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生活越來越好,不少人在育兒方面卻越來越焦慮了?

何琦有幸


育兒的焦慮其實一直存在,因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對於孩子是一個陌生的認知,一切都是全新的開始,加之現在關於育兒的問題成為了父母關注的熱點,所以焦慮感日益增多。

與其說我們教育孩子 ,不如說孩子教育我們,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每個階段都有會有不同的問題,如果父母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頭疼的事情只會一直存在。所以,父母的學習很重要,父母要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這樣就可以輕鬆育兒了。

其實育兒的過程把握住核心,父母就不會太焦慮。那就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希望能幫助到你。




胡哥聊育兒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對精神方面追求的越多,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發現自己的育兒知識匱乏。

還有一個是社會現象,信息時代,現在有很多孩子心理素質差,很多家庭親子關係惡劣,甚至還有一些孩子自殺、跳樓等,所以導致了很多家長“觸景生情”,也很焦慮。



想要孩子有正向的價值觀,積極的心態,關注我的主頁吧!

每天更新家庭教育知識。

一線作戰16年,累計解決棘手孩子問題23800例。所有的育兒、家庭教育問題,在久明老師的主頁專欄都能找到答案。


久明教你管孩子


孩子成為大人比較的砝碼,睡覺會走路早,誰家的寶寶說話早,誰家的孩子會數數比較多,無限制的比較當然會越來越焦慮,我也是寶媽一枚,但是我從來沒有焦慮過,因為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可比性,也無需比較,所以沒有焦慮。

希望我的孩子再大點上學老師要比較分數時後我依然可以鎮定自若。


小北Mama


一、與孩子情感交流少,孩子缺乏安全感

如今人們追求物質至上,比起以前,現在的父母更忙於工作掙錢,忽略跟孩子的情感交流。因為不掙錢給孩子提供不了好的物質條件,去掙錢就不能在家陪伴孩子成長和學習。於是大多數父母都是通過物質來補償對孩子的虧欠,往往忽視孩子情感上的需要,不瞭解孩子生活和學習情況,容易造成與孩子的溝通障礙。孩子得不到情緒上的滿足,有困難和委屈無處訴說得不到安慰,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會由最初對父母的依賴慢慢變成埋怨,久而久之會形成逆反心理,跟父母對著幹。

二、教育理念害人不淺

有一句宣傳語很誤導人: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全國的父母展開了一場教育大賽,都想從小就培養出來個天才。教育都從孕期開始抓起了,懷孕是胎教,生下來是親子教,幼兒期是早教,一上學更不得了,各種文化課都恨不得報輔導班。孩子多累多煩吶,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呀,只有被逼著上架了。結果是顯而易見的,花了不少錢,孩子學了個一瓶子不滿,跟人家好孩子一比,父母更是焦慮難安。

這樣擰巴的教育方式,不僅父母焦頭爛額,孩子更是倍受煎熬。

三、最好的教育是:適合孩子性格的管教。

在《孩子來自天堂》一書中,約翰.格雷說:孩子是來自天堂的獨一無二的種子。

那麼,如果我們的孩子是一顆玉米種子,我們只能用給她除草施肥的方式培育她成長為一個玉米,而不是期望她成長為一個西瓜。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教育模式可以套用到每一個孩子身上,父母需要付出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模式,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樂成長。

希望可以幫到你


米田米米


生活越好,育兒卻越顯焦慮,為什麼呢?

首先,從家長們的個人成長方面來講,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從艱苦中走來,特別是70後,80後父母,小時候的生活環境相對比較簡陋,生存壓力大。相比現在生活和現有條件,父母們有一定補償心理,即不讓孩子們生活像過去的自己一樣。比如我吧,我小時候沒有機會學音樂,沒有積木玩,所以小孩一歲多就買了電子琴當玩具給寶寶玩了。

其次,從社會層面來講,家長們長期被一種社會文化給灌輸,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方面是各類廣告商家的宣傳洗腦教育,另一方面也逐漸成了社會的集體潛意識。大家心理上還是認定讓孩子從小就要優秀,走精英路線的壓力,讓育兒越顯焦慮。

再次,從學校文化方面,現在學校教育,會通過各類競賽或者考核以及孩子們的生活層面的攀比,孩子們無形中對父母索要的物資要求也越來越高,育兒成本和育兒壓力也比較大,家長們的焦慮也會轉移到育兒層面。



媚雨傳說


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以前那個時代,社會貧富差距很小,不同工種,薪酬基本持平。

比如,一名醫生一個月的工資是30元,在車間當一名工人,一個月工資也是30元。

然而現在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有一個月只掙1000塊錢的,也有一個月就掙10萬的。這種貧富差距的分化就加劇了人們對教育的焦慮。之所以造成這種劇烈差異,多半是由受教育水平導致的,而中國的高考制度又是最公平的制度,是普通家庭可以改變人生的一次機會。

