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雲”掃墓,難道也可以接受?

二十四節氣的輪轉,就如同每十多天更新的一張海報,寫一句文案一樣,不痛不癢,如此便是生活。今年的“寒假”似乎很長,長到都忘記自己以及不再是孩童,散漫、無慾無求般。二月二,我還在悠閒中,偶爾發現春色朦朧,彷彿嚮往美好的那扇窗才開啟,然後貪婪的觀望大自然的一切。

清明。就如同清新明媚般。奔跑在熟悉的田間小道,穿過那廢棄的村莊,走過失修的舊橋,在白色的墳地裡跑到盡頭,那邊便是海。步步緊靠,就可以聽到風聲的加劇呼吸,那聲音奇妙而親切,和海螺裡面的“嗡嗡”聲相似,大概他們都源於同一片海洋。

清明“雲”掃墓,難道也可以接受?

以前嘗試的寫過一篇關於海的短篇小說,現在還覺得特別的難為情。文章和小說自然沒多大天賦,但卻迷迷茫茫的走上寫文章的道路。每次寫作,總會覺得費勁,腦力勞動,有時很累,但是保持大腦的靈活性,讓自己可以動用更多的素材,相必這是重要的環節。

想象的注入,大概都是來源兒時的記憶,充滿童趣的藍天之下,屬於那個時代的我們共同記憶。那時的朗朗讀書聲,如此的清脆。坐在滑滑梯的上邊,總能看到日落,看到遠處山坡的綠色,還有吃草的黃牛。“牧童遙指杏花村”,可能清明時節有時也不下雨,或者牧童也不再有。

不知多少年沒有在清明的時候回家了,大概五年,或許更多。鞭炮的味道格外的熟悉,節日慶祝或者拜祭所需,硫磺的硝煙,諸如細小之物也可以勾起內心的鄉愁。世上有很多東西無法解釋清楚,情感便是其中一類。生者在每天為著瑣事發愁,逝者已歸塵土,時有人記起,或者連懷念也停止。年少的人,大概總會滋生眾多情緒,雜亂糾纏,沒有學會理清楚,所以容易煩躁,久經世事以後,便學會欺騙自我,因而理直氣壯。

清明“雲”掃墓,難道也可以接受?

各地出臺清明“雲”掃墓等倡議措施,始終難以接受網絡虛擬替代傳統習俗的現實。或者提倡今年推遲,或者明年在繼續,但透過屏幕看去緬懷先人,自然不夠莊重肅穆,內心是抗拒的。網絡時代的帶來,人們的生活習慣註定有諸多變化,或者電子書可以替代紙質書,或者視頻通話替代見面交流,但也絕不能記憶代替從前。

細雨朦朧的清明,又一次的走入那篇海邊的叢林,分不清是雨霧還是煙氣,一路的走著,回到從前,回到心靈深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