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在別人面前,我沒有自我

小新與我準時面談,言談舉止中透露著一份緊張感。

“我和別人在一起,只要我一說話,我就感覺我沒有了自我,就像此刻,和你在一起,我的關注點都在你的身上。”

說實在的,小新來見我之前,當他決定和我約這個諮詢的時候,我這個諮詢師,就開始緊張了。回顧以往的諮詢,小新讓我有一種被挑戰被挑剔的感覺,因為小新非常計較諮詢的效果,如果效果好,他就覺得這次諮詢花的錢是值得的,如果這次諮詢沒有收穫性的部分,他也會很直白的告訴我,所以我有壓力感。

我們探討了一會兒這種緊張感,然後我說:“我決定在我們諮詢的過程裡面,我採取比較被動的方式,因為你害怕在溝通過程裡面失去控制感,對我說的話也都很抗拒。”“好的,試試吧。”

他說了幾個最近的體會,我耐心的等待他繼續說下去,結果他開始了沉默。我們之間大概沉默了三五分鐘。他伸展了一下肩膀,動了動脖子,然後勇敢地向我分享了沉默過程中他心裡的所想:“我期待你來引導我,像這樣沉默很浪費時間的感覺。”

我詢問:“如果,是我來引導你,我每一次都很主動的話,你會有什麼感覺?”我沒等他回答,我就對他說:“經驗表明你會 更 煩 我。”他笑了笑,確實是這樣。

我也向他分享了我在這個沉默過程中心裡的所想:“我對你剛才說的一些點都非常的好奇,我想了解你和父母的關係,我想了解你剛才說的這些內容的具體部分。你無論說什麼,我都是願意聽的。可是我知道,我想了解的不見得是你最想表達的內容,你可能會被我牽著走,而你心裡又不情願。所以我的第2個聲音在告訴我,不要主動說話,再等等。”“另外從專業的角度,你總是在期待我來表達的話,這是你過往人際交往的模式,因為你習慣了遙控器掌握在別人手中的狀態。”

“啊,這個點值得記下來的。”小新感慨。看來他對我的這個解讀也很滿意,他喜歡把有收穫的點記下來。

小新突然發現:“看來過去的諮詢我犯了一個錯誤,我總是在問你要東西,希望你給我什麼,而其實我應該更關注我自己。問你要東西,反而讓我更緊張。”我心裡默默的想著這個錯誤,也意味著我也在犯呀,我心裡有點慚愧。

我也向小新直言:“過去我總是很急切的給予你或者解決你的問題,其實那時候的我也很緊張,很累。”他點點頭。

“看來我們兩個都有進步。”我笑著總結。

然後我們就在時而沉默中,時而有感覺的話語裡,繼續著我們的諮詢,後半段的時間過得非常快。

小新微笑說:“這是一種奇妙的經歷,我的關注點不再在你的身上,而在我的身上,表達的時候,我感覺沒有那麼緊張了。”

“希望下次諮詢還可以這樣滿意。”他又來了要求,不過我明白他的意思。做自己的主人,慢慢的才會有自我。

解析:

我越來越發現在諮詢中在雙方的溝通中,當我越是被動的角色,我越不再積極主動地解決別人的問題,來訪者對諮詢的效果反而會更加滿意。因為他們是他們問題和心情的主人,我不可越俎代庖,他們擁有了自己的權利,主動探索屬於自己的領地,就會得到自己滿意的效果。

人們在關係中,如果一件事情是別人的事情,哪怕這個別人是你的孩子,是你的老公,是你的愛人,是你的閨蜜,覺察並節制自己的表達很重要。在節制的路上,需要一個人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提高自身的安全感,提高自身的穩定性,當我們相信自己的時候,我們必然會相信別人也可以照顧好他自己的人生。

節制的前提,內心會有一個信念,就是允許彼此不夠好。作為一個不夠好的諮詢師,接納自己的同時,也能夠給別人帶來溫暖和放鬆,這意味著別人在你的面前,他可以不用偽裝,他也可以不用做的很好。

在親子關係裡,受過心理學教育的很多家長,在愛和自由裡面去養育孩子,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節制的態度,耐心不作為的姿態,相信孩子可以擁有非常明媚的未來。這也是中國“無為而治”的意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