播力的研究,你認同嗎?

張作風:無症狀感染者並不計入確診病例,但在全國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信息系統中作為獨立類別單獨報告。據我所知,對無症狀感染者病毒傳播力的流行病學研究,已經開始在中國進行。

最近有報道稱,無症狀患者的模型計算比例介於30%至60%之間,但這與中國疾控中心此前的大樣本研究結果相牴觸,後者報告為1.2%。我更傾向大樣本研究數據接近真實情況。

活粒:有必要擔憂其會影響到復工復產嗎?

張作風:如果目標是消滅新冠病毒這一次的流行,那麼就是集中力量治療,降低死亡率。

世界衛生組織對新發傳染病的消滅是有客觀標準的。最後一個病人治癒出院以後,兩個潛伏期28天,沒有新的病人出現,就是正式消滅了新冠病毒。

追求數據清零是理想狀態,但是目前實際上難以實現。因為病毒不會受人控制,要接受可能有小範圍散發或者點狀暴發。

面對可能出現的二次暴發,更重要的是預防和控制,建立或加強監測體系,一旦發現苗頭,立即撲滅,對病人住院隔離治療,對密切接觸者隔離。而靠圍堵封鎖代價大,對政治和經濟影響也大。

活粒:隨著一些地區全面復工的推進,你對防控措施有什麼建議?

張作風:首先,全面復工,我們需要警惕聚集性的暴發。因為大多數人對新冠病毒尚無免疫力,一個大工廠,如果說真的有一例病人發病,就要隔離很多人。小飯店有一個人發病,最多傳染幾個工作人員和吃飯的人,比較好控制的,難點還是在大工廠。

大企業可以給復工的人都做血清抗體檢測。血清檢測兩種抗體,一個是早期抗體IgM,一個是恢復期抗體IgG,當天就能出檢測結果。如果早期抗體IgM陽性,就再做個核酸檢測,仍然是陽性,可重新收治住院,做輕型隔離。如果IgG呈陽性,則表明該工人具有抵抗冠狀病毒的免疫力,可以恢復工作。

如果血清測試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則可以替代核酸檢測。現在看來即使血清測試特異性極好,但靈敏度仍約為80%,因此會產生約為20%假陰性。核酸檢測仍然需要。

很多地方自2月10日開始復工,現在我們也沒看到病例比例明顯的升高。在復工前已經隔離幾周了,那麼復工後有可能發病的人數已經不多。考慮到這些隔離人可能沒有被動免疫,保險起見先在家工作14天。

我們不可能避免有一些小範圍暴發,只要出現,就及時的控制住病人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全部隔離14天,這樣需要投入的力量相比於封城不算太大。

活粒:現在全球疫情增長速度很快,中國近期新增病例以輸入型為主,如何防控輸入型病例?

張作風:疫情已經是全球大流行,不可能都封鎖,對經濟影響太大。況且返流病例是比較好控制的,因為來源很清晰。主要是交通工具,如飛機、火車。

目前對所有來自疫情高風險的國家人員入境都隔離14天,我覺得這是比較合理的。從低風險國家來的人員,測體溫度,拿到通訊地址,讓各自在家適當的自我隔離一段時間,這也是比較明確的方法。

活粒:在傳染病信息公開透明方面,是否有提高的空間?

張作風:當然是需要提高。在疫情暴發初期,武漢的確診數據看起來非常平穩,病死率每天總是在2.1%、2.2%左右。那麼從流行病學的數據規律上看,早期的人為痕跡比較明顯。

當然,我們也瞭解到,確診人數的增加是受限於當時的診斷能力瓶頸。首先,沒有那麼多的檢測試劑,才會出現這種平穩的增長。但不能把所有病人診斷出來,也導致在早期不可能看到拐點。

活粒:新發傳染病暴發,都會遇到診斷能力瓶頸,美國的情況怎樣?

張作風:美國的測試能力也一樣有診斷能力瓶頸。在早期,由於缺乏測試工具或嚴格的測試標準,許多患者無法接受測試。在美國,這很大程度上延遲了新冠病毒的預防和控制。在過去的兩週中,美國對冠狀病毒的檢測已大大改善。

活粒:從趨勢上看,全球疫情拐點何時出現,疫情將在什麼時候結束?

張作風:現在中國的疫情已經開始平穩,第二波主要發生在歐美。目前歐洲疫情的中心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美國疫情發展也非常迅猛,紐約市和紐約州變成一個重災區,現在紐約州的病例已達到美國病例的60%,美洲主要的重點在美國。

隨著北半球氣候轉暖,世界流行的第三波可能發生在南半球,那時南半球的氣候比較適合病毒傳播。南半球除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較發達的國家,有很多貧窮的國家,這些國家的醫療防疫基礎比較差,所以有可能成為重災區。現在很難預測什麼時候全球疫情會結束,也許南半球流行後,又會回到北半球。

所以現在關鍵是先發現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及抓緊攻克疫苗。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活粒(ID:Huolibuluo),活粒記者信娜、實習記者朱賀對此文亦有貢獻)

活粒為《財經》雜誌 科技與健康團隊 的新媒體項目,堅持獨立、獨家、獨到,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