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所羅門海戰的三大奇蹟——三艘驅逐艦及其戰史介紹


二戰所羅門海戰的三大奇蹟——三艘驅逐艦及其戰史介紹

二戰所羅門海戰的三大奇蹟——三艘驅逐艦及其戰史介紹


二戰所羅門海戰的三大奇蹟——三艘驅逐艦及其戰史介紹

二戰所羅門海戰的三大奇蹟——三艘驅逐艦及其戰史介紹

“夕立”號驅逐艦

二戰所羅門海戰的三大奇蹟——三艘驅逐艦及其戰史介紹

一代“拉菲”號驅逐艦

二戰所羅門海戰的三大奇蹟——三艘驅逐艦及其戰史介紹

二代“拉菲”號驅逐艦

二戰所羅門海戰的三大奇蹟——三艘驅逐艦及其戰史介紹

二代“拉菲”號驅逐艦,現為博物館

二戰所羅門海戰的三大奇蹟——三艘驅逐艦及其戰史介紹

“綾波”號驅逐艦


昔日的硝煙早已散去,怒吼轟鳴早已化作海洋深處不朽的英靈。但當你翻開歷史的長卷,78年前的一切彷彿都歷歷在目。荊棘叢生、宛如地獄堡壘的座座小島,波濤洶湧、狂風驟雨籠罩下的片片海域,見證了勇者的歷練,見證了局勢的轉變。1942年8月-1943年2月,這裡總共爆發了六次較大規模的海戰。沒錯,這裡就是所羅門群島,有著所羅門王黃金寶藏傳說的地方。你一定會對其中的一些地點有所瞭解,如瓜島,如鐵底灣。正是在這裡爆發的大大小小數十場戰役,使得盟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和進攻。而在戰爭之中,湧現了一艘艘帶有傳奇色彩的軍艦。其中的三艘尤為著名,沒錯,她們就是分別被稱為“所羅門瘋狗”的夕立號(Yudachi ゆうだち),“所羅門的戰神”拉菲號(Laffey DD-459),以及“所羅門的鬼神”——綾波號(Ayanamiあやなみ)。

在具體介紹她們的光榮事蹟之前,我們先一起回顧一下驅逐艦的百年曆史(主要是美、日兩國)。驅逐艦(Destroyer),作為一種小型的戰鬥艦種,前身為魚雷艇。與近代許多海軍發明一樣,最早的驅逐艦也來自曾經的海上霸權國——大英帝國。1893年10月,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驅逐艦“哈沃克”號在亞羅船廠誕生了,其試航航速達到了26節。很快,英國皇家海軍就開始對這類驅逐艦進行量產。在當時,東亞局勢已經劍拔弩張,洋務運動後的清政府與明治維新下的日本不斷摩擦,最終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相信戰爭的經過幾乎婦孺皆知。但在戰爭中卻有一個亮點。1895年2月日本聯合艦隊的魚雷艇部隊對困於威海衛軍港中的北洋水師殘部實施暗夜突襲,竟幹掉了北洋水師王牌主力定遠號。十年後日俄戰爭對馬海戰的戰場上,日本的驅逐隊和魚雷艇隊又一次立下了功勞,擊沉或重創數艘老式戰艦,甚至俘獲了艦隊司令羅傑斯特溫斯基所在的俄國驅逐艦大膽號。從此日本海軍便開始對驅逐艦寄予很高的期望,日本海軍驅逐艦也由此走上了快艦強炮,重雷擊與夜戰的道路。一戰期間,為應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協約國各方都展開了反潛策略的研究以保護大西洋航線。驅逐艦自然擔當起了這類職務。為增強反潛能力並跟上高速巡洋艦的速度,美國人研發了“維克斯”級和“克萊蒙森”級驅逐艦。隨著一戰的戛然而止,美國海軍的實力顯然已超過德國。不滿足於平甲板驅逐艦這樣的陳舊設計,美國開始研製具有現代化意義的“法拉古特”級並開始使用127mm高平兩用炮。縱觀整個20世紀20年代後期,日本已經開始建造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吹雪”型驅逐艦,法國也已預備在1930年開始建造大型驅逐艦。美國自然不能甘拜下風,於是便有了“波特”級驅逐領艦的誕生。20世紀30年代,“馬漢”級、“格里德利”級、“西姆斯”級紛紛接連開工下水。而日本方面“特型驅逐艦”開創之後,“初春”級、“有明”級、“白露”級也接連而來。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偷襲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此時日本“陽炎”級已紛紛竣工。太平洋戰爭中期美國又誕生了“本森”級與“弗萊徹”級等等……

