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盟军为何能取胜?

提起二战的空降作战,市场花园行动无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在蒙哥马利元帅的努力下,德军毫不费力的得到了一个围歼成建制盟军部队的机会。

固执的蒙蒂没有放下他的空降梦,在1945年3月,盟军在莱茵河东岸实施了一次超大规模的空降作战——大学行动。这次作战大获全胜,伤亡远低于市场花园行动,且完成了既定目标。

市场花园行动是一场毫无争议的失败,但大学行动却是一场满是争议的胜利。有人认为这次行动毫无必要,完全是浪费物资,但也有人认为这次行动加快了战线向前推进。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场典型的蒙哥马利式的胜利——消耗天文数字的物资。

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盟军为何能取胜?

市场花园行动

再不空降战争就结束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也有句古话叫好了伤疤忘了疼,后者最适合用在蒙哥马利身上。在市场花园行动的惨败后,这位大英帝国的元帅居然还希望实施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而且是在市场花园行动惨败后不久便提出了,他希望在自己的部队强渡莱茵河时,在对岸实施一次空降作战。

蒙哥马利提出自己的想法后,第一空降集团军的参谋们兴致勃勃的提出了多个空降作战计划。一是「大学」行动,配合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在威塞尔方向渡河;二是「窒息二号」行动,支援亚历山大•佩奇将军的第7集团军在沃姆斯渡河;三是「那不勒斯二号」行动,协同布拉德利将军的第12集团军群在科隆方向渡河。

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盟军为何能取胜?

蒙哥马利

除此之外,异想天开的参谋们还提出了一个可以终结战争的行动——「日食」行动,旨在空降柏林,摧毁德国的中央政府与指挥中枢。

德国在阿登山区发起的战役使得盟军将空降作战的计划搁置一旁,全力应付德军的反击。到了1945年1月,盟军尤其是蒙哥马利觉得空降作战的时机成熟了。

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盟军为何能取胜?

阿登战役中的德军

在2月1日的盟军内部高层会议中,蒙哥马利的空降计划得到批准,盟军第1空降集团军的美军第18空降军第17空降师、第13空降师与英军第1空降军第6空降师将执行大学计划。2月13日,各部队离开驻地,开始做准备工作。

在行动的指挥官上,蒙哥马利坚持要第18空降军军长李奇微来指挥,理由是第18空降军的经验更加丰富,李奇微原本就不喜欢蒙哥马利,而且如果执行大学行动,可能就无法参与给德国的致命一击,但军令难违,只能硬着头皮服从命令。不过能指挥一次如此大规模的空降作战,李奇微还是有些兴奋的。

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盟军为何能取胜?

李奇微

战前由于运力不足,参战的部队被砍掉一个师,只剩下美第17空降师与英第6空降师。其中第17空降师的一个机降团不能参战,第6空降师也只有两个伞兵旅和一个机降旅可以参战。两个师总计17000人,而他们的敌人则大约12000人,装备100多辆坦克装甲车辆。

数千架飞机组成的壮观机队

行动时间定在3月24日,英军将从英国的11个机场起飞,美军则将在巴黎附近的12个机场起飞。总计动用1500架运输机、2290架滑翔机,途中还有1000多架战斗机护航。这个史无前例的庞大机队,毎经过一处,都会引得地面上的人驻足观看。第82空降师的加文师长干脆找了架C-47运输机,坐着飞机在天上欣赏这一景观。

根据任务安排,美第17空降师的伞兵将在施尼彭堡的东面和南面伞降,机降部队负责进攻威塞尔城北郊。英第6空降师的伞降部队将在施尼彭堡北面降落,机降部队则要夺取伊塞尔运河上的桥梁。

3月24日上午9点半开始,盟军地面部队所有炮火禁止开火,以防误伤空降部队。庞大的机群开始投放伞兵,两千多架滑翔机摇摇晃晃的降落在地面。虽然不少飞机和伞兵遭遇德军高射炮的拦截,但绝大多数人都安全降落在地面。

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盟军为何能取胜?

落地后的伞兵

落地后,空降兵们向德军发起攻击,很快就夺取了计划中的目标,并与已经渡河的盟军地面部队汇合。下午盟军轰炸机群低空投放了大量补给物资给空降部队,完成第一次补给的空降兵与盟军地面部队一起将德军防线彻底摧毁。

当天傍晚,李奇微乘坐两栖战车跨过莱茵河与他的空降兵们汇合,途中遭遇一枚手榴弹袭击,但只是伤到了肩膀。至此,大学行动大获全胜。

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盟军为何能取胜?

