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留下的十大中國寶藏未解之謎

古代中國十大寶藏之——元朝寶藏

1271年,蒙古人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此後的百餘年裡,元朝統治者對中國大地大肆搜刮,聚集了數量無法估計的財富。要知道,之前的兩宋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的鼎盛時代,南宋不是亡在積貧,而是積弱。1368年,元大都淪陷,元朝滅亡。但是這批來自全國的寶藏卻不知下落。隨著蒙古人的迅速衰亡,人們發現這個龐大帝國似乎也並沒留下多少文物。

專家認為,元朝寶藏是確實存在的,它們被隱藏在元帝王的皇陵中。然而元代史書對帝王陵墓記載十分模糊,以至於皇陵的位置無處尋找。包括中國、美國、蒙古、等在內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都對元朝帝王陵墓都開展過探察行動,但至今仍未有任何蛛絲馬跡。這批堪稱中國歷史上數量最龐大的文物,已經成為一大難以解開的歷史謎團。

古代留下的十大中國寶藏未解之謎


上文提及,元朝寶藏被認為隱藏在元朝帝王的皇陵中,但封建王朝的皇帝死後一般都有陵墓,唯獨元朝皇帝的陵墓始終未曾有所發現,這是為什麼呢?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蒙古人原為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實用。特別是在大舉擴張的戰爭年代,喪葬儀式尤其簡單。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後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幕住,有馬騎,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蒙古人入殮仍然儉樸如初,壽衣大多就是平時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也會比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劍一類的東西。雖然元朝皇帝死後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但是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另外為了不留下可以讓盜墓賊發現的線索和痕跡,對下葬地點的記載也少得可憐,以至於讓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下葬。據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洩露。

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古代中國十大寶藏之——李自成寶藏

古代留下的十大中國寶藏未解之謎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進京,崇禎帝吊死自盡,大明王朝滅亡。接下來,和許多歷史上有名的“暴發戶”一樣,李自成命手下在北京城內搜刮財寶,掘地三尺,無所不用其極。

搶掠行動持續了40多天,據說當時搜刮到的寶物,用大車裝了整整六千輛。文獻記載,光白銀就有7000萬輛兩,更不用說無數金銀首飾。隨後,李自成帶著這批寶物離開,清軍入關後,無論如何尋找都無法再找到這批寶物下落,而關於李自成掠走的這批寶藏現在何處,後世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李自成派手下李過帶著財寶逃到張家界的天門山附近,李過看到天門山山高林密,於是就把財寶分成很多部分,命令手下藏在不同的地方。等到手下藏好財寶之後,他又將手下聚集在一起,藉著慶祝的名義毒殺了所有的士兵。

由此,世上知道李自成財富的就只有李過一人。李過為了守護李自成的寶藏,就在天門寺出家為僧,法號野拂。另外,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也曾有科考隊在天門山發現了很多的元明時期的文物,這為李自成藏寶天門山的說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第二種說法是李自成曾藏寶於湖南莽山。今湖南莽山附近有一個村莊一直流傳著一個關於闖王“九驢十八擔金銀財寶”的說法,傳言說,李自成將自己的寶藏就埋在茫茫的莽山之內,該村的村民們也曾多次組織挖寶行動,但都沒有多大的收穫,反而有好幾個村民因為挖寶而離奇死亡。

正當眾人失望準備放棄的時候,有一個村民在莽山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洞穴,這個洞穴有著大量的人工挖掘痕跡,考古隊也通過對其年代鑑定,發現這個洞穴建造於明末清初,和李自成藏寶的時間大致吻合,可惜的是洞穴中早已空空如也。

古代中國十大寶藏之——王莽寶藏

古代留下的十大中國寶藏未解之謎

西漢末年,王莽當政,推行幣制改革,實行黃金國有化,民間私藏黃金,即為違法。西漢時期,黃金使用十分普通而且數額巨大,如王莽聘以公主禮金即三萬金;皇帝賜賞,動輒數萬金。王莽被殺時,尚有黃金三十萬匱,但這批黃金隨王莽被殺而下落不明。