在瞭解了這麼多之後,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正題。眾所周知瓜達爾卡納爾島是盟軍與日本搶奪的重點。美日雙方的陸戰部隊在這座島嶼及其周圍的群島上交戰了半年多,自然需要大量的物資補給,這就少不了海軍艦隊護衛下運輸船隊的支援。因此美國與日本的海軍艦隊在瓜島北面的大洋上自然少不了幾次黷武。第一次:薩沃島海戰,又稱“第一次薩沃島海戰”(日方稱“第一次所羅門海戰”)。第二次:東所羅門海戰,又稱“斯圖爾特島海戰”(日方稱“第二次所羅門海戰”)。第三次:埃斯帕恩斯角海戰,又稱“第二次薩沃島海戰”(日方稱“薩沃島海戰”)。第四次:聖克魯斯群島海戰,(日方稱“南太平洋海戰”,美日航母艦隊對決十分激烈)。第五次: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又稱“第三次和第四次薩沃島海戰”、“所羅門海戰”(日方稱“第三次所羅門海戰”,夕立、拉菲和綾波都於此戰一舉成名)。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塔薩法隆格海戰,又稱“第四次薩沃島海戰”(日方稱“倫加夜戰”)。

夕立號驅逐艦(IJN Yūdachiゆうだち)1931年列入計劃,由1934年10月16日在日本佐世保海軍工廠開工建造,於1936年6月21日(Wiki等記載為6月11日)下水,1937年1月7日竣工,是舊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白露型驅逐艦4番艦。艦名的意思是指夏季午後的暴雨,常伴有雷電。另有說是傍晚時捲起的風雲、波浪之意。該艦所屬於橫須賀鎮守府。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被法國巡洋艦拍到疑似在長江及中國東南沿海活動。1940年11月編入日本海軍第2驅逐艦隊,開戰後被編入聯合艦隊第二艦隊第4水雷戰隊,參加了南洋攻略作戰。1942年2月27日參加泗水海戰,3月25日參加馬尼拉灣封鎖作戰,5月29日參加中途島海戰,8月29日開始向瓜島輸送物資,共計6次,11月12日參加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結果遭到美軍輕巡洋艦“海倫娜”號與“朱諾”號集中火力攻擊,導致其喪失動力並起火,接著又被美軍重巡洋艦“波特蘭”號主炮齊射擊中,在“朝雲”號試圖營救無望後,同型的“五月雨”號搜救了相關船員,並對其先後進行雷擊和炮擊處分,約5:30分,“波特蘭”號對殘骸進行6次齊射,最終“夕立”號沉沒在鐵底灣,同年12月15日除籍。

本次戰役雙方參戰艦艇主要如下:

日方:日本海軍戰列艦“比叡”號、“霧島”號,輕巡洋艦“長良”號(0)。驅逐艦“時雨”、“白露”、“夕暮”(在拉塞爾群島提供側翼掩護(1)),“雷”、“曉”、“電”(2) 、“照月”、“天津風”、“雪風”(3)、“五月雨”、“村雨”、“朝雲”(4)、“春雨”和“夕立”(由於混亂位於艦隊正前方(5))。


美方:美國海軍重巡洋艦“波特蘭”號、“舊金山”號,輕巡洋艦“海倫娜”號,防空巡洋艦“朱諾”號、“亞特蘭大”號,驅逐艦“弗萊徹”、“庫欣”、“斯特雷特”、“奧班農”、“亞倫沃德”、“巴頓”、“蒙森”和“拉菲”。

日方:總指揮阿部弘毅中將(其弟阿部俊雄大佐後來成為短命的“信濃”號艦長),第八艦隊指揮官三川君一(薩沃島海戰時以極小代價擊沉盟軍4艘重巡洋艦,一舉成名),“夕立”號艦長吉川潔中佐(“不滅的驅逐艦長”,後指揮“大波”號執行輸送任務時,在美國海軍上將阿利·阿爾伯特·伯克艦隊率領的“小海狸”中隊諸位的魚雷攻擊下化為灰燼)。

美方:南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兼第3艦隊司令)小威廉·弗雷德裡克·哈爾西(沒錯,就是那位“蠻牛”上將,天天喊著“殺光小日本”,曾任“企業”號艦長,關於他的精彩事蹟請自行百度),艦隊正司令丹尼爾·賈德森·卡拉翰海軍少將,副司令斯科特少將(此戰兩位與艦隊全體參謀全部陣亡,可見激烈程度非同一般)。

