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一份感謝信背後的扶貧情

康縣:一份感謝信背後的扶貧情

前不久,國家稅務總局康縣稅務局駐村幫扶工作隊收到了一份來自康縣三河鎮馬家山村的一位大學生辛金豹同學寫給該局駐村幫扶工作全體成員的感謝信,這名學生在信中寫道:尊敬的叔叔們:您們好!我叫辛金豹,是康縣三河鎮馬家山村人,現就讀於甘肅理工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大一。庚子年的新春佳節我回到了家鄉----康縣三河鎮馬家山村,與您們一樣經歷了這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擾亂了的春節,如今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現給您們寫份遲來的感謝信,感謝你們駐村幫扶我們馬家山村和埡合村以來所做的摸得住、看得見的好事和幫助我們倆弟兄圓了讀大學的夢。

我家有5口人,父親、母親、大哥、二哥、我。房屋是一座磚混結構平房,家庭收入主要靠父母在家栽植天麻,我大哥常年外出務工。2017年因我和二哥在縣城讀高中,家庭開支費用大,因學致貧,當年就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秋季二哥辛金虎被甘肅農業大學錄取就讀。第二年9月份,我收到了蘭州交通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心裡百感交集,即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我這幾年的起早貪黑的勤奮努力沒有白費,難過的是家裡經過父母和二哥的艱辛拼打好不容易才有了起色,這下因為我的學費生活費又會給爸媽和二哥的肩膀上壓上一層擔子。正當我父母為我上學學費焦頭難捱的時候,縣稅務局幫扶隊的領導得知消息第一時間來到家裡瞭解我家的基本情況後,彙報縣局領導發出倡議積極為我募捐學費,幫扶工作隊的隊長和成員一行專程來到我家塞給我一個厚厚的紅包,並幫助給我申請助學貸款,那天離開家時他們和父母一起一路送我坐上車,我看著他們越來越小的身影,眼淚止不住流下來,這麼多年他們早已成為了我們的親人,我當時心裡暗暗下定決心努力學習,掌握技能,以後一定要像他們那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庚子年的新春佳節我回到了家鄉----康縣三河鎮馬家山村,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家鄉的微信群裡散發的圖片,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一棟棟整潔明亮的小樓,一灣灣清澈見底的溪流,一張張幸福生活的笑臉,一家家生意興隆的小賣部,一個個風景秀麗的新農村一一映入我的眼簾,讓我們在外上學的學子們和我的家鄉----康縣三河壩鎮在內的貧困群眾見證了精準扶貧駐村幫扶工作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河壩鎮很早就被稱為天然的生態旅遊區,風景秀麗,景色宜人,更有數不清的名貴動植物。在大山外許多人心中想到這裡肯定是個富饒美麗的世外桃源地方。然而對於 “山大溝深”的馬家山村裡人交通不便、收入匱乏。青山綠水下沒有康莊大道,藍天白雲下也沒有高大的電線杆,泥濘的小路曲折,大山外的世界很遠。那時候只有一條沿河而上的土路,一米到三米寬不等,高低各不相同。那時候坐車很考驗人的膽量。同時也不能保證時時暢通,時逢陰雨天氣,河水上漲,山體滑坡,幾個月都出不去,只能坐在家裡乾著急。路上坑坑窪窪高低不平,騎著摩托車艱難前行的過程中,保不準啥時候就是一身泥。由於收入低,生活條件差,村民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土坯房,牆體開裂是常事,下雨天常常是屋外大雨屋內小雨。扶貧前的農村大都如此,或許這是別人心中詩一般的生活,卻是我們這些人的苦難之地。什麼時候日子能富裕起來便成為我們心中最迫切的希望。

馬家山村是三河鎮的深度貧困村之一,位於三河壩鎮28公里處,全村轄2個合作社(張家山社和馬家山社),共有人口46戶175人,全村共有黨員13名。2019年脫貧人口7戶30人,全村剩餘貧困戶1戶3人(王福金)。全村低保戶11戶30人(其中一類4戶9人、二類7戶21人),殘疾人16人,群眾收入主要依靠中藥材(天麻、大黃)種植、畜牧養殖、土蜂養殖和勞務輸出。村民普遍文化淺淡,缺少技術,因病殘疾喪失勞動力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外出打工收入和中藥材種植及經營農林產品銷售收入是主要經濟來源。自從該局駐村幫扶隊來到馬家山村,全力投入脫貧攻堅聯繫幫扶村主戰場,聚焦“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實現突出問題,強化對駐村幫扶工作的組織領導,分次分批有計劃地組織幹部職工進村入戶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大宣傳、大落實” 活動和“3+3”衝刺清零行動,進一步做實做細察民情、訪民意、解民憂、幫民困、建檔案、填資料、“一戶一策”幫扶清單等工作,圍繞特色產業扶貧,保障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致富持續發力,用“繡花”功夫真幫實扶,為貧困農戶解難題、辦實事。去年共實施幫扶項目4個,投入幫扶資金60.7萬元(其中:縣局投入幫扶資金10.7萬元,協調外部幫扶資金50萬元)。一是為埡合貧困村投入10萬元,幫助貧困戶購買中草藥材白芨種子和肥料;二是為馬家山貧困村投入0.4920萬元;三是幫助馬家山貧困戶購買種植大黃肥料,購買養殖太平雞苗880元,開展企業+合作社的中藥材種植項目,為村民增加致富新路子;四是為馬家山貧困戶辛玉貴之子辛金豹,一次性資助困難大學生補助2000元,為馬家山村46戶群眾購置床上用品四件套92套,中堂46幅,價值2.07萬元。一年來,使兩個幫扶村的村容村貌和富民產業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贏得了鎮、村、社及村民一致好評,埡合村和馬家山村各項指標均已達到整縣脫貧標準,工作成效顯著,並順利通過市縣初驗和省上行業驗收,為康縣整縣摘帽退出做出了積極貢獻。

