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詩人你知道幾個能稱得上好詩人的呢?

八卦凌凌漆


東方西方1

7小時前

丁玲、蔣海澄、舒婷、席慕蓉、余光中、海子、戴望舒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雨巷》,這首詩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詩中,作者通過對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描寫,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也有人把這些意象解讀為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的縮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

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裡,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行著的彷徨者。

(背景資料:當時《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殺之後。詩人時年22歲。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詩人,面對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隱居在江蘇松江朋友家,孤獨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夜坐聽風,晝眠聽雨”,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可生活貧乏,整天“窗頭明月枕邊書”,詩人只能在“舊時的腳印”、“青春的綵衣”和星光下的盤桓中尋求慰藉。個性的輕柔、憂鬱和時代的重壓,使《雨巷》成為黑暗和理想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貯滿了彷徨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劉敦傑


第一代“朦朧詩”的代表詩人,顧城、舒婷、北島、歐陽江河都是不錯的。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1956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1987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新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

舒婷,女,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中國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

她從小隨父母定居於廈門,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2016年12月,舒婷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北島(1949年8月2日-),原名趙振開,"北島"是詩人芒克給他取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 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湖州。中國當代詩人,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間詩歌刊物《今天》的創辦者。

北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著有詩集《北島詩歌集》、《太陽城札記》、《北島顧城詩選》、《陌生的海灘》,散文集《失敗之書》和小說《波動》等,代表詩作有《回答》《一切》,作品被譯成20餘種文字。

北島曾先後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



歐陽江河,男,漢族,1956生於四川省瀘州市,原名江河,著名朦朧派詩人。

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3年至1984年間,他創作了長詩《懸棺》。其代表作有《玻璃工廠》,《計劃經濟時代的愛情》,《傍晚穿過廣場》,《最後的幻象》,《椅中人的傾聽與交談》,《咖啡館》,《雪》等。著有詩集《透過詞語的玻璃》,《誰去誰留》,《事物的眼淚》、評論集《站在虛構這邊》,其寫作理念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詩壇有較大的影響,現居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辛峰


一,吉狄馬加

其詩歌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近三十個國家或地區出版了近六十種版本的詩集。曾獲中國第三屆新詩(詩集)獎、郭沫若文學獎榮譽獎、莊重文文學獎、肖洛霍夫文學紀念獎、柔剛詩歌榮譽獎、國際華人詩人筆會中國詩魂獎、南非姆基瓦人道主義獎、歐洲詩歌與藝術荷馬獎、羅馬尼亞《當代人》雜誌卓越詩歌獎、布加勒斯特城市詩歌獎、波蘭雅尼茨基文學獎、英國劍橋大學徐志摩詩歌節銀柳葉詩歌終身成就獎。創辦青海湖國際詩歌節、青海國際詩人帳篷圓桌會議、涼山西昌邛海國際詩歌周以及成都國際詩歌周。

二,歐陽江河

在國內出版詩集《透過詞語的玻璃》(1997年,中國改革出版社),詩作及詩學文論集《誰去誰留》(1997年,湖南文藝出版社),文論及隨筆集《站在虛構這邊》(2000年,三聯書店),詩集《事物的眼淚》(2007年,作家出版社),詩文自選集《黃山谷的豹》(2012年,遼寧人民出版社),詩作與隨筆集《如此博學的飢餓:歐陽江河,1983-2012》(2013年,作家出版社)。在香港出版繁體字版詩集《鳳凰》(2012年,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在臺灣出版繁體字版本的詩集《手藝與注目禮》。歐陽江河的詩作及文論被譯成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俄語、意大利語等十多種語言。自1993年起,多次應邀赴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捷克,匈牙利,奧地利,日本,印度等國,在全球五十餘所大學及文學中心講學、朗誦。1993春至1996年冬居留美國,1997年秋自德國返回國內,現居北京。作為詩人,歐陽江河的詩歌寫作強調思辯上的奇崛複雜及語言上的異質混成,強調個人經驗與公共現實的深度聯繫。作為詩學批評家,他在當代中國詩歌的整體理論及文本細讀這兩個方面均有獨特建樹。歐陽江河的寫作實踐深具當代特徵,在同時代人中產生了廣泛的、持續的影響,被視為80年代以來中國最重要的代表性詩人。作為書法家,其書法作品在日本、美國、德國、奧地利、臺灣、香港、中國內地擁有眾多機構收藏者及私人藏家。歐陽江河自幼研習書法,其書法作品自成一家。





劉月聲


丁玲、蔣海澄、舒婷、席慕蓉、余光中、海子、戴望舒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雨巷》,這首詩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後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詩中,作者通過對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描寫,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也有人把這些意象解讀為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的縮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

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藉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裡,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行著的彷徨者。

(背景資料:當時《雨巷》寫於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殺之後。詩人時年22歲。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詩人,面對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隱居在江蘇松江朋友家,孤獨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夜坐聽風,晝眠聽雨”,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可生活貧乏,整天“窗頭明月枕邊書”,詩人只能在“舊時的腳印”、“青春的綵衣”和星光下的盤桓中尋求慰藉。個性的輕柔、憂鬱和時代的重壓,使《雨巷》成為黑暗和理想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貯滿了彷徨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東方西方1


首先明確一下,當代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為當代。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仍然健在的那些現代詩人,都是社會公認的著名詩人。

這裡再界定一個時間點,即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至今的“當代詩人”,對汪國真比較崇拜,其他涉及很少。

特別是最近幾年,因為網絡的盛行,自媒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詩人如雨後春筍湧現。再者,央視《詩詞大會》推波助瀾,影響日甚。如此一來,蔚然成風,傳承發揚中國經典文化。

綜述,雅俗共賞的、切入社會現實的詩作者,才是人們認同的“好詩人”





詩哥杜士成


我喜歡余光中的詩。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詩人那裡,長江水黃河浪總在心中詩中風起雲湧,翻騰咆哮。通過對長江和黃河鋪張的描繪,發出“從河源到海口,奔放了八千里的長流/為何一滴,僅僅一滴黃漿/沾也沾不到我唇邊”的苦嘆,表現“白髮上頭的海外遺孤/半輩子斷奶的痛楚”,家園意識和故鄉憧憬在潮起潮落之間化作筆底波瀾,對鄉音鄉情深深呼喚。

提起母親,詩人就想起江南,江南代表著一切溫柔溫馨,殷殷母愛,切切關懷,在詩人的想望之中。《春天,遂想起》一詩,煙花春雨、碧柳湖堤、杏花村、圓通寺,似夢似幻的古老意象,寫盡詩人對江南的無限深情,無限嚮往,歸之不得的無奈與惆悵躍然紙上。

詩人還對古典素材加以借取和運用。《尋李白》寫李白之狂、之雄、之豪、之奇,豪情萬丈。《夸父》對古典神話加以改造,體現民族精神的堅韌與悲壯。《白玉苦瓜》通過對歷史文物的鑑賞和觀察,表達詩人對古典文化的理解和矛盾複雜的心情。對詩人來說,白玉苦瓜一方面是作為象徵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又作為媒介而存在,它聯繫著詩人對歷史、自然、文化、藝術,對苦與樂,災難與倖存,過去與未來的哲學沉思,既是對藝術的體驗又是對人生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