西漢末年,全國統計人口在元始二年(公元2年)達到5959萬人的峰值(重新恢復到這一數值是在1390年後的明朝洪武二十六年),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國家財政頗為殷實。當時黃金重一斤(約248克),值一萬枚銅錢,而中等人家的平均財產為十萬錢即十斤黃金(以1克黃金200元人民幣計算,相當於2008年的50萬元人民幣)。

到了王莽居位攝政時,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府庫百官之富,天下晏然,莽一朝有之。”西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五月,當政的王莽宣佈實行黃金國有政策,發出禁令,從列侯以下不準私藏黃金,必須送交國庫換回等價物品,然而等價交換的承諾並未兌現,一斤黃金只能換回兩枚“一刀平五千”的銅製錯刀。

短短几年中,中國民間千百年積累起來的數百噸黃金便這樣被強掠到王莽皇宮內儲藏。私有財產得不到法律保護,民間財富積累的通道被阻斷,社會動亂由此而生。地皇四年(公元23年)九月底,各路義軍直逼長安。

在這時的未央宮內,儲存一萬斤一匱的黃金還有60匱,另外四個地方各有數匱,合計約70萬斤,摺合170噸黃金,據說相當於十六世紀發現美洲大陸前整個西方世界的黃金流通量。幾天後,未央宮被大火焚燒坍塌,王莽黃金去向不明。

古代中國十大寶藏之——乾陵寶藏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乾陵葬二帝時,均為大唐盛世,耗當時國力五分之二:李治為貞歡盛世時葬,耗國力五分之一;武則天執政十五年後死(前後當政五十年),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葬入乾陵,又耗國力五分之一,不可謂不厚。

據乾陵《述聖紀》碑記載,唐高宗臨終遺言,要求將他生前所珍愛的書籍、字畫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則天營建乾陵的目的是為了報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後人認為,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寶一定不少,更有“乾陵藏寶500噸”之說。

根據考古學界對乾陵地宮的探測工作,乾陵地宮內可能藏有的文物分為六大類:

1、金屬類,有金、銀、銅、鐵等所制的各類禮儀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裝飾品、工藝品等。

2、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動物俑類。

3、珊瑚、瑪瑙、骨、角、象牙等製成的各類器具和裝飾物。

4、石質品:包括石線刻、石畫像、人物及動物石雕像、石棺槨、石函和容器。

5、壁畫和朱墨題刻。

6、紙張、典籍、字畫、絲綢和麻類織物,漆木器、皮革和草類編織物等。

傳說中如此多豐厚的寶藏,使得乾陵吸引著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紛紛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刻,乾陵所在的梁山就沒消停過。

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這位鹽販子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因缺少軍資,就動用四十萬將士盜挖乾陵,但挖出了一條四十餘米深的大溝,也沒有找到墓道口,後因官軍反攻追剿,黃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黃巢溝”。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滅。

和黃巢一樣,他也興動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他還是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盜掘古墓成風。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率部下駐紮乾陵,用真槍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的兵力盜掘乾陵。

然而,當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捲風,頓時天昏地暗,走石飛沙,7個陝西籍士兵首當其衝,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裡還敢再向前,大喊著跑了出來,軍中一時傳言四起,稱武則天顯靈了云云,嚇得孫連仲趕緊率部離開,就這樣,乾陵終於躲過最後一劫。

千百年來,多少歹人絞盡腦汁,費盡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宮墓道口,卻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被幾個農民意外發現。經勘驗,乾陵葬墓至今未被盜過。1966年至1971年,我國考古學家曾多次對此墓進行勘察,結論是其墓堅固異常。

據勘查,乾陵從墓道口到墓門長631米,寬3.9米,共39層,全用石條填砌,各層石條再用鐵栓板固定,並灌注了鐵汁,這些情況與文獻所載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確信此墓確實難以開掘,乾陵寶藏依然還是一道千古之謎。

