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大“陽謀”,明知是坑也得跳,兩個已經耳熟能詳

“獨自走下長坂坡,月光太溫柔;曹操不囉嗦,一心要拿荊州;

用陰謀、陽謀、明說、暗奪的摸~”

林俊杰一首《曹操》道盡了三國時代政治家們間的爾虞我詐,其中“陰謀、陽謀”一詞,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機謀權變文化的精髓所在,我國可以說是一個政治文化相當“早熟”的國家,當然了,否則也配不上五千年文明古國的稱號,但是,對於現在9095後的年輕人來說,很可能是從這首歌裡第一次接觸了“陽謀”這一概念的。

古代三大“陽謀”,明知是坑也得跳,兩個已經耳熟能詳

何謂陽謀?就是相比暗中進行的陰謀來說,陽謀是進行得光明正大的謀算,讓你明知是坑也不得不跳的謀算,作為千年古國,我國曆史上就一直存在“三大陽謀”之說,其中兩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

君王南面之術——“推恩令”

古代君王一直存在怎麼加強維護自己皇權的問題,比如說東漢末年,那位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獻帝劉協就非常悲催,作為一代帝王居然被臣子所制,也是悲哀,但是他的祖上手段卻很厲害,比如這位歷史“三大陽謀”之一創始人,鼎鼎有名的漢武帝劉徹。漢獻帝是被勢大的軍閥所制,他祖宗漢武帝當然不會這麼沒用,但也曾被勢大的藩王所煩惱。

古代三大“陽謀”,明知是坑也得跳,兩個已經耳熟能詳

漢朝不同於秦朝,漢高祖劉邦重新啟用分封制,將劉邦的兒子們都分封出去鎮守家國。這些藩王權力極大,完全掌握自己封地的經濟政治軍事,儼然一個個獨立國家。開始時沒事,到了漢景帝,也就是漢武帝他老爹的時候,就發生了七王之亂,嚴重挑釁封建帝制下的皇權至上原則。

漢武帝上臺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推恩令”。

面對都是劉氏子孫的諸侯國,總不好大動干戈吧?乾脆“好人做到底”,命令諸侯封地地盤由嫡長子全權繼承,變為所有兒子都有份。也就是封國這一塊大蛋糕,諸侯王的兒子們人人有份。這樣封地有限的諸侯國會隨著時間推移漸漸被後人瓜分掉,而且還可能讓諸侯兒子之間產生矛盾,達到分裂削弱諸侯國的目的。

古代三大“陽謀”,明知是坑也得跳,兩個已經耳熟能詳

這就是個典型的陽謀,諸侯們都看得出漢武帝的目的,但關鍵是這個政策惠及面廣啊,會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不行也得行了。於是,漢朝藩王問題在漢武帝時期得到徹底解決。

攻其必救行軍之術——“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這不是一則成語麼?沒錯,他是成語,也是個典型的陽謀。

此事發生在戰國時期,魏國大將龐涓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只要再給點時間,對於龐涓來說拿下邯鄲就是探囊取物。危急時刻,趙王急忙暗中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國派出了大將田忌和孫臏來救援。

按原來的計劃本是趕到邯鄲城外,和趙國裡應外合夾擊魏軍龐涓,這時,孫臏向田忌提出建議,假裝去攻擊魏國首都大梁,這樣在糧草和後路皆被切斷情況下,龐涓得到消息必定會撤退。這樣一來能救趙國,二來自己也不用損兵折將,於是田忌採納了建議。

古代三大“陽謀”,明知是坑也得跳,兩個已經耳熟能詳

果然得到消息的魏軍不得不選擇回援,從而解了邯鄲之危,龐涓未必看不出齊國是為了救趙國的目的,但沒辦法,即使心知肚明他也必須要回援,此乃攻其必救的陽謀。

操弄人心——“二桃殺三士”

可以說這個是“三大陽謀”中的第一個陽謀,也是比較鮮為人知的陽謀,因為發生的年代最早,發生在春秋時期。

話說齊景公麾下有三名勇士,分別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皆有勇猛過人的本事,等閒一般人無法近其身,因性情相投,他們之間結拜為異姓兄弟,多年護衛齊景公有功,於是他們便“恃勇而驕”,在朝中目中無人,甚至在齊景公面前都很放肆,成為了齊景公的一塊心病。

古代三大“陽謀”,明知是坑也得跳,兩個已經耳熟能詳

於是晏子便幫齊景公想了個辦法,一天叫三個人過來,拿出兩個桃子給他們吃,桃子不夠,便讓他們憑功勞大小來分桃。

公孫接聽說是國君賜桃,叫道“不接桃,無勇也”說罷站出來說起了自己的功勞,認為無人能比,便拿起一顆桃吃了,接著田開疆也認為自己破敵有功,又拿走了一顆桃,最後古冶子沒有拿到桃,覺得受到恥辱憤怒不已,論功勞,他確確實實是大於這兩個人的,於是當即指責兩個人的行為,兩個人聽完後覺得羞愧萬分,於是便在齊景公面前拔劍自刎了,古冶子看到他們自盡,懊悔不已,認為是自己害死了兩位兄弟,無顏面對世人,於是也拔劍自刎。

古代三大“陽謀”,明知是坑也得跳,兩個已經耳熟能詳

其中一個細節是晏子很清楚他們的性情,低調而功勞最大的古冶子比然後面才拿,於是便必然激發矛盾,在士可殺不可辱的年代,恥辱是能殺人的。於是,這也就成為了古代三大陽謀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