互聯網的發達,更多的生活狀態和信息被呈現出來。

由於網絡的發展,你才能看到好的家庭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再對比一下自己,你會找到差距。人之所以產生焦慮,就是對自己當前的生活狀態不滿意,或者說沒有安全感。

同時在線教育的猛烈發展,也加速了這種教育焦慮。各種分享和打卡的機制都會讓家長想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金錢。

由於你可以很輕鬆的獲取更多的資訊和信息,看到其他人的教養方式,看到很多牛娃,你會不由自主的對比自己,對比孩子,然後就不由自主焦慮。

所以在現在的這種社會環境下,很難避免產生焦慮,只能說盡量平衡自己的心態,先完成再完美,需要有強大執行力去把你想做的,先做掉,避免一直被焦慮充滿頭腦。


安心前行的carina


受價值觀的多樣化、社會競爭的激烈化、教育觀的進步化三個方面的影響造成的。

第一,人們生活越來越好,基本不用為吃喝發愁,但同時也就為多樣化的價值觀提供了成長的土壤。每個人活著的態度和想法也就越來越大相徑庭,人的個體思維逐漸覺醒,每個人對生活品質和孩子的成長環境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受到矛盾撞擊的時候自然就容易出現焦慮。

第二,成人世界的工作壓力、家庭負擔和生活瑣事越來越多,各種競爭也越來越大。家長普遍沒有合理釋放這些壓力的渠道,就容易變相轉嫁在育兒問題上面。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成長空間和資源,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今後都能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就出現了總怕給的不夠,給的太少的思想,最終結果就是焦慮。

第三,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教育觀念也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家長們逐漸明白不是“孩子學習好就一切都好”的道理。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就出現了”孩子想要好前途好、未來好,就不能只停留在學習好的階段”,要樣樣培養,樣樣行,生怕哪方面落後於人。你們家孩子2歲學英語,我們孩子就不能等到3歲;你們家孩子5歲學拉丁舞,我們家孩子就得5歲學完拉丁舞再學民族舞。總之就是無限增壓狀態,結果還是焦慮。

最後我想說的是育兒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生課題,但不是人生唯一的課題。同樣對於孩子來講也是,教育問題是人生重要的問題,但不是成長的唯一問題。願大家多思考,少走彎路吧。





淘淘爸帶萌娃


我認為總把孩子比來比去,才是育兒焦慮的罪魁禍首

我的朋友圈裡不少媽媽給孩子學英語打卡,兩三歲的孩子,說的倍兒溜。還有不少媽媽給孩子舞蹈打卡、彈鋼琴打卡等等。和親友聚會時,有親戚炫耀自家孩子兩歲多就認識好幾百個字。身邊出色的孩子很多,對比一下,自己家孩子再平凡不過了。人比人,氣死人。在孩子間的差距面前,要說自己情緒從來沒有過波動,肯定是假的。只是對孩子教育的研究越深,我反而愈發淡定下來。

其實,仔細想想,並不是自己家孩子不如別人,而是家長的心態出現了偏差。於是我會問自己:我們讓孩子那麼早識字是為了什麼?是當作茶餘飯後炫耀的談資,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嗎?我們教孩子學英語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她隨時能在眾人面前出“apple”“banana”嗎?

我們給孩子學舞是為了什麼?是為了逢年過節讓她在親朋好友面前表演嗎?

當然不是。

既然不是,那我為什麼要為了此時此刻她沒有別人早習得這些技能而焦慮呢?到了需要的時候她總會學會的,我急什麼呢?

追根結底,還是一個攀比心理在作祟。會暗暗覺得為什麼別人家孩子會,我家孩子就不會呢?要不要趕緊讓她學?還可能會有更多細細碎碎的攀比,小時候比誰高點胖點,大點比誰上的幼兒園好,然後誰的工作好,就是這樣一路比下去。自己跟自己較勁,跟孩子較勁,跟別人較勁,越來越焦慮,而受苦的則是孩子。

其實,我們都會有攀比的心理,這是人之常情。在現實生活中,誰家孩子白點高點,誰家幼兒園更好,誰成績更好點,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大家暗暗有些攀比的小心思都是正常的。但是,有一點我們始終要提醒自己,每一個孩子的先天性格,發育狀態,發展速度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家庭的綜合情況也不一樣。所以,切勿盲目攀比。

我們如何處理這種攀比的心理呢?