乘登陆艇渡过莱茵河的美军

盟军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大规模空降作战,不仅将空降部队送到了预定的位置,且胜利与地面部队会师,全歼当面之敌。洗刷了市场花园行动中的屈辱。由于窒息二号行动被取消,大学行动也就成了盟军在二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作战。美军伤亡1200余人,英军伤亡1100余人,空勤人员伤亡357人。

从惨败到大获全胜,盟军改变了什么?

市场花园行动中,盟军空降兵遭遇德军装甲兵的包围,没能与地面部队汇合,最终以投降结束战斗。而大学行动中,盟军空降兵则顺利完成了任务。那么为何大学行动如此成功?

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盟军为何能取胜?

落地后的伞兵

首先盟军吸取了之前的几次行动的教训,在制定计划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一次性投送所有部队,而不是指望第二天或第三天天气好时投送第二梯队;第二是将部队尽可能投送到离目标附近,这样缺少车辆的空降兵就不用了长途跋涉到达目标;第三空降行动一定要在白天进行,虽说会成为地面高射炮的靶子,但有战斗机护航更重要;第四地面部队要保证,在空降发起后24小时内与空降部队汇合,并且空降行动最好在盟军地面炮火射程内进行。

实际上在大学行动中,空降部队是在地面部队发起进攻后6小时才实施空降的,当时部分盟军已经成功渡河并建立了阵地。

此外在空降行动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滑翔机的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一架运输机拖拽一架滑翔机改为一架运输机拖拽两架滑翔机,这样就增加了可投入的兵力。同时为了增加机降部队可投入的兵力,盟军滑翔机驾驶员接受了一系列地面作战的训练,在降落后这些飞行员将组成一个营作战。事后证明,这些滑翔机飞行员的表现非常优秀。

空降部队还装备了不少新式武器,如无后坐力炮,以及蝉式空降坦克,虽然这种坦克不到8吨重,可以提供远好于吉普车的火力与防护。

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盟军为何能取胜?

蝉式空降坦克

此外盟军在空降前的火力压制也是大学行动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行动前几天,盟军对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正面的德军机场实施了地毯式轰炸,行动当天2000架战斗机与战斗轰炸机对当面德军实施了轰炸。进攻发起前,美军炮兵的炮弹将莱茵河东岸每一处可能藏匿德军的阵地都犁了无数遍,几乎是美军二战中最大规模的一次炮火支援。

总结来说,盟军准备的更充分,空降兵的火力更强,与地面配合也更默契,同时敌人也更弱。不过也有人质疑,就算没有空降部队,地面部队能轻易的突破莱茵河歼灭对岸德军,因为盟军在渡河过程中损失极为轻微。甚至有人称大学行动是典型的「蒙哥马利式的胜利」。

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盟军为何能取胜?

运输机视角的滑翔机群

大胜背后的槽点

何为「蒙哥马利似的胜利」?阿拉曼战役大家应该熟悉,蒙哥马利的英8军在消耗海量物资后仅仅是将德意联军击溃而没有歼灭。物资消耗大,战果却不突出,这便是蒙哥马利式的胜利。

大学行动同样消耗了巨量的物资,运输机与滑翔机加起来有几千架。在运输机队中,总共77架被摧毁,475架被击伤,其中大部分被重创。滑翔机队更惨,不少滑翔机在飞行过程中脱钩,还出现一拖二的滑翔机牵引绳绞在一起导致机毁人亡。1305架滑翔机仅172架可回收再使用,其余的都变成了一堆堆废铁

就连空投补给的B-24机队也遭遇重大损失,240架中有15架被击落,104架被重创,此后盟军再未使用B-24重型轰炸机执行低空补给任务。

二战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盟军为何能取胜?

B-24重型轰炸机

更值得吐槽的还是蒙哥马利本人,在盟军渡河时,他命令释放烟雾掩护渡河部队,可他没考虑风向,当空降部队到达目标上空时,盟军释放的烟雾正好笼罩了目标,干扰了空降部队的视线。当伞花绽放在莱茵河畔上空时,上百万盟军得以欣赏这一壮观景象,因为他们必须停火以防误伤自己人。此时若是盟军继续进攻,大概率能取得同样的战果。

虽然大学行动中空降部队损失远低于他们歼灭的敌人,单日伤亡两千多人也创造了空降部队的记录。尤其与地面部队的微弱损失相比,显然不少空降兵的伤亡有些冤枉,尤其那些因为飞机坠毁带来的伤亡。蒙哥马利再一次浪费了上千名战士的生命,以满足于他脑袋中激进却不负责任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