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系統學習中國國學,從這個寶典體系入手就夠了

導語:這些年流行的國學商學院都有哪些精華課程內容?一文幫你梳理中國國學寶典體系

說中國風是最近兩年最火的文化現象和概念一點都不為過。時至今日,中華傳統文化已然蓋過曾經交替風靡的歐美、日韓潮流而成為文化主流,且不論早已走出國門的“孔子學院”,大量國風內容以視頻、圖片、文字等豐富形式高頻出現在B站、抖音等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平臺上,傳統文化再也不是躺在故紙堆裡的“傳統”了。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止是我們看到的唯美古裝、古詩文這零星半點。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它的價值系統。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國人在傳統社會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它的價值系統”。而儒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思想、佛教思想則是傳統文化的三大主要精神支柱,也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精髓。

國學指的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民族國家之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國學的宗旨,就是宋儒張載提出的“橫渠四句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今天這一篇要說的(狹義的)國學就是儒釋道。“以易生智,以道養命,以佛開悟,以儒修身”,說的簡單一點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世用,以老子思想來謀身,以莊禪思想來修心(娛樂)。

想要系統學習中國國學,從這個寶典體系入手就夠了

本文緣起於身邊的兩個小故事。

去年公子被一個認識多年、做生意的大哥拉去聽為期三天的企業家培訓課,期間第一次接觸到傳說中的國學商學院的課程介紹(國學商學院是主辦方業務體系中的其中一個),整體培訓課程並未有記憶深刻的內容,但是關於國學商學院的簡單介紹內容倒是吸引到了公子,以及結課時的伴手禮——一份竹簡裝的《道德經》尤其印象深刻。

去年因為一些機緣,公子跟身邊好幾個朋友推薦了《道德經》這本書,看過的朋友無一不讚嘆,不止一個朋友剛開始看就反饋這本書的厲害之處,解決了自己困惑已久的問題、實屬修身養性的良方。

關於學習國學的重要性,陳寅恪先生也曾指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穫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其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

簡單總結,系統學習國學對於每個個體有哪些作用呢?

一、覺醒;二、迴歸秩序;三、系統化;四、提高能量和能力。

上面故事中提到的《道德經》,是我國國學寶典中的其中一部。那麼,中國國學寶典體系是怎樣的?國內專業的國學商學院有哪些精華課程內容?公子做了個系統梳理,如下:

【七大國學寶典】

《易經》——預測未來,把握命運;知人知己,惠澤後人。天地人三財之道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超越自我之道

《儒家》——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修己安人之道

《法家》——法、勢、術的管理思想

《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商戰“贏”之道。戰略和頂層設計

《禪宗智慧》——人有兩條命:身命和慧命。身命在於運動,慧命在於靜定。明心見性,開啟智慧之道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快樂之道,淡定致遠之道

1、《易經》

群經之首。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之中,其闡述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的規律,這個規律被稱為"道"。這規律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易”,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變易,指變化之道,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簡易,一陰一陽,囊括了萬種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都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不易,雖世間的事物錯綜複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運行,四季輪換,寒暑交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物極必反,這便是規律。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有“定數”與“變數”,定數有規可循而變數無規可循;定數中含有變數,變數中又含有定數,無論定數還是變數其大局皆不變。易有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也有人直接把《周易》稱為《易經》。《周易》主要有8卦:乾卦、坤卦、震卦、艮卦、離卦、坎卦、兌卦、巽卦。

解讀易經,挖掘陰陽八卦符號中所蘊含的奧秘,掌握整體變化、陰陽和諧的事物運動規律,提升個人的宏觀思維能力,增強個體的決策準確性。

2、《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於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已有2500年曆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漢代版《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於臨沂銀雀山漢墓中。

英國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所言:“孫武的思想有驚人之處———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是剛寫出來的。”

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

日本逢屋千村說《孫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孫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義者,是不戰主義。

毛澤東評價《孫子兵法》:"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說的,包括認識世界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輕看這句話。"又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當下仍是科學真理"。