下面自然少不了對戰爭經過及一些謎團疑點的介紹。11月13日23:42,日本艦隊戰列艦換上炮擊陸地目標所使用的三式燃燒彈,攜同巡洋艦和驅逐艦一起正準備炮擊瓜島亨德森機場。就在這時,由於混亂無意間航行到主力右前方的“夕立”號發現了美國海軍的艦影併發出警報,原來是行進在美軍單縱陣最前列的驅逐艦“庫欣”號(USS Cushing DD-376)。但不得不提的是,美方早已率先使用“海倫娜”號上新搭載的SG雷達偵察到了日艦動向,並提前撤離了運輸艦隊。美軍顯然已經做好了準備,反觀日艦由於雷達及敵我識別系統落後,再加上受到暴風雨襲擊,艦隊多次改變航向,所以才混亂到了連僚艦位置都不清楚的地步。但是不知是因鑑別出了日方兩艘戰列艦而試圖進行規避,還是因不熟悉新式雷達並對日方散亂的航向心中存疑,總之卡拉翰少將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隨便右轉舵沒有規避成功反而縮短了和日艦之間的距離。美艦隊的嚴重誤判還造成了指令落後,造成美軍先頭4艘驅逐(“庫欣”、“拉菲”、“斯特雷特”和“奧班農”)竟在原地轉了一圈之後還是沒有接收到來自旗艦“舊金山”號重巡洋艦的指令。與此同時,“夕立”和“春雨”繞過了美軍4艘驅逐艦,後續的主力部隊也緊隨而來,由於無法辨識敵我誰也沒有下達開火命令。美艦隊此時已由優勢轉為劣勢,原本搶佔了“T”字形陣位的美艦隊現在不得不以單縱陣直突入日艦隊核心,直指兩艘戰列艦。此時寂靜得詭異的海面上漆黑一片,美、日艦隊在無光暗夜裡混作一團。此時“夕立”號與卡拉翰艦隊之間的距離已經拉近到6000米。吉川潔艦長指揮“夕立”號加速到24節,雙方距離縮短至1000米,這時他又果斷下令左轉舵,向敵方隊列的前方橫切過去。緊接著吉川指揮“夕立”號打響了海戰的第一炮。卡拉翰艦隊大吃一驚,“比叡”號戰列艦再一次接收到了來自“夕立”號的警報,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同“曉”號驅逐艦同時打開探照燈。明亮而刺眼的燈光此刻成了開戰的信號,所羅門海戰也由此正式拉開了序幕。由於位列較前且艦形較小,倒黴的“曉”號霎時間就被前方的美艦打成了一堆廢鐵,爆破坐沉,成為此役美軍的第一個戰果。狹窄的海峽間美日幾十艘軍艦擠成一團。驅逐艦射出一發發泡沫飛濺的魚雷,巡洋艦和戰列艦艦炮發射出的炮彈在空中橫飛,轟鳴聲爆炸聲不絕,五顏六色的爆破曳光彈如同新春佳節的焰火般炸開。此時“夕立”號憑藉自己曾在鐵底灣倫加角執行“東京快車”鼠輸送任務時的經驗,右轉靠向美艦隊側後並試圖衝入美艦群。而“春雨”並未得到通知,待回過神來時“夕立”號早已不見了蹤影。衝入美軍艦群中的“夕立”號成功引起了美軍艦船的注意。此時“拉菲”號驅逐艦正貼臉血洗“比叡”號戰列艦的艦橋,勇猛地作戰直至光榮沉沒。(關於“拉菲”號的壯舉將在後文具體闡述)。“夕立”號又向忙於與“比叡”號對峙的“波特蘭”號重巡洋艦發射魚雷。此時場面亂成了一鍋粥,“夕立”號還將美方的“斯雷斯特”號驅逐艦(USS Sterret DD-407)誤認為是“春雨”號,並對其打出信號燈請求加入攻擊。“春雨”號和緊隨“春雨”的“天津風”號在加入攻擊一段時間後便向北方撤退。美軍“斯雷斯特”號和位於美艦隊後部的驅逐艦“亞倫沃德”號(USS Aaron Ward DD-483)正轉向外圍尋找切入點,被“夕立”號驚得渾身一激靈。很快她們開始瞄準“夕立”展開炮擊,併成功命中了“夕立”的1號鍋爐艙,使其失去動力。正在這時右前方又亮起探照燈,“夕立”號遭到不明艦隻的集中炮擊,很快左右舷接連中彈,受損嚴重。

雖懷疑是“長良”號輕巡洋艦的誤傷並進行了敵我識別,但攻擊愈猛。“夕立”號上部艦橋嚴重受損,舵機卡死,動力完全喪失,艦上軍官死傷慘重。後來眾艦搜救“夕立”號艦員時決定放棄“夕立”號,只有吉川潔艦長執意堅持搶救,用救生艇堵住兩舷缺口,並扯起白帆和吊床掛在桅杆和煙囪上試圖利用風力使“夕立”號駛出作戰海域。無奈又遭“波特蘭”號主炮齊射打擊,營救無望,由友艦處分擊沉。一說美艦“波特蘭”號舵機卡死,又見日方掛白帆升起白旗,認為是詐降舉動,便拒絕停戰並堅持炮擊,重創“夕立”號,後“夕立”號由友艦處分擊沉。後來吉川潔在同年12月8日回到軍令部拜見高松宮宣仁親王時,極誇張地描述了“夕立”號英勇作戰的經過,被高松宮宣仁親王記錄在日記中,後經海軍各方吹噓傳頌,傳為“白帆突擊”的逸話。

