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大“阳谋”,明知是坑也得跳,两个已经耳熟能详

“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嗦,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

林俊杰一首《曹操》道尽了三国时代政治家们间的尔虞我诈,其中“阴谋、阳谋”一词,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机谋权变文化的精髓所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政治文化相当“早熟”的国家,当然了,否则也配不上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称号,但是,对于现在9095后的年轻人来说,很可能是从这首歌里第一次接触了“阳谋”这一概念的。

古代三大“阳谋”,明知是坑也得跳,两个已经耳熟能详

何谓阳谋?就是相比暗中进行的阴谋来说,阳谋是进行得光明正大的谋算,让你明知是坑也不得不跳的谋算,作为千年古国,我国历史上就一直存在“三大阳谋”之说,其中两个我们已经耳熟能详。

君王南面之术——“推恩令”

古代君王一直存在怎么加强维护自己皇权的问题,比如说东汉末年,那位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汉献帝刘协就非常悲催,作为一代帝王居然被臣子所制,也是悲哀,但是他的祖上手段却很厉害,比如这位历史“三大阳谋”之一创始人,鼎鼎有名的汉武帝刘彻。汉献帝是被势大的军阀所制,他祖宗汉武帝当然不会这么没用,但也曾被势大的藩王所烦恼。

古代三大“阳谋”,明知是坑也得跳,两个已经耳熟能详

汉朝不同于秦朝,汉高祖刘邦重新启用分封制,将刘邦的儿子们都分封出去镇守家国。这些藩王权力极大,完全掌握自己封地的经济政治军事,俨然一个个独立国家。开始时没事,到了汉景帝,也就是汉武帝他老爹的时候,就发生了七王之乱,严重挑衅封建帝制下的皇权至上原则。

汉武帝上台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推恩令”。

面对都是刘氏子孙的诸侯国,总不好大动干戈吧?干脆“好人做到底”,命令诸侯封地地盘由嫡长子全权继承,变为所有儿子都有份。也就是封国这一块大蛋糕,诸侯王的儿子们人人有份。这样封地有限的诸侯国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被后人瓜分掉,而且还可能让诸侯儿子之间产生矛盾,达到分裂削弱诸侯国的目的。

古代三大“阳谋”,明知是坑也得跳,两个已经耳熟能详

这就是个典型的阳谋,诸侯们都看得出汉武帝的目的,但关键是这个政策惠及面广啊,会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不行也得行了。于是,汉朝藩王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彻底解决。

攻其必救行军之术——“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这不是一则成语么?没错,他是成语,也是个典型的阳谋。

此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只要再给点时间,对于庞涓来说拿下邯郸就是探囊取物。危急时刻,赵王急忙暗中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出了大将田忌和孙膑来救援。

按原来的计划本是赶到邯郸城外,和赵国里应外合夹击魏军庞涓,这时,孙膑向田忌提出建议,假装去攻击魏国首都大梁,这样在粮草和后路皆被切断情况下,庞涓得到消息必定会撤退。这样一来能救赵国,二来自己也不用损兵折将,于是田忌采纳了建议。

古代三大“阳谋”,明知是坑也得跳,两个已经耳熟能详

果然得到消息的魏军不得不选择回援,从而解了邯郸之危,庞涓未必看不出齐国是为了救赵国的目的,但没办法,即使心知肚明他也必须要回援,此乃攻其必救的阳谋。

操弄人心——“二桃杀三士”

可以说这个是“三大阳谋”中的第一个阳谋,也是比较鲜为人知的阳谋,因为发生的年代最早,发生在春秋时期。

话说齐景公麾下有三名勇士,分别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皆有勇猛过人的本事,等闲一般人无法近其身,因性情相投,他们之间结拜为异姓兄弟,多年护卫齐景公有功,于是他们便“恃勇而骄”,在朝中目中无人,甚至在齐景公面前都很放肆,成为了齐景公的一块心病。

古代三大“阳谋”,明知是坑也得跳,两个已经耳熟能详

于是晏子便帮齐景公想了个办法,一天叫三个人过来,拿出两个桃子给他们吃,桃子不够,便让他们凭功劳大小来分桃。

公孙接听说是国君赐桃,叫道“不接桃,无勇也”说罢站出来说起了自己的功劳,认为无人能比,便拿起一颗桃吃了,接着田开疆也认为自己破敌有功,又拿走了一颗桃,最后古冶子没有拿到桃,觉得受到耻辱愤怒不已,论功劳,他确确实实是大于这两个人的,于是当即指责两个人的行为,两个人听完后觉得羞愧万分,于是便在齐景公面前拔剑自刎了,古冶子看到他们自尽,懊悔不已,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两位兄弟,无颜面对世人,于是也拔剑自刎。

古代三大“阳谋”,明知是坑也得跳,两个已经耳熟能详

其中一个细节是晏子很清楚他们的性情,低调而功劳最大的古冶子比然后面才拿,于是便必然激发矛盾,在士可杀不可辱的年代,耻辱是能杀人的。于是,这也就成为了古代三大阳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