經過幫扶工作隊的艱辛付出,村裡真是一天一個樣,村民們的房子、道路、活動廣場,廁所修建好了,自來水通上了,每家每戶脫貧致富的計劃明確了.駐村幫扶隊鼓勵當地群眾改掉“等靠要”的思想,把幫扶重點放在扶持產業發展上,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特點,制定了中藥材種植帶動經濟發展的致富路,並邀請有關部門和專家,及時對意向村民開展天麻等中藥材的種植與儲藏技術、剩餘勞動力職業培訓,並現場指導播種。同時充分發揮職業特點,把稅收政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給當地村民,設立稅收政策宣傳欄,開辦輔導班,幫助當地想創業的村民解除後顧之憂,甩開膀子幹。努力實現“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戶,帶動一方”的目標。

近年來馬家山的創業能手越來越多,村民們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在政策的支持下、在幫扶隊的牽線搭橋、出錢出力下,各村都通上了水泥路,生活用電、自來水。這可喜壞了我的媽媽和左鄰右舍的大姑大嬸們,她們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跳著扁擔去溝對面擔水,再也不用幹完農活摸著黑縫縫補補了,她們農閒時有了閒錢三五成群到縣城裡置辦生活用品,給自己也置換了一身新衣服。家家戶戶新修了磚混結構的新房,住起來寬敞明亮又舒適,飯後的娛樂活動也從打牌吹牛,變成了跳跳廣場舞,學學新政策,進農家書屋學習知識,這便是新農村的新氣象。新修的文化廣場成了村民們最喜歡去的地方,不但有健身器材,政策公佈欄裡,還有國家最新出臺的各項惠農政策, “五好家庭”評比結果,農作物、中藥材種植要領,大家一邊看一邊交流,談話間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許。

駐村幫扶工作隊十分注重當地教育的發展,不斷向村民宣傳教育的重要性,通過產業致富的村民認識到了知識的力量、技術的重要性,更加堅定了“再窮不能窮教育”的理念。自從該局的幹部開始幫扶咱們村以來,幫助我們出謀劃策制定脫貧計劃,送化肥,給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支助學費,康縣政協委員五十好幾的幫扶隊員老袁,還主動聯繫一家外地公司支助了一名家庭貧困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這次來村裡還給我們送上客廳中堂和床上用品,真是我們村民的貼心人。近年來再也沒有發生過學生輟學的情況,走出大山考入城裡的學校,然後再考入大學的學生越來越來。幫扶隊惦記著我們每一個走出去的山裡娃,時常詢問我們的生活、學習情況,鼓勵我們要努力學習,並時不時為我們提供生活補助,也正是在他們的鼓勵和幫助下越來越多像我一樣的孩子堅定了一定要走出大山的決心。這是扶貧路上星辰大海中的一角,也是我所知道的最暖人心的一角。

時間過的真快,他們放下自己的一切,來到這座小山村已經整整一年,幫助我們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對待我們像親人般溫暖,竭盡全力為我們謀幸福,讓大山深處的我們看到了希望和未來。門前就是寬闊的水泥路,過去要走一天的路現在坐著班車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縣城,過去買不出去的土蜂蜜,農特產,現在經由合作社收購,網絡銷售等渠道成為人人喜愛的純天然綠色健康食品。生活真是越過越有滋味。我的家鄉無論是人們的生活條件還是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小村子裡,到處留下了他們扶貧攻堅的腳印,從酷暑到寒冬,多少次看見他們在田間地頭忙碌、多少次看見他們節假日還在摸排精準扶貧信息,多少次看見他們啃著饅頭就著礦泉水行走在山路上,多少次聽見他們說放心有我們在呢。我知道對於他們的付出一句“謝謝”無足輕重,但今天我還是想在這裡鄭重地說聲“謝謝”,謝謝你們為我的家鄉所作的一切,謝謝你們讓我看到一個人原來可以這樣活著。

通訊員 包婷婷 燕兆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