謎團疑點自然是“夕立”號的戰果,想也知道其中會有吹噓誇大的成分。日方認為夕立重創多艘美軍艦船(擊沉一艘防空巡洋艦,重創兩艘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即擊沉了美軍輕巡洋艦亞特蘭大號,重創美軍朱諾號和波特蘭號巡洋艦。巴頓號驅逐艦是被日軍天津風號發射的兩枚魚雷擊中沉沒的,蒙森號則是被包括三發356毫米重炮炮彈在內的至少37發炮彈擊中擊沉的。拉菲在與比叡互相炮擊後光榮戰沉。唯一未受損的是裝備新型雷達併為友艦引導目標的弗萊徹號驅逐艦。由此可見美軍驅逐艦的損失很大一部分來自日軍後方主力艦隊的集中攻擊,就算是誇大,最多也只能歸功於緊隨夕立其後的天津風或者是春雨等驅逐艦的結果,很難全部歸功於一馬當先的夕立號。重創朱諾號極大可能主要是天津風用魚雷趁機攻擊的戰果,夕立不過是通過炮擊吸引朱諾號的注意力而已。後來朱諾因龍骨被炸壞並損壞了大部分系統,身受重傷向東退去。白天朱諾遭到伊26號潛艇的攻擊才最終沉沒。波特蘭號被重創的原因來自其與比叡號戰列艦的互射以及為掩護海倫娜號,防止海倫娜遭受日驅偷襲而受到的損傷。亞特蘭大號先是被曉號的魚雷擊中,左動力艙受損,後又遭到己方重巡洋艦舊金山號的誤擊(一說日方巡洋艦和驅逐艦炮擊)才大破,導致副司令斯科特將軍陣亡,13日中午在瓜島北方三海里處亞特蘭大被迫放棄自沉。


正因為如此,夕立才獲得了“所羅門的瘋狗”、“所羅門的噩夢”這樣的稱號,畢竟夢能真實幾分呢。儘管如此,夕立號驅逐艦的勇猛還是永遠留在了世人眼中,尤其是對於舊日本帝國海軍念念不忘的新一代海上自衛隊指揮官們。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裡,日本大發朝鮮和越南戰爭的戰爭財,再加上新政策的實施,日本在戰後數十年之內經濟竟獲得了復甦。因為越來越複雜的世界政治與軍事態勢,日本對擴軍躍躍欲試,研製的DD村雨型(2代)導彈驅逐艦中,於1999年3月4日竣工的三號艦竟也名為“夕立”號(DD-103)。對於日本的動作美國早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昔日爭得你死我活的對手如今也如膠似漆起來,不過這些都早已是後話了。

舊日本帝國海軍“夕立”號驅逐艦相關技術參數如下:

(相關圖片資料引用自百度百科,bilibili-碧藍航線Wiki海事局,萌娘百科艦R,《日本海軍艦載兵器大圖鑑》(編者唐茜,中國長安出版社)《日本驅逐艦全史-指文系列世界艦艇》(編者潘越,中國長安出版社))

夕立號驅逐艦

標準排水量

1,685噸


常備排水量

1,980噸

全長

111米

全寬

9.9米


吃水

3.5米

功率

42000匹

最高速度

34節


續航距離

4,000海里(18節) / 6,000海里(15節)

乘員

226人

武器裝備

50倍口徑127mm聯裝炮2座4門


50倍口徑127mm單裝炮1座1門

40mm單裝機關炮2門

610mm4聯裝魚雷發射管2座8門(魚雷16枚)

深水炸彈彈射器2座

深水炸彈16枚

“所羅門的戰神”拉菲號(Laffey DD-459

) 在介紹此艦之前,或許你所瞭解到的只有“82年的拉菲”(趣)。然而就是這樣一艘小小驅逐艦,也有自己的光榮事蹟。上文說到拉菲號洗比叡甲板(驅逐硬剛戰列,戰神之名當之無愧),如果說夕立的戰果略有所誇大的話,那麼拉菲的戰果可謂是貨真價實,為美日雙方所共同承認。開戰之前拉菲號位列美艦隊第二,緊跟庫欣其後。當美驅逐艦與比叡號戰列艦狹路相逢之時,庫欣號艦長勇敢地