兵法不是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自然成為組織機構不可或缺的思想參謀與武器。

3、《儒家》

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在於如何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心與人生,達到格物、致知、誠意之境,能修身有成、齊家有餘,進而有能力兼濟天下,超越自我,領受心靈的歡樂與和平。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先秦時,儒家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其它諸子百家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典籍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
  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子、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九淵、王守仁。

儒家的特徵

一、以孔子為先師,為思想領袖;

二、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等書為經典;

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與禮的一種張力結構;

四、由內聖而外王,通過內體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學;

五、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並將之運用到政治實踐中,成為指導性的原則。

4、《法家》

強國必法家思想。法家的管理強調法治、法律的強制作用,集權的權威,制度的運用,尚賢。為我們提供了企業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之道。把握法家強調製度、職責與技巧的法、勢、術的管理思想,以強化組織的統御與控制能力。

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它的思想也是著眼於法律的實際效用。 法家思想包括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諸多方面。法家倫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觀基礎上的誠信觀和義利觀。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成熟在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士匄、子產、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劇辛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期,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其範圍涉及法律、經濟、行政、組織、管理的社會科學,涉及社會改革、法學、經濟學、金融、貨幣、國際貿易、行政管理、組織理論及運籌學等。

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謂是“獨步天下”。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法家思想作為一種主要派系,他們提出了至今仍然影響深遠的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這就足以見得他們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儒外法裡

隋唐時期法家繼續發展,唐朝的科舉中也設有法家科目。宋朝時期儒家全面上位。在後來的歷史中,偏好法家理念治國的人還有諸葛亮、隋煬帝楊廣、王安石、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張居正、清世宗胤禛等。但大部份獲得好評的帝王都是兼擅採用法儒二家理念治國者,如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清聖祖玄燁等。可見法家的脈搏仍然存在,法家在許多重要歷史時刻都頑強地表現了自己,如諸葛亮治蜀、永貞革新、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時期。使歷史一次次向前邁進。

代表著作:

《隋書·經籍志》列出的法家經典有《管子》十九卷、《商君書》五卷、《申子》三卷、《慎子》十卷、《韓非子》二十卷、《新書》三卷、《正論》六卷、《法論》十卷、《政論》五卷、《阮子正論》、《世要論》十二卷、《陳子要言》十四卷、《蔡司徒難論》五卷等。

法、術、勢三者緊密結合乃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所倡導,韓非明確地指出:“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法律高於權力,法律至上是現代法治的重要內容。法律對權力的控制,是現代法治的基本特徵。

5、《禪宗智慧》

通過修煉佛法,從內心去參悟自然、生命存在的法理,以此修去心靈上的汙垢愚見,達到至真至善之純淨境界。掌握禪學精髓,緩解生活、工作壓力,激發生命潛能,開啟智慧之門。

《禪宗智慧》以《祖堂集》、《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六祖法寶壇經》等禪門經典為底本,編撰了八十一位禪師的五百八十個公案。

禪宗乃是佛教最上乘之法。釋迦牟尼佛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說法四十九年,乃謂之教,是傳有言之道。末後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乃謂之宗,是傳無言之道。唯有摩訶(譯為大)迦葉尊者,默契心宗,破顏含笑,佛印證之日:“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迦葉是禪宗第一代祖師,由是心心相印,燈燈相傳,傳至二十八代,菩提達摩大師,航海西來,傳佛心印,不立語言文字,教外別傳,即傳此禪宗。

6、《黃帝內經》

養生勝於治病。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更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奇異之書。它幫助我們認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幫助人們養成綠色、健康的養生理念,提供簡單生活、快樂養生的方案,可受益一生。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7、《道德經》

通過洞察老子博大精深的大道,洞察我們的人生,更好地塑造我們的人格,更加高尚地成就我們的事業。以老子質樸、淡雅的智慧清泉,滋潤人生之樹根深葉茂、基業長青。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