首先,比過程不比結果

遇事重視過程大過於結果。比如識字這件事情,並不看重她什麼時間能認多少字,而是這個過程中她有沒有掌握這種學習技能。閱讀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我們只看眼前的結果,忽略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即便一時結果很好,很可能會造成傷仲永的後果。

其次,跟自己對比不跟別人對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有句話這樣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千萬不要拿自己的缺點跟他人的優點來對比,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上。我昨天做了什麼,今天學會了什麼,每次遇到困難了怎麼解決,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些引導會讓孩子的關注重點在自我成長上。

最後,多一些縱向對比,少一些橫向對比

橫向比較一般是在某一時間點上的同層次的比較,比如都是五六歲的孩子,誰的英語學的比較好。

縱向比較是單個事物與過去某個時間的狀態進行比較。

有攀比之心是人的本性,但是在育兒中如果任其氾濫,僅為了面子服務的話,其後果往往是背道而馳,我們不但無法讓孩子更出色,還會讓自己更焦慮。在教育上攀比並非都是壞事,但如果一味的比成績,比結果,也只能適得其反。孩子並不是我們攀比的工具,尊重其差異性,尊重她的自我成長。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況。所以,要想緩解我們的育兒焦慮,就不要盲目攀比。如果真的要比,那就先從提升自己做起吧。

個人愚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陽sunshine光


我是一位95後一胎孕媽,因為我現在還沒有小孩,不能感同身受,所以只能從客觀的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

85後90後作為更為開放背景下成長的一代,現已成為生育大軍的核心力量,那麼由於自身的各種壓力,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互相攀比,或者遇到教育問題無所適從,以致於出現“育兒焦慮”問題。那麼父母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很容易傳染給下一代,長期處於父母這種消極情緒影響下的孩子會出現抑鬱、暴躁、自卑、不合群等問題。孩子最是敏感,你的狀態更容易影響到他。一個錯誤發生了,你越是為此懊惱焦慮,就越容易放大這個錯誤的後果。父母在各種育兒方式下,付出不僅是時間、精力和金錢,還包括自己的生活、自由,得到許多的焦慮和壓力。

“如果你真正愛自己的孩子,請除去自己的焦慮。”有位長期從事兒童心理研究的心理諮詢師曾說過,“三分養育,七分等待”,父母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態,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成長,多欣賞鼓勵你的孩子,打擊孩子,孩子就會產生焦慮。而大人為了追求預想的完美,也會產生焦慮。

所以,父母的平和心態,有助於跳出焦慮的邊緣,有助於清醒認識這種主流的育兒方式,就像每個不同時代的產物,是隨環境大眾化趨勢化的,是客觀處處存在的,焦慮無用。

那父母不如把焦慮化成動力,願意更聽從孩子的節奏,適度給予自由。因為不管哪種育兒方式佔主流思想,都不是給每個家長和孩子量身定做的。就像富裕父母實踐部分自由養育被眾人稱讚,貧窮父母實踐自由養育則被視為忽視教育一樣,任何育兒方式沒有真正的是否正確和公平,永遠都只有因材施教。





四級釘子戶


輸不起,是家長育兒焦慮症結所在。


有這樣一個幸福感計算公式:幸福 = 現實 - 期望值。當現實恆定的條件下,我們的幸福感其實取決於期望值,所謂有希望也就有失望。

父母的焦慮感,很大程度上來自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過高,彷彿不通過努力,實現階層突圍躋身上流社會,就是失敗的人生設計。這樣”拔苗助長“的強迫症思維,往往引發了家長的焦慮感。


研究了一下,以下四類家長最容易焦慮:

(1)“失敗的成本太大”----這一類孩子的父母一代通常從非一線城市起步(包括智力打拼),剛剛在一線城市站穩腳跟,但還並非大富大貴。他們深知奮鬥的艱辛,因為自己的每一次升學,都見證了身邊大量被淘汰的同齡人的命運;他們深深恐懼自己的孩子,將會成為當年那些“被淘汰”小夥伴,感覺“輸不起”。

(2)“心態上輸不起”----這一類父母通常是中產或者以上的父母,自身是競爭的強者,並享受做強者的過程。這一類父母的性格往往比較爭強好勝,不能容忍孩子是不像自己的“強者”,有些“恨鐵不成鋼”。這一類父母往往認為,如果孩子不能像自己一樣脫穎而出,完成階層躍遷,就是自己人生的失敗。


(3)“大環境下的攀比心”----對自身不夠滿意,且爭強好勝喜攀比,忍不住會跟同事和鄰居比孩子。這一類父母的典型思維就是“不患貧,患不均”,如果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突出的話就會很滿足,但是隻要發現自己孩子在某個方面不夠優秀,就很容易患得患失。

(4)“控制慾太強”----孩子不夠優秀就是因為自己沒有控制好,而這種失控的感覺讓父母很焦慮。這種家長往往喜歡窺視和掌控孩子的方方面面,往往和孩子關係比較緊張。事情一旦超出自己的掌控,或者孩子有所隱瞞,就容易勃然大怒,不允許孩子違背自己的意志或者挑戰自己的權威。


放下自己的優越感、攀比心、控制慾,和輸不起的心態。接受孩子的平凡,尊重孩子的特性,認識成長的自然規律,理解每個孩子的差異性,順勢而為、量力而行。父母自我實現,成為合格的起跑線,同時引導和幫助孩子完成對自己人生的探索。這才是解決焦慮的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