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不同“看見”層次:“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


5種不同“看見”層次:“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


熟視無睹“看不見”

辦公樓門前是多層臺階,兩側是緩坡車行道,再外有三角綠化帶,栽種一些綠植。

有一天,我給同事說,樓前那兩株冬梅花開得特別香,疫情期間正是最旺盛時候。他很驚訝,說還有這花兒啊。

每天經過而看不見,即所謂熟視無睹,這就是注意力狹窄緣故,我們習慣關注影響深刻的東西。

家是最熟悉的地方,假如問你從臥室到門口大概多少步,估計很難說上來,再問問陽光種了多少花兒,多半也難以回答。

這些是生活細節,因為“無用”而不去看見。

其實,不是無用才看不見,而是看不見才無用的。

倘若你不信,試著把遇到的花草樹木辨識出名字來,看看是否有不一樣的感受!

5種不同“看見”層次:“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


“看而不見”很常見

參加一個研討會,投影播放多媒體資料,我即便坐在前列,也看不清楚,只因為眼睛近視。

自己坐在那裡,裝模作樣去看,其實只看到屏幕,見不到清晰內容,只看不能見。

類似例子很多,春花爛漫,可是要問問賞花人這是什麼花,什麼樹,什麼特性,多是一問三不知。

比如西府海棠很漂亮,叫上名字不容易。

比如都是黃色花朵,迎春與連翹,一般人難分清,可是一旦分清,再也不會張冠李戴。

不僅看,更要見,這就是見的力量。

5種不同“看見”層次:“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


警惕“見而不深”問題

常說看問題有“見地”“見解”,就是不僅僅能看到問題,還要有獨到犀利深刻見解。

這是從表面到本質,從內涵到外延,是間接的拐一個彎,就拐一個彎,也很難。

看到樹葉在動,要見到是風在吹;看到樹葉落地,要見到是萬有引力;看到五顏六色,要見到這是大腦產物,是光波信號轉為大腦神經信號產物,與外界無直接關係。

看到豪華車子,豪華別墅,一擲千金購買名牌,要見到這是身份象徵,目的不再是適用。

看到公社時代和分田到戶土地產量巨大差異,要見到人性;看到早起貪黑勞動,要見到自利;看到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要看到合作與信任。

見地深刻不是空話,要訓練心理學眼睛,試著多拐一個彎。看到表層下面的根系,好比大樓聳立因為有基礎支撐。

心理學尤其精神分析理論,無疑是洞察人性最好的工具。

5種不同“看見”層次:“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


“深而不全”要覺察

看到深刻不易,別陷在固執偏見中不能自拔,也要警惕覺察。

這幾天有個新聞,說是某兩個新冠肺炎患者剛治癒,就殺死了醫生,這讓我們看到人性之惡,無法言表。然而,我們卻不能悲觀絕望,還要看到人性之善。

看透生活依然熱愛生活,才是最好態度。

為此,要努力並存各種深刻見解,不排斥,不偏激,去融合。

比如單位安排了某個科室先進集體,可以多個解讀,工作出色,肯定科室負責人員,也可能平衡各個科室,依次輪換,還可能是全盤考慮,出於下一步其他考量,作為棋子使用。

比如參加研討會,可去可不去還是去了,可能是尊重,是放鬆,是學習,是友情,是其他。

5種不同“看見”層次:“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


“選擇性看見”才重要

從覺察看不見開始,逐步能去看,見到深度,見到全面,最後選擇性去看見。

看似也是看見而已,不過因為主動選擇,就不再盲目。

有個心理諮詢故事,開會尿褲子的總裁心理諮詢後,依然會尿褲子,可不再認為這是問題,問題就得以解決。

大千世界,繁華無盡,取捨之間,患得患失,實在普遍,最好就是在深刻看見後取捨。

這時候的看見,就是自我選擇結果。

選擇沒有正確,重要的是用行動把選擇變得正確。

對於人事物來說,就是從自我中心的需要進行視角轉換,努力換到以別人需要為中心。

比如,看到有人跌倒,要思考人家需要不需要,自己需要是什麼,能夠在自己和他人兩個需要之間切換。

看見需要,看見別人需要,看見自己需要,看見你我需要的最大公約數,這很重要。

如此才可以說,“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

5種不同“看見”層次:“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


“看見”有五個層次,也是五個步驟,可以視作我們反省修養的方式。

從看到見,從盲從到深刻,需要時刻保持覺察,努力從身邊小事情看見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