向比叡發射了6枚魚雷,3枚命中,但由於前期美國魚雷質量的堪憂,竟都沒有爆炸。隨後庫欣得到了和曉號相似的下場,被比叡號擊成廢墟,全艦燃起大火失去控制(據說一直漂流到13日下午才爆炸沉沒)。由於比叡號打開了探照燈,也遭到各美艦的集中攻擊,不得不放棄對庫欣號的打擊。位列庫欣其後的拉菲直撞向比叡,艦長漢克下令拉菲號轉向併發射魚雷,但魚雷竟又沒有爆炸!此時拉菲號驅逐艦距離比叡號戰列艦僅有10-20英尺(3.0-6.1米)的距離!這堪稱是風帆戰列艦時代以來最近的數次交鋒之一!拉菲號幾乎是貼臉向比叡發起了進攻。比叡的雙聯裝356mm主炮俯角不足只能打出跨射,拉菲號則用所有的炮火猛攻比叡的艦橋,甚至連艦上的機槍都用上了。比叡號上的阿部弘毅中將和艦長西田正雄大佐都隨即負傷,首席參謀鈴木正金中佐更是當場陣亡。比叡的152mm炮廓副炮損毀兩門,左舷從艦艏至艦艉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羅經艦橋和炮擊指揮所則被拉菲徹底摧毀。拉菲號用127mm單裝炮堅持攻擊,儘管招致了日方驅逐艦的集中報復,但她沒有放棄,還順手端掉了村雨號驅逐艦的一個鍋爐,迫使其退出戰場,並向朝雲號驅逐艦進行進攻。為此拉菲損失了魚雷發射管,主炮也僅剩一門能夠使用。隨後拉菲與比叡號逐漸拉開了距離,不幸被比叡(一說霧島)的主炮炮彈擊中。又可能是遭到了舊金山號重巡洋艦的誤擊,她的海圖室和發電機被毀(一說鍋爐遭到直擊癱瘓)。長良號輕巡洋艦(一說照月號驅逐艦)的氧氣魚雷更是炸斷了她的艦艉。拉菲號艦體破損嚴重並燃起大火,落入海中的深水炸彈不斷爆炸,千瘡百孔的艦體隨時都有可能傾覆,艦長漢克下令全體棄艦,但如雨點般落下的爆破碎片和失控深水炸彈的爆炸又殺死了在水中忽潛忽浮的人們,最終魚雷的殉爆引發了連鎖爆炸,全艦247人中包括艦長在內的59人陣亡、116人受傷,倖存者乘坐救生艇登上瓜島獲救。

美國海軍第67特遣艦隊損失慘重,但全體將士的努力有效地挫敗了日軍炮轟亨德森機場的計劃,併為登陸部隊提供了寶貴的時間。隨著美國對航空兵的大量投入,局勢終將發生變化。作為曾經的天皇座艦,比叡號迎來了終結。13日因美軍飛機的轟炸,比叡號被重創,被迫自沉。作為指揮官的阿部弘毅後來又丟掉了霧島號戰列艦,後來得知戰況的山本五十六氣憤地將其罷免。

拉菲號的奮戰極大地振奮了美國海軍和民眾的士氣,激勵了越來越多的美國青年為抗擊法西斯勢力而貢獻力量。各大報刊立刻刊登了她的英雄事蹟,包括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哈爾西上將在內的許多海軍高級將領也先後致信嘉獎。拉菲號艦長威廉·E·漢克少校因其非凡勇氣追授海軍十字勳章加佩金星章;大副以下共6人獲授銀星勳章、銅星勳章或海軍及陸戰隊勳章。在8個月的短暫生涯中拉菲號共獲得3枚戰鬥之星。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榮幸地將總統單位嘉獎授予美國軍艦拉菲號以表彰下文所述事蹟:

“茲嘉獎拉菲號驅逐艦在1942年9月15日至11月13日於南太平洋戰場中對抗日軍的傑出表現。她不顧附近仍有敵潛艇出沒,毅然對(胡蜂號)落水船員伸出援手;在埃斯佩蘭斯海角海戰中嶄露頭角後,她又成功擊退敵魚雷機空襲;在薩沃島的決戰中,儘管已遍體鱗傷且燃起烈火,拉菲號仍對進犯之敵予以迎頭痛擊。在敵人倉皇撤退後,不幸傷重沉沒。她為我們樹立了一個英勇不屈的光輝榜樣。”

就連對手日軍方面的檔案也如此評價:その悽絕な奮戦ぶりがまるで眼に見えるようで私どもの感奮を促してやみませんこれこそ正しく敵にわが皮を切らせて敵の肉を切りわが肉を切らせて骨を切らんとする真剣勝負であり決戦であったのです敵もまた敵なりに相當の攻撃精神を発揮しつゝある事実を私どもはこの際はっきり銘記すべきでありませう(那絕妙的奮戰姿態彷彿就在眼前,催促我們興奮不已。這才是真正的讓敵人割掉我的皮,切斷敵人的肉和自己的骨頭,進行一場認真的比賽和決戰。此時此刻,我們應銘記在心。)


因此拉菲號被稱為“所羅門的戰神”或美方的“所羅門瘋狗”

為紀念拉菲號和她的艦長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的無畏表現,兩艘於1943年新建成的艾倫· M·桑拿級驅逐艦分別獲名拉菲號 (DD-724)和漢克號 (DD-702)。新拉菲號繼承了前輩的驍勇,在沖繩島戰役日軍的菊水特攻期間,替航空母艦擋下多達5架神風特攻機的撞擊。雖受重創,但彷彿受到了前輩冥冥之中的保護,竟奇蹟般地倖存,經過修復又馳騁在了戰場一線。

