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哪一位將領投降清朝,給南明造成毀滅性打擊?


南明哪一位將領投降清朝,給南明造成毀滅性打擊?

孫可望


李定國與孫可望可以說是自南明以來,最有希望與清朝劃江而治的兩名漢人將領。

可惜的是,由於這兩人內訌,結果造成孫可望帶著500人投降清朝;而李定國雖然打敗了試圖加害自己的孫可望,但是最終還是不敵清軍,客死緬甸。

其中我個人覺得最為可惜的是孫可望。

是的,孫可望在行軍打仗上遜色於李定國,但是孫可望是明末少見的戰略型將領,也就是俗話說的“種田流”。

孫可望在雲南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他對雲南進行了“土地改革”。

孫可望、李定國等大西軍殘部進入雲南時,雲南土地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黔國公沐氏權貴為代表的勳田,第二部分是名義上屬於衛所的軍屯田,剩下是雲南的土司莊田及民田,其中前三種田佔據了雲南土地的絕大部分。

孫可望進入雲南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已經歸屬於大西軍掌握的黔國公沐氏勳田轉為給軍隊供糧的營田,進行了軍屯;等大西軍逐漸在雲南站穩腳跟後,孫可望更是無償的將沐氏勳田分配給雲南當地漢人老百姓,只是把一小部分還給了末代黔國公沐天波。

其結果就是沐氏勳田從巔峰時期的2萬頃下降到了清軍進入雲南時的700頃。就此一項就極大增加了大西軍的糧食以及田稅。

另外,孫可望對衛所屯田為主,這一點孫可望是具有天然優勢的,因為雖然明末時雲南的衛所屯田被各地地主強佔,但畢竟所有權上依然歸屬於衛所;孫可望有大西軍作為後盾,所以很輕易的就從地主手裡奪回了被侵佔的屯田,大概有5000頃。

其實從這個數據也可以變相看出黔國公對於雲南的壓榨,大明接近300年,雲南豪強地主總共才吞掉5000頃田地,而黔國公一家就霸佔了2萬頃。


南明哪一位將領投降清朝,給南明造成毀滅性打擊?

雲南

不過孫可望並沒有把沒收的這些屯田據為己有,因為當時大西軍人數有限,根本耕種不過來這麼多的土地,所以孫可望又逐漸把這“奪回來”的5000頃土地變賣給了當年霸佔這些土地的地主。

但是這一次,雖然土地歸了地主,但是從此,地主必須按章繳稅;這等於是增加了大西軍的收入,同時也避免了真正激化與雲南當地地主的矛盾。

在土司佔田上,孫可望主要是借改土歸流為名義加以清理,將世襲的土司納入大西的武官體系,逐步將土司的世襲莊田改為軍屯性質的營田。

與此同時,孫可望還在雲南大舉興修水利,統一貨幣,極大地促進了雲南當地生產力的提高。

大西軍入滇後普遍鼓勵普通百姓開荒,同時多次調動軍隊在全滇修築水利工程,在諸多利好的刺激下,官府登記在冊的的民田從17000頃擴大到52000頃,足足擴大了三倍有餘,之後貴州的民田也從5000頃擴大到了10000頃。

孫可望一系列舉措,使得雲南這個明朝出名的老少邊窮地區“外則土司斂跡,內則物阜民安”。

一直到吳三桂反清時,都還在享受孫可望開發雲南所遺留的經濟成果。

與此同時,孫可望並沒有一直埋頭種田,而是一直在為與清軍的大戰做各種準備;孫可望在開發雲南的同事,一直沒有放鬆對大西軍的訓練,孫可望也許指揮打仗不行,但是訓練上確實是一把好手,史料上稱他在昆明“日夕操練士卒,三、六、九大操”。

這與同時期以何騰蛟為代表的只會文恬武嬉、醉生夢死的明軍文武高官迥然不同。

當然,孫可望最大的成績是永曆六年(公元1651年)主持發動的兩湖、四川反攻計劃。


南明哪一位將領投降清朝,給南明造成毀滅性打擊?

李定國


兩年時間,根據學者統計,清軍光輕車都尉以上的高級將官就陣亡36人(蒙滿八旗13人),其中更有兩位高品親王,1名都統(隸屬吳三桂),1名護軍統領,2名副都統,1名署護軍統領,2名署副都統,綠營總兵2人,綠營副將4人。

黃宗羲對此評價為“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當然,這其中李定國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可是孫可望在其中運籌帷幄也是居功至偉。

如果孫可望能和李定國同心協力,那麼不敢說能光復中原,但至少和清廷劃江而治還是做得到的。

不過歷史的殘酷也在於此:歷史沒有如果。

歷史上,孫可望嫉妒李定國軍功,直接造成了孫可望與李定國決裂,最終導致以大西軍為主導的南明永曆朝廷功虧一簣,令人扼挖。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