古代中國十大寶藏之——秦始皇陵寶藏

公元前210年7月,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帝國的君主——秦始皇嬴政死於沙丘平臺,但遺體直到九月才被安葬在早已營建的陵墓中。秦始皇陵是個極其龐大的工程,前後耗時約3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傳說中豐富的陪葬物品,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秦始皇陵由當時的丞相李斯親自設計了陵墓,並由大將軍章邯監工。整個工程徵集了72萬人力,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埃及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史記》中對秦始皇陵有過詳細記載:秦始皇陵深挖至泉水之下,為了堅固,用銅汁澆鑄。墓宮中修建了宮殿樓閣和百官相見的位次,放滿了奇珍異寶。

地宮的墓室穹頂上飾有寶石明珠,象徵著天體星辰,下面是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用機械灌輸了水銀,象徵江河大海川流不息,上面浮著金制的可以飛翔的野雞,墓室內點燃著用鯨魚油製成的“長明燈”,陵墓周圍還佈置了巨型兵馬俑陣,用以護衛皇帝。陵墓的設計,處處體現了這位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威嚴。

秦始皇死後不久,農民起義的浪潮就席捲了全國。據《漢書》和《水經注》記載,公元前206年,項羽攻入咸陽城,他大肆劫掠財物,30萬人運了30天還沒有運完。他還縱容手下兵將,將秦始皇陵墓鑿毀。此後不久,又有牧羊人尋找遺失的羊,持火把進入墓穴,不慎將陵墓徹底燒燬,大火延續燒了90天都沒滅,可見墓葬之龐大。

雖然記載秦始皇陵被盜掘的史料很多,但也有人認為始皇陵的地宮始終沒有被真正打開過。為了防範盜竊,墓室設計了許多防盜墓措施。據說地宮的周邊填了一層很厚的沙子,形成沙海。這是秦陵地宮的第一道防線,如果盜墓者挖洞進入墓室,就會被流沙所埋斃命。

另外,皇陵中還設有暗弩,盜賊進入秦陵觸動機關時,強弩射出利箭,無人可躲;與暗弩配合的還有陷阱等機關,盜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會掉入陷阱中摔死。此外,秦陵地宮中有大量的水銀,水銀蒸發的氣體中含毒,也會把盜墓者毒死。由此可見,秦始皇陵的防盜體系是相當嚴密的。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考古工作者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探察。根據封土層未被掘動、地宮宮牆無破壞痕跡以及地宮中水銀有規律分佈和數值超標等情況,可以得出地宮基本完好、未遭嚴重破壞和盜掘的結論。

如此看來,也許當年項羽盜毀的只是陵園的地上附屬建築,而若確實如此,始皇陵將是一座舉世無雙的地下宮殿,未來最終解開謎底的那一天,必定會是舉世震驚的歷史性時刻

古代留下的十大中國寶藏未解之謎

古代中國十大寶藏之——商王陵寶藏

商朝從湯立國到盤庚,共經歷十世十九代帝王。重禮教的中國,但凡帝王去世,豐厚的陪葬品是少不了的。然而,由於缺少歷史文獻記載,商朝帝王陵墓如同從歷史上蒸發了一般,至今也沒找到。

商王的陪葬品絕對不可小覷,從殷墟婦好墓即見一般。考古學家曾從殷商廢墟中出土過大型青銅器,直徑達一米。無論從工藝水平、歷史研究價值還是文物本身價值來說,商王陵墓的殉葬品,其價值絕對難以用數字估計。

商王陵寶藏相關:殷墟婦好墓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三位法定妻子之一,她能征善戰,英姿尚武,不讓鬚眉,遠近聞名。同時,婦好也是一位中國古玉的愛好者和著名的收藏家。武丁痛失婦好,葬之宮宛,殊為罕見。亦或是商王恐敵國聞之,乘虛來犯,故而秘葬於宮內,婦好墓是商代晚期保存最為完整的王室大墓。