1992年,一支由美國海軍老兵、海洋學家羅伯·巴拉德帶領的國家地理學會科考隊在距瓜達爾卡納爾島約半英里外發現了沉沒半個世紀的一代拉菲號驅逐艦殘骸。拉菲號坐沉於海底,艦艏至艦舯的前三分之二完好,但艦尾已不復存在。艦艏的兩座5英寸主炮仍指向左舷,艦橋被比叡號主炮貫穿的孔洞清晰可見,一切都與倖存者所描述的相符。2006年4月7日,拉菲號艦長威廉·E·漢克之女凱莉·W·希爾斯乘船來到拉菲號沉沒地點,為其敬獻花圈。

二代拉菲戰後則被保存為博物館,與北卡羅萊納號戰列艦等歷經腥風血雨,滿載榮光歸來的戰艦一樣,永遠停留在了錨地,被改造成為成為戰艦公園永遠供人們參觀和悼念。

艦船信息一覽:拉菲號由加州舊金山市的伯利恆鋼鐵廠負責建造。比起戰前建造的姐妹艦,拉菲號將主炮從5座減少為4座,本來3號主炮塔的位置安裝1座俗稱“芝加哥鋼琴”的四管1.1英寸(28毫米)高射炮,後來換裝為雙聯裝40mm博福斯對空機炮(輕武器那邊會有介紹);原有的12.7毫米高射機槍全部升級為厄利孔20毫米高射炮,並增加了雷達等現代化搜索設備。全艦於1941年1月13日動工鋪設龍骨;1941年10月30日建成,31日由艦名由來的勇敢的水兵『巴雷特·拉菲(Bartlett Laffey,1841年~1901年3月22日)』的孫女和贊助人愛蓮娜·G·福格蒂女士主持下水儀式;1942年3月31日(Wiki記載為11日),拉菲號正式交付美國海軍服役,首任(同時也是最後一任)艦長為威廉·E·漢克海軍少校。1942年11月13日2時左右於瓜島海戰沉沒。


標準排水量

1,650噸

滿載排水量

2,395噸

全長

347.9英尺(106.0米)


全寬

36英尺(11米)

吃水

5.43米(17.8英尺)

燃料

重油(453噸)


鍋爐

4座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型高壓鍋爐

動力

伯利恆蒸汽渦輪發動機,2軸推進

續航距離

6,517海里,15節


乘員

208(戰時276);247人(最終時)

偵搜系統

SC雷達

Mk 12火控雷達

Mk 22測高雷達


武器裝備

4座單裝5英寸(127mm)38倍徑 Mk 30主炮

5座單管厄利孔20毫米高射炮

1座四聯裝28毫米高射炮

1座五聯裝21英寸(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使用Mk15型魚雷與MK14型發射器

5座深水炸彈發射器


2條深水炸彈投軌

船殼

舷側:30磅(0.75英寸19毫米)

甲板:20磅(0.5英寸13毫米)

“所羅門的鬼神”——綾波(Ayanamiあやなみ)

前文最後我們瞭解到日軍炮轟亨德森機場的計劃暫時是破了產,但聯合艦隊本部並未死心,於是三川軍一率部於13日夜再度對美軍機場進行了炮擊。炮擊的主力主要是重巡洋艦,203mm口徑艦炮的威力遠比不上356mm口徑的戰列艦艦炮,黎明前炮擊形成的大坑就基本上已經被美方修建大隊所填平。整個14日,自以為勝券在握的日軍大舉登陸。在羅斯福總統和哈爾西的堅持下,從“企業”號航空母艦起飛的艦載機和瓜島、聖埃斯皮裡圖島起飛的岸基航空兵對日方展開了猛烈攻擊。日方損失慘重,失去了“衣笠”號重巡洋艦,剩下的巡洋艦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增援編隊中的11艘運輸船被炸沉6艘,還有1艘因重傷而返航。由於美方無法在夜間展開大規模空襲,頑強的田中賴三執意前進,但最終運到瓜島的只有2000餘人和5噸物資。日軍煞費苦心的增援計劃,可謂失敗。


