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没有可能是汉化的鲜卑族?

白囟


非常少。

鲜卑人绝大部分在内战中死去,人口凋零不得不用汉人军阀。剩下吐谷浑这种被汉人和吐蕃消灭了,鲜卑贵族绝大部分被杨坚清洗了,最后仅一丝的鲜卑人才融入到吐蕃和汉人里面。


看你的小蛮腰


鲜卑族的汉化其实从北魏孝文帝开始,所谓的鲜卑族已不存在,孝文帝改革是一次彻底的、完全的汉化行为,甚至于还给自己找了个汉人祖先(自称为颛顼的弟弟悃在被风封为北土之王后的后裔)。为什么到后来北朝最后的北周时鲜卑族又卷土重来呢?这又要提到一个北魏割据政权——西魏。孝文帝如此改革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令人惋惜的是改革仅仅30年后割据政权西魏就反客为主,颠覆了北魏政权,成立北周。尽管如此宇文氏的北周鲜卑依然是经历了完全汉化的“鲜卑族”的,甚至于宇文氏的来历都是改胡姓成的,而北周尽管是鲜卑族文化部分复苏甚至于宇文氏还改了部分汉姓为胡姓,但也终究是明日黄花(例如鲜卑语就在北周从未再出现过)。所以如果说的是仅仅是“完全被汉化”的话就是北魏孝文帝时候。

李唐皇室在北周确实是所谓“大野氏”贵族,但是还有一件事要知道,我前面说了,宇文氏改汉姓为胡姓,但隋朝建立前后杨坚这么干的:"已前赐姓,皆复其旧",而李家当时的描述是"复高祖姓李氏",且应陈寅恪先生的说法离家有可能都不是陇西李氏而是赵郡李氏(陇西在甘肃,属边疆。后者是邯郸,属中原。史学界通常认为李唐出陇西)。把话说回来,大隋建立后鲜卑族彻底从历史舞台上让还了位子,可以说从隋文帝起鲜卑族就“彻底完成了汉化”。短命而辉煌过的杨隋王朝亦如嬴秦一般,之后造就了中国历史中“汉”以外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国家的巅峰——李唐。作为汉人拥有的版图最为庞大的国家,同时还和皇室有那么一点瓜葛,鲜卑族怎么都会有那么一点吧,但是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也曾风光一时的民族也只剩下史书中的零星半点、只言片语,乃至于唐的中后期开始,任何实时的史书文献中都不曾出现过一个字的描述,从此鲜卑族终于完完全全地消弭于历史风云之中。

所以我们很有可能是汉化的鲜卑族

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各以职司从事。

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叱利氏,后改为利氏。

副吕氏,后改为副氏。

那氏,依旧那氏。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阿单氏,后改为单氏。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贺儿氏,后改为儿氏。

吐奚氏,后改为古氏。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庾氏,依旧庾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奇斤氏,后改为奇氏。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大莫干氏,后改为合氏。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土难氏,后改为山氏。

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别自有传。

南方有茂眷氏,后改为茂氏。

宥连氏,后改为云氏。

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

侯莫陈氏,后改为陈氏。

库狄氏,后改为狄氏。

太洛稽氏,后改为稽氏。

柯拔氏,后改为柯氏。

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

步鹿根氏,后改为步氏。

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俟奴氏,后改为俟氏。

辗迟氏,后改为展氏。

费连氏,后改为费氏。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

去斤氏,后改为艾氏。

渴侯氏,后改为缑氏。

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和稽氏,后改为缓氏。

冤赖氏,后改为就氏。

嗢盆氏,后改为温氏。

达勃氏,后改为褒氏。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而尉迟已下不及贺兰诸部氏。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

郁都甄氏,后改为甄氏。

纥奚氏,后改为嵇氏。

越勒氏,后改为越氏。

叱奴氏,后改为狼氏。

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

库褥官氏,后改为库氏。

乌洛兰氏,后为兰氏。

一那蒌氏,后改为蒌氏。

羽弗氏,后改为羽氏。





朝花夕拾算不算晚


对于北方汉人来说,应该说不是可能而是肯定。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鲜卑族成了汉化最彻底的少数民族,经过隋唐之后,鲜卑族消失不见彻底融入了汉人血脉。

汉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族政权的征服与汉文化的同化,历史上的三苗、九彝、百越、匈奴、突厥、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大部分融入了汉族,变成今天你我的一部分。

中科院在90年代做过一次汉族人的人种调查,汉族北方人群(除两广海南闽南)是蒙古人种东亚种,南方人群(两广海南闽南)是蒙古人种东亚南亚混合种。结果显示,北方人群与通古斯人(鲜卑契丹蒙古满族)有相当的相似性,南方人群则与苗彝百越有混血。

大学在西北上的,当时上法医学课,老师半开玩笑的说只要告诉他是哪里的人他就能知道你的血型,大家一试,结果八九不离十,大家困惑。老师解答,其实只要是长江以北的北方人60%是B型血,B型血是所谓的游牧血;长江以南则是O型血、A型血多,所以连猜带蒙可以的。


张京辉律师


这个是有可能的,历史上很多民族都融合在了汉族之中,鲜卑族也不例外。

鲜卑族最早起源于东胡族,西汉初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率部统一鲜卑各部,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轲比能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在此期间,鲜卑同中央王朝时和时战。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