婦好墓是研究商代玉器的一座小型博物館,墓中出土玉器約佔全部出土器物的百分之四十,其中完整或較完整的玉器共計有755件,這批玉器品種齊全,按照它們的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器、裝飾品以及雜器等六個大類。

婦好墓中的禮器共175件,計有琮、圭、璧、璇璣、環、瑗、璜、玦、簋、盤等十種,《考工記》所載的玉禮器基本齊全,但是卻沒有發現璋。在這些禮器之中,琮以及琮形器有14件,有些比較精緻,大氣,是禮器;有些是鐲式琮,十分精美,可能是日常佩帶的,有的可能是玩器,還有的可能是戰利品。

婦好墓共出土圭8件、璧16件、環24件,玉玦18件,玉璜73件,另有玉簋和玉盤等諸多玉器,還有多種玉製兵器,極盡奢華,精美無比,堪稱重器。它們開啟了後代玉製酒器和食器的先河,這體現了商王朝制玉工藝的精湛,也反映出商王朝一度的強大和富有。

古代中國十大寶藏之——張獻忠寶藏


古代留下的十大中國寶藏未解之謎

“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這是一則長期流傳在四川的民謠。民謠的內容涉及的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的一筆鉅額寶藏。然而,三百多年過去了,這筆寶藏的下落一直不為人知。

古代留下的十大中國寶藏未解之謎

古代中國十大寶藏之——太平天國寶藏

古代留下的十大中國寶藏未解之謎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之後不久,天國就頒佈了“聖庫”制度。這一制度要求軍民一律不得私藏財物,所有個人的或繳獲的財物都要上繳“天朝聖庫”,“聖庫”就相當於現在的國庫。為了能使這個制度很好地執行下去,太平天國制定了很嚴格的紀律。凡是私藏銀子超過五兩的,就會治罪,甚至會被處以死刑。

那麼“聖庫”到底藏了多少財寶呢?關於它的數額,曾混入天京城的清軍奸細張繼庚在給清軍江南大營統帥向榮的信中說,太平軍佔領南京時,運了大量的白銀藏在“聖庫”裡,一共是一千八百餘萬兩,但幾個月後,就只剩八百多萬兩了。而在相關的一些歷史文獻裡,也提到過張繼庚所說的“聖庫”。

古代中國十大寶藏之——南明福王寶藏

大明帝國覆滅後,1644年,福王朱由崧於南京稱帝,史稱南明王朝。南明王朝給明代遺民光復國家以無比希望,但朱由崧本人能力平庸且貪圖享樂,不但未能有效抵抗清軍,而且無力把控時局,朝廷內亂不斷,但因為佔據著富庶的南方,朱由崧搜刮了大量財寶。

後來,隨著南明兵敗,這批財寶流入閩西北一帶,不知所蹤。曾有一說,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近郊有一座荒山,山中寺院眾多,有僧兵駐守。清軍曾數次進剿但損失巨大。山間有一處寺廟遺址,曾有人在那裡撿到過幾片明代官瓷出品的青花瓷片,胎質細膩,釉色青白,實為上品。這被人們視為福王寶藏藏於山中的證據,至今仍有人在山中尋寶。

古代中國十大寶藏之——東周王陵寶藏

東周王陵是指東周歷代國王的陵墓,分周山、王城、金村三個陵區,其中金村陵區即位於孟津縣平樂鎮境內金村、翟泉一帶。1928年,金村發現周代大墓8座,被盜掘出數以千計的金銀器、青銅器、玉器等珍貴文物,出土文物之豐,大多精美富麗,形制特殊,堪稱絕無僅有,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根據後世研究者分析,東周王陵,至今尚未進行過科學的發掘。新政中銀工地發現的九鼎八簋十鬲祭祀坑遺址,一般認定為鄭國君僭越,用天子之禮祭祀,但按歷史記載,平王東遷鄭桓公護駕,鄭國君為周王卿士,雖後代有嫌隙,但不敢與僭越祭祀之禮。

此中器物與其他新鄭出土的器物相比,遜色不少,鑄造粗放。應是周天子墓在此,周王寶祭祀後的遺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