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共享用工平臺 讓“權宜之計”變成“長久之計”

服務業是最適合共享用工的土壤,而平臺化讓這一模式的成本大大降低,也給共享用工從疫情期間的非常之舉發展為可持續的用工模式帶來了可能。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支持發展共享用工、就業保障平臺”,讓疫情期間湧現的共享用工模式進一步進入公眾視野。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服務業在被衝擊的第一線,企業用工成本依舊,但線下消費低迷,陷入困境。2月3日,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率先與雲海餚、青年餐廳達成共享用工合作,此後又與多家企業合作。最新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僅盒馬就通過共享用工模式吸收了來自西貝、溫莎KTV、大眾出行等40多家企業的超過5000名“共享員工”,既降低了企業成本壓力,保障企業員工在疫情期間的穩定收入,同時又緩解了自身人力稀缺的困境。這一做法靈活地平衡了企業待崗員工與生活物資供應人力不足的矛盾,後續被廣泛推廣採用。

服務業是最適合共享用工的土壤,而平臺化讓這一模式的成本大大降低,也給共享用工從疫情期間的非常之舉發展為可持續的用工模式帶來了可能。

模式靈活 平臺化是創新之舉

其實,共享用工雖概念新穎,卻並不是新鮮事物,它就是理論上的“零工經濟”。零工經濟是指由工作量不多的自由職業者構成的經濟領域,利用互聯網和移動技術快速匹配供需方。改革開放初期,大城市裡利用週末時間去周邊企業指導生產的“星期日工程師”就可以併入此列,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用工模式由來已久,並早被證明是促進科技創新資源市場化流動的有效手段。

“雖然共享用工不是新概念、新做法,但是大力發展共享用工平臺卻是一個新模式。疫情之中,復工復產和穩定就業是一體兩面,復工復產需要用工,穩定就業支持復工復產。有了規範的共享用工平臺,共享用工就將成為就業的新業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強調,“共享用工平臺依託數字技術,具備信息聚合、數據共享、精準匹配、搜索求職等功能,實現靈活用工招聘信息和用工信息的有效推送、便捷獲取,為靈活就業者提供就業,為短期用工企業提供信息在抗擊疫情期間發揮了一定的支撐作用。”

3月18日,盒馬鮮生表示已在開發共享用工平臺,預計4月份即可上線。據其介紹,平臺將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嘗試將共享機制常態化,提升供需對接效率,惠及更多企業和消費者。

隨著各行各業逐步復工,共享用工也從最初的生鮮電商、物流、餐飲等擴散到更多行業。

據新華社報道,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吸納了多家餐飲娛樂企業的132名員工,共享員工大多從事產品組裝、外包裝等方面的工作;浙江衢州好夢來家紡有限公司吸納了30餘名來自東方集團的員工,從事口罩檢驗和包裝工作。整體來看,共享員工暢行的前提是工作內容較簡單、培訓即可上崗、以計時工資為主、模式靈活自由。“隨著不少企業復工復產,截至2月底,陸續有超過900人離開盒馬,回到原公司。”盒馬公眾與客戶溝通部工作人員崇曉萌表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各方協力 長遠發展需政策保障

儘管共享用工在疫情期間表現活躍,不過不少人擔心,生產要素共享只是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如果不是受疫情影響,企業不會採納這種流動性強、用工關係模糊的方式。

對此,歐陽日輝表示,共享用工在疫情之後也有規範發展成為我國就業新模式的機會。

在互聯網、新零售、餐飲服務等行業,零工經濟模式早已得到市場的認可,疫情客觀上擴大了共享用工的行業和領域。疫情過後,其在養老、托育、家政等就業潛力大的領域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此外,“有關部門一直在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更為精準的網上就業服務,通過大數據技術歸集個人和企業的電子檔案袋。已有的互聯網就業平臺和共享用工平臺可以與政府合作,根據抗擊疫情過程中暴露出的需求和問題,完善和調整原有的技術和業務架構,在疫情之後抓住機遇健康快速發展。”歐陽日輝說。

早在2018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考察58集團時就提出,要積極培育和引導分享經濟、零工經濟等新業態健康發展。而在行業互助背景下紅火起來的共享用工模式,的確正在受到更多的政策層面的鼓勵。

如廣東省東莞市人社局推出3類企業用工餘缺調劑服務模式,推動企業共享用工;安徽省合肥市人社局發佈《到復工企業就業的倡議書》,鼓勵通過共享員工、彈性員工和遠程工、鐘點工等多種形式,支持企業復工;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甚至依託行業協會,幫助企業搭建溝通平臺,推動更多暫時待業員工儘快上崗,大力推動共享用工模式。可以預見,隨著共享企業的增多,可能會出現專門從事共享用工管理的平臺類企業,共享用工有機會發展成一種更加靈活的用工機制。

歐陽日輝表示,若要共享用工成為常態,除了政策鼓勵之外,政府還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社保政策,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從制度上保障共享用工過程中勞動者的權利,科學合理界定平臺責任,切實保護平臺、平臺內經營者和平臺從業人員的權益。

疫情期間,發展共享用工平臺被推到新的高度,“但共享用工不是疫情期間特殊時期的‘特事特辦’,在政府、市場和勞動者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未來共享用工將成為一些行業和領域就業的新模式。”歐陽日輝說。(記者 崔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相關鏈接

面對疫情,共享經濟“危”“機”並存

此次疫情期間,包括共享用工在內的“共享模式”,作為一種高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對沖抵疫情對民生帶來的負面影響產生了實際幫助。據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近日發佈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共享經濟在推動服務業結構優化、促進消費方式轉型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顯現,也在穩就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整體就業形勢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共享經濟領域就業仍然保持了較快增長。平臺員工數623萬,比上年增長4.2%;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8億人,其中提供服務的人數約7800萬人,同比增長4%。

報告認為,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共享經濟不同領域短期內既有“衝擊”也有“刺激”。受衝擊最大的是共享住宿、交通出行、家政服務等線上線下融合程度高且必須通過線下活動完成整個交易閉環的領域,平臺企業的訂單量和營業收入大幅減少;而共享醫療、教育、外賣餐飲等領域,得益於消費活動向線上的遷移,平臺用戶數量和交易量猛增,出現了與大勢逆行的小高峰。

報告特別指出,共享經濟當前最為迫切、也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是突發疫情所帶來的衝擊以及如何緩解平臺企業空前的經營壓力。除此之外,地方自由裁量權過大,《電子商務法》落地實施尚缺乏細則支撐,平臺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不足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