雖然受了巨大損失,聯合艦隊仍抽調兵力計劃於14日夜進行第三次炮擊,同時運送增援部隊上岸。這一次由山本五十六的副手,第二艦隊司令近藤信竹中將親自上陣,然而就是這一戰,日方丟掉了第二艘戰列艦“霧島”號。近藤司令的對手,則是擁有“華盛頓”號和“南達科他”號兩艘新式戰列艦的小威利斯·奧古斯塔斯·李少將。他指揮的第64特混編隊還包括了4艘驅逐艦,共計6艘軍艦。而近藤共有14艘軍艦,分為三個分隊:橋本少將指揮“川內”號輕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浦波、敷波、綾波)組成橋本分隊,負責遠距離警戒;木村少將指揮“長良”號輕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電、白雲、初雪、五月雨)組成木村分隊,負責直接掩護;近藤以“愛宕”號重巡洋艦為旗艦,親自指揮餘下的1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為本隊,擔任炮擊任務。李少將深知任務艱鉅,在美軍將領中素有智囊之稱的他決定讓兩艘新型的戰列艦儘量發揮出優勢。當他的艦隊經過鐵底灣時,海底下大量沉沒軍艦的鋼鐵殘骸強烈干擾了軍艦的羅盤,磁性羅盤的指針不停地來回亂擺。但與往日不同的是,瓜島上吹來的陣陣涼風,不再是像過去那樣瀰漫著熱帶植物腐爛所引起的令人作嘔的惡臭味,而是散發著金銀花的香味——這可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軍艦上的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吉兆——勝利在望的預兆。

23時左右,橋本分隊首先分兩路發起了攻擊,一路是“川內”號輕巡洋艦和“敷波”號、“浦波”號驅逐艦,從薩沃島東面進攻,另一路是“綾波”號驅逐艦,從薩沃島西面發動偷襲。原來由於夜間視線不佳,“綾波”號的瞭望員誤將“南達科他”號戰列艦認作了重巡洋艦,日軍還以為美軍艦隊不過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綾波”號驅逐艦遂對美軍戰列艦展開了進攻。隨著距離的拉近,一枚枚巨大的406mm炮彈落在了“綾波”號四周,掀起的巨大水柱讓“綾波”號吃了一驚。橋本正坐鎮“川內”號自不量力地進行著進攻,很快發現情況不妙,便向司令近藤進行了報告。同樣吃了一驚的近藤下令同意橋本艦隊施放煙幕後退。但可能是由於薩沃島的遮擋,“綾波”號並未接收到近藤的撤退命令,而是將航速增至30節繼續向前。“綾波”號艦長作間英邇中佐下達了“右炮戰、右魚雷戰”的命令。然而畢竟實力過於懸殊,“綾波”號單艦面對美軍2艘戰艦、4艘驅逐艦幾乎毫無勝算。勇猛進攻的“綾波”號距離美艦5km時開始了炮擊,第一擊便命中了普雷斯頓(DD-379)和沃爾克(DD-416)並使後者發生了火災。然而美軍通過雷達早已發現了“綾波”號的行動,迅速轉移火力,對她進行了集中射擊,“綾波”號接連中彈,1號煙囪受損,第1具三聯裝魚雷發射管故障,魚雷堵塞在發射管中。放置在左舷的艦載內火艇汽油箱被引燃,發生了火災,艦員也死傷慘重。為避免魚雷被大火波及造成殉爆,艦長作間英邇下令立刻發射2號和3號三聯裝魚雷發射管中的魚雷。此次雷擊命中了沃爾克號驅逐艦的艦首,誘爆其主彈藥庫並使其沉沒。同時亦命中美軍班漢號(DD-397)艦首,導致其受損無法航行。反應過來的“華盛頓”號戰列艦主炮發出了怒吼,中彈的“綾波”號損失了2號炮塔,引擎室被2發炮彈擊中受損,舵機失靈。艦體進水開始下沉。甲板上肆虐的大火最終蔓延引爆了“綾波”號上的魚雷,在兩次巨大的爆炸聲響起之後,“綾波”號消失在了海面上。“浦波”號趕來,救起了倖存的艦員。這一戰“綾波”擊沉了2艘,並重創1艘驅逐艦,同時打壞了“南達科他”號的供電室,令“南達科他”號戰列艦電力系統故障,陷入黑暗,暫時失去了戰鬥力。這一戰果直接導致“南達科他”號後來被“霧島”號猛揍。不過李少將機智應變,“華盛頓”號戰列艦替“南達科他”號報了仇,也揍癱了“霧島”號,還順手揍了日軍重巡洋艦“愛宕”號和“高雄”號。

舵機失靈,艦體受損的“霧島”號為避免天亮後招致美軍飛機的集中攻擊,15日凌晨打開通海閥自沉,同時沉沒的還有傷勢太重的“朝雲”號驅逐艦。至此,斷斷續續進行了三天多的第三次所羅門海戰徹底落下了帷幕,日軍企圖摧毀美軍機場,增援瓜島的計劃也徹底破產。

瓜島以北海戰的巨大勝利,和同盟國的其他勝利匯成了1942年11月頭兩週的輝煌:11月3日,英軍在阿拉曼擊敗了德軍隆美爾元帥指揮的“非洲軍團”;11月8日,同盟國在北非成功實施了代號為“火炬計劃”的登陸行動;11月17日,美軍和澳大利亞軍向新幾內亞群島布納、戈納的日軍發起反擊;11月1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開始反攻,包圍了德軍精銳的第6集團軍。一切都在朝著最好的方向發展,正義的同盟勢不可擋!