枫叶0829


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鲜卑族的拓跋氏族曾经是北魏的王族,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概在3世纪末的时候,鲜卑族占领平城(大同),并在此建都。当时,北方诸民族入侵中原时,都经过大同,但只有鲜卑族是成功占领大同的。中原民族(炎黄帝民族)对待北方来犯的民族是花过很大力量的,争夺的焦点就是大同。有时大同在中原民族手里,有时大同在北方民族手里。远古时,以河南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国,四周是四方国,东边是东夷,南边是南蛮,西边是西戎,北边是北狄,居住在中间的炎黄民族对四方国是一个力求同化的过程,大同的意思就是同化。

鲜卑族本来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的石洞中,在嘎仙洞附近现在还有遗址。其中,拓跋部落就居住在黑龙江嫩江流域。鲜卑族的人马多了以后,就占领了满洲里的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上牧草肥美,这个民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发展很快,不到七代的时间,这个地域就不能满足鲜卑族发展的需要了,于是鲜卑族的一支就向南走,通过热河(承德一带)进入现在的延庆,进而突取张家口和大同。在大同待了几十年。刚开始的时候,军马中无文武官之分,都是武将。

后来,大统领到了大同后,注意吸收先进文化,善待“异族”的中原文化,任用了一些中原有才识的人,并鼓励同族人与汉族的妇女结婚。到了文成帝的时候,他自己就跟汉族姓冯的大户女子结婚,也就是后来的冯太后,她是北魏第一个在中原的汉族皇后。冯皇后是信佛教的,所以文成帝也开始相信佛教,从此原先受到重视的道教开始退到后台,而原先受到轻视的佛教解除禁令得以迅速发展。

你看看你是不是这些地区的人,如果是,那就是了!


胡乱看一点东西


南方不确定,就北方人来说,我们很难或者说不能知道北方人血统里究竟有多少是汉族人的。

北方在古代,一直征战不休,很大原因是直面游牧民族。

自秦开始,经历了匈奴南下,五胡乱华,鲜卑统一北方,后面还有契丹统治燕云十六州,金朝统治北方,元朝一统中国,清朝一统中国。如此多的少数民族在北方掠夺、游荡、驻扎、定居,到现在有多少北方人是汉族血统呢?可能更多的是游牧民族的血统吧。

哪怕是南方,甚至是客家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纯粹的汉族血统也是很难确定的事。


糊涂橙


最多只能算是有鲜卑血统

汉化鲜卑族,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天龙八部中的南慕容,姑苏慕容氏。

中国有很多复姓,其实来自以往的少数民族,包括一些单姓的一部分也是有少数民族起源的。

而且融入汉族中的少数民族也远远不只鲜卑一家。

不过经过如此多代,不分彼此,以及混血,最多能说是有鲜卑的血统,血脉已经很混杂了。

真正所谓的汉化鲜卑族,最多只是鲜卑族的第一、第二代才能算上。


叶飘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到处都能看到鲜卑族的身影,可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里,却没有鲜卑族,他们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鲜卑族起于匈奴,是东胡的一个分支。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胡人。

《后汉书.乌恒鲜卑列传》中说“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看来,鲜卑族之所以叫鲜卑,是因为他们居住在鲜卑山附近而得名。但鲜卑山到底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谜。

在鲜卑人早期历史上,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匈奴人奴役。直到汉朝时,大汉赶走了匈奴人,鲜卑人才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机会,走进了中国历史。

西晋时期,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引发“八王之乱”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鲜卑人也在其列。

在这乱世中鲜卑人迅速发展壮大,在俩晋,南北朝这一段时间中,鲜卑人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中,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慕容氏建立了诸燕,宇文氏建立了北周。这都是鲜卑人显赫的姓氏,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不同程度的促进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尤其是北魏,推行汉化改革,使很多鲜卑人融入汉族。

从隋朝建立后,鲜卑人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渐渐暗淡下来,都说李唐王朝有鲜卑血统,李家那么多皇帝,没一个承认的。这实际体现出汉人对胡人,骨子里的一种歧视。大家都要做汉人,不想当胡人。可能也是鲜卑人消失在历史上的原因之一咯?

鲜卑族虽然消失了上千年,但也不难说完全找不到点蛛丝马迹,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很可能是鲜卑人的后裔比如说锡伯族。

学界认为,锡伯族的祖先可能就是鲜卑人,锡伯族有一个重要的民族图腾-看起来是长着翅膀的马,被称作“鲜卑兽”。锡伯族深入骨髓的弓箭文化,似乎印证着他们是鲜卑游牧民族的后裔。还有一个土族很有可能是鲜卑人后裔(是土族,不是土家族)。但土族的鲜卑血统没锡伯族纯正,因为吐蕃攻占吐谷浑后,鲜卑移民与蒙古族融合,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土族人总认为自己是蒙古人后裔的原因。

所以,如果我们说鲜卑族湮灭在历史中,可能也未必正确。至少还有锡伯族和土族。


肉肉的肉丸子


别人不知道,我们家族应该是从鲜卑族汉化而来的,而且还是鲜卑八大姓中的一姓。这些年中,家里还曾经多次去鲜卑族的发源地嘎仙洞,去祭拜遥远而陌生的祖先们,最近的一次还是二零一九年的五一去的。看着嘎仙洞由最初的荒凉和原生态,到现在逐步变成商业化的景区,心中也是颇有几分感慨的。


戏言成真一君翔


什么都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