“綾波”號,2090噸的鋼鐵驅逐艦,帶著戰死的艦員一同消失在了瓜島以北幽暗的海底,成為軍國主義的又一個犧牲品。但她還是獲得了人們的認可,被後人譽為“所羅門的鬼神”、“所羅門的黑豹”。時至今日,她得以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眼前,被世人所銘記,她既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歷史不容篡改,事實不容否定。但願未來可期,戰爭不再。

“綾波”號驅逐艦相關信息一覽(引自百度百科)


“綾波號”是日本海軍吹雪級 特Ⅱ型驅逐艦1號艦(吹雪級型11號艦),1929.10.5建成 1942.11.15在瓜島海戰中被美戰列艦“華盛頓”號擊沉。另外"綾波"二字被做為EVA中的綾波麗的名字,以軍艦作為人物的名字是這部經典動漫的一貫作風。

特型驅逐艦建造背景:1923年,日本海軍訂購了5艘全新的特型驅逐艦,這就是著名的特Ⅰ型(吹雪型)驅逐艦,它的體型高大,採用齒輪傳動的蒸汽輪機動力裝置,功率強勁,靜水航速可達38節。“吹雪”級裝備了全封閉式的A型雙聯5英寸主炮3座(遠超當時其他國家),使其火力甚至強過當時的一些輕巡洋艦。艦上還裝備了當時直徑最大的9具(三聯裝)24英寸魚雷發射管。“吹雪”型造了10艘後,又建造了第二批(特Ⅱ型6艘和特Ⅱ型改4艘)共10艘,它們的主炮改為B型雙聯5英寸高平兩用炮,這種炮的仰角達70度,大大超過了A型的40度,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高平兩用炮。1933年,“吹雪”型經過進一步改進,原來的九○式壓縮空氣魚雷被強有力的九三式“長矛”魚雷替代,這種大型魚雷由液態氧來驅動,航速與續航力均相當驚人,一枚“長矛”魚雷就可擊沉一艘巡洋艦。由於發動機尾氣均為氧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氣泡可以在水中溶解,使得魚雷航跡極難被發現,因此也難以躲避。但由於條約時代的限制,日本造艦部經常有往小艦上堆砌重型武備的設計,因而發生的“友鶴事件”和“第四艦隊事件”可謂臭名昭著。1935年幾艘特型驅逐艦遭颱風襲擊,損壞嚴重。日本海軍於是對特型驅逐艦的艦體和上層建築進行補強,改裝完成後標準排水量增加到2090噸,航速降為34節。1942—43年,大部分特型驅逐艦拆除X主炮塔並改為6座25毫米防空炮,另加裝25毫米防空炮8座和12.7毫米高射炮2座,特Ⅰ型的A型炮塔改換為高平兩用炮塔,艦尾的佈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投擲器。1944年此型艦的25毫米防空炮增至22座,12.7毫米高射炮增至6—10座。

1932年(昭和7年),綾波號參與了第一次上海事變中的上海登陸作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參加了8月的吳淞登陸、11月的杭州灣登陸等作戰。1941年2月至3月,綾波號負責華南作戰中封鎖中國沿海的任務。日本海軍1940年前下水的驅逐艦很多都參與過類似的行動(如前文的夕立號驅逐艦)。

開工-完成年代 1928-1931年

尺寸 118.41m×10.36m×3.2m

排 水 量 1,680噸(原型)/2090噸(改裝後)


主炮 A型雙聯5吋炮3座(模式Ⅰ);

B型雙聯5吋炮3座(模式Ⅱ和模式Ⅱ改)

魚雷 九○式三聯24吋魚雷發射管3具

高炮 單管12.7毫米高射炮2座;

後增至22門25mm防空高炮,10門13mm防空機槍

水雷兵器 佈雷與掃雷具


艦員 197人

最大航速 38節(原型)/34節(改裝後)

驅逐艦,沒有厚重的裝甲,數量眾多的主炮,卻一次又一次憑藉靈巧與機敏,勇敢與智慧,書寫一個又一個神話。它們,才是名副其實的海上蒼狼。可以看到,曾經叱吒一時的戰列艦、火炮巡洋艦早已紛紛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驅逐艦與其姊妹護衛艦卻沿用至今,並朝著大型化、信息化、現代化的方向不斷髮展。她們加裝了導彈、火箭彈,密集近防陣和直升機等等,時至今日仍是不可或缺的戰鬥力量。無論是作為航母編隊的一員,還是進行護衛貨輪,撤離僑民的工作,都能見到她們的身影。

縱觀21世紀海上之局勢,錯綜複雜,早已與80多年前不同。二戰淡去,硝煙散盡,壯志猶在,所羅門的傳說世代相傳。不變的,